东莞吹响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号角。
1月18日,东莞在高规格召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强市大会之际,同步发布2024年市政府一号文——《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高质量建设国际科创制造强市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1月22日,东莞市政府又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一号文进行深入解读。
每年的东莞市政府一号文,都是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通过一号文,可以看到东莞市政府当年的政策导向和工作的重中之重。2024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为什么聚焦“新型工业化”,又如何以新型工业化推动东莞工业强筋壮骨?

为什么聚焦“新型工业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去年9月以来,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广东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大会先后召开,对推进新型工业进行部署。广东明确提出,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广东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任务来抓。
东莞是全国第15个“双万”城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超2万亿元。在广东省内,东莞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广东省的八分之一,规上工业企业数占广东省的五分之一。拥有雄厚的工业底子,东莞推进新型工业化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工业化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重塑工业化进程。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突破,数字技术的大量运用实现了生产要素的跨时空组合,人工智能也已经成为产业变革的重要变量。
过去40多年,东莞制造业不断适应形势变化,及时把握新的产业风口,转型升级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现在,面对新形势,东莞产业转型又来到新的重要关口。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东莞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稳住了经济的基本面,进一步激活了经济内生动力,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开拓了发展新局面。进入新的一年,东莞提出要把握新型工业化机遇,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擦亮“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
连日来,东莞召开新型工业化大会,发布市政府一号文,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一号文,向社会持续传递了东莞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态度,释放东莞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重大机遇的决心。东莞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工业经济再次跃升。

做优做强优势传统产业宝贵家底
新型工业化是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工业化,是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工业化,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业化,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工业化。
2024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衔接国家、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政策文件,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两大主线,明确8个传统优势产业、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采取“1+5”的形式和“一业一策”的做法,厚植产业发展生态优势,强化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
首先看传统产业方面。
一号文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玩具、家具、造纸、包装印刷、化工、模具等8大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以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主抓手,逐一明确产业转型方向、破解制约转型升级的突出痛点、提出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举措。如,支持传统纺织服装向品牌时尚产业转型、传统食品饮料向休闲健康食品产业转型、传统玩具向潮玩文创产业转型,传统家具向智能家居产业转型。
“转型升级”对东莞来说很熟悉。从“三来一补”到“东莞塞车,全球缺货”,从面对2008金融海啸时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到进入新时代,不断夯实制造业基础,打造科创制造强市。东莞从未停下转型升级的脚步。
如今的东莞,已经拥有制造业企业约2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约1.38万家,制造业体系涵盖34个工业大类、涉及6万多种产品,形成了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5千亿级的装备制造集群,以及四个千亿级、九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在智能移动终端、智能装备、泛家居等领域,东莞培育形成了三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仅次于深圳,与上海、广州、苏州等城市并列全国第二位。
在此过程中,东莞形成了“五大支柱、四个特色”产业,成为东莞制造业基本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大部分都属于传统产业范畴。
传统产业是我国制造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数据显示,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且明确指出不能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
今年一号文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并列,彰显出东莞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坚定决心。
只要企业与政府一道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传统优势产业一定能够在转型升级中实现“老树发新枝”,成为市场“常青树”。东莞的传统优势产业这份宝贵家底也会更优更强。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再看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央财办在解读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指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用好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兴产业。在产业层面要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加速器”。
江苏常州成为GDP万亿元城市,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功不可没,其产业集聚度全国前三,投资热度全国第一,2023年产值达7500亿元,预计2025年将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到去年前三季度已突破1万亿元,占GDP比重从2019年的37.7%提升至42.5%。
近年来,东莞也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21年的市政府一号文就以“新动能”为主题,创新统筹70平方公里布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如今,除了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两大头部产业,东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其中新材料已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等多个产业也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现有的产业格局很可能面临巨大调整甚至重新洗牌。东莞要找准方向、选准赛道、抢抓风口,持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一号文以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智能检测装备、人工智能等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重点,从打造新动能、拓展新赛道、塑造新优势的角度提出政策举措。
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以培育世界级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为契机,支持头部企业开展“智能移动终端+AI”等应用创新,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加快切入汽车电子赛道;新材料产业将开展新材料产业园、新材料创新型企业认定和扶持,支持企业用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资源,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莞落地转化。
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未来产业已经走来。一号文提出,东莞将围绕有基础、有潜力的前沿产业进行前瞻布局,加快培育形成1—2个规模超百亿元的未来产业集群。
东莞力争到2027年,全市规模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不少于7个,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42%,工业投资年均增速不低于10%,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70%,社会研发费用投入占GDP比重稳定在4%左右,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明显成效。
击鼓催征勇争先,踔厉奋发向未来。东莞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唱响东莞经济光明论,高质量建设国际科创制造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