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让“科普之翼”越来越有力
东莞+ 2024-01-09 11:30:41

13.5%,这是2020年东莞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56%)、全省平均水平(12.79%),超额完成《东莞市“十三五”全民科学素养工作规划》当中设定的12%的目标任务。

17%,这是2025年东莞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要达到的比例,被写进《东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2-2025年)》中,作为重要部署为科普工作实现供给侧改革,为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提质增效。

数字的上扬,不仅折射出东莞市科普能力的提升,更显示出东莞市让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的决心。

开展举办2023东莞市科协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院士科普进党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讲坛”、2023年全国科普日东莞主场活动、“稻养万年”科技+农业科普展览、“叩问苍穹,科创未来”——2023年中国航天日科普系列活动、“漠名其妙”沙漠生态展览、把“流动科学馆”开进学校和社区……科创潮涌乘势起,奋楫扬帆启新程,2023年,是东莞市科协收获满满的一年。

近年来,东莞市科协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坚持科学发展、服务创新驱动为主线,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推动科技创新和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大功率的“科技引擎”。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科普工作,正不断厚植科学土壤、筑牢创新根基。

回顾2023年,东莞市科协以党的二十大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擘画和实践要求为引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职尽责,立足“四服务”职责定位,推进各项工作见成绩出实效,团结引领全市科技工作者为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科普处处有为、大有作为

球形火焰实验、奇妙“乒乓球”实验、动量守恒实验以及又见陀螺实验……2023年4月,在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之际,“叩问苍穹,科创未来”——2023年中国航天日科普系列活动暨东莞航空航天产业展览在东莞科学馆开展,燃起孩子们对太空和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向往。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引导孩子接触科学,科学的种子就会悄然播下、生根发芽。

▲“叩问苍穹,科创未来”——2023年中国航天日科普系列活动暨东莞航空航天产业展览 记者 梁浚锋 摄

在东莞看不到沙漠,那就把沙漠搬到东莞来,2023年7月13日,“漠名奇妙”颠倒沙漠展在东莞科学馆启动。利用仿真场景技术,将沙漠里的满天繁星、荒凉与生机带到东莞,3个月的时间内吸引了超过32万人次的参观。

▲“漠名奇妙”颠倒沙漠展 记者 罗嘉怡 摄

将一粒稻米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从大文化、大生态、大科技的视角出发,聚焦稻米本身,带领观众回顾过去,感受当下,思考未来……“稻养万年”科技+农业科普展览展现出一条具有东莞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稻养万年”科技+农业科普展览 记者 赵浛锐 摄

科普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公民科学素质越高,支持创新的氛围越浓厚。在东莞松山湖,一批科技工作者一边在科技攻关上奋发有为,一边在推进科技创新科普活动中履职担当。2023年,来自松山湖科技巾帼志愿服务队的女科普志愿者们带领社会公众实地参观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地下隧道及靶场大厅,深入浅出地讲解科普知识,吸引了近6000名公众与“国之重器”“超级显微镜”近距离接触。开展科普活动100余场,在科技前沿绽放“她”力量,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在这里同频共振、协同发展。

▲散裂中子源科普活动 记者 张华桥 摄

助力乡村振兴、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科普处处有为,大有作为。

“种粮25年,拿到正高职称,让人很振奋。”2023年10月9日,东莞种粮大户姚雅拿到人生中的第一张职称证书,成为东莞第一个拥有正高职称的农民。3岁随父来莞,1998年开始在谢岗镇种水稻。东莞现有耕地13.3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超过3万亩,姚雅是东莞种植面积唯一超过1000亩的种粮大户,先后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广东省种粮大户”“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等荣誉称号。近三年来,姚雅更是指导了100多名种植户用上新技术、新农机,让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

▲东莞第一个正高职称农民姚雅工作照 受访者供图

2023年,“健康新生活”科普系列讲座及现场义诊举行9场,11家权威医院派出的医护团队一边普及科学知识,一边向市民提供义诊服务,总收益约6.5万人次。自2009年推出以来,该活动已成功举办234场。

▲“健康新生活”科普系列讲座义诊活动现场 记者 向连 摄

丰富科普供给、创新传播方式,为更多人打开科学大门

直面数字化浪潮,新时代科普信息化深入推进,“互联网+科普”驱动传播方式创新,让科学知识走入生活。

传播渠道更多。东莞市科协持续打造官网、微信、视频号、微博、抖音、B站等科普宣传网络,2023年,“东莞i科普”微信公众号共发布科普推文487篇、阅读量7.5万次。“东莞科学馆”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222篇,阅读量达28.87万次;官网、B站、抖音、科普中国等分别更新动态261篇;第三方媒体报道科学馆展教活动共140篇次,逐步打造为重要的科学传播品牌和科普资源库。

科普内容更丰富。结合社会热点,设计巧妙的视频内容,“小小自然—吃喝升级打怪蝴蝶一生竟这样过”入选2023年全国优秀林草科普微视频,通过以短视频形式记录蝴蝶的一生如何经历奇卵、怪虫、酷蛹、美蝶四个阶段,充分展现了它们作为昆虫的生存智慧,一举获得第六届广东省科普好新闻奖二等奖,借助公众号、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打造“爆款”,成功让科普“出圈”。

在互动中感受科学魅力,在体验中激发科学兴趣,“流动科学馆”创新传播方式,让科学馆“走”进长安、黄江、中堂、松山湖……通过聆听讲解、细心观察和亲身体验的方式开阔学生们的科学事业,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们爱科学、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热情,让孩子们的惊呼声、欢笑声在学校操场上回荡。自2010年推出以来,行程已全面覆盖东莞市各园区、镇(街道),累计惠及公众超59万人次。

▲“流动科学馆”现场 记者 向连 摄

科普手段、方式之变,彰显的是理念和机制之变。从传授知识、教授方法拓展到树立科学观念、涵养科学精神,从“以我为主”的传授到贴近大众的互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普实践,活力十足。

深化改革、协同发力,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新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科普之翼”越来越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

2023年9月印发的《东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7%,全市各区域、各人群科学素养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科普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提质增效,“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制度安排不断完善,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近年来,东莞市科协有序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2023年9月22日,在2023年全国科普日东莞市主场活动的启动仪式上,东莞市科协正式发布了东莞科普讲师团,凝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搭建科技工作者施展科普才能的舞台。

这是一支涵盖了高素质的院士专家、企业家、科普带头人、行业工匠、科技教师等为主要成员的多层次科普讲师队伍。旨在推动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增强科普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科普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推进科普智库建设,加强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据悉,东莞市科普讲师团包含了科技教育、先进制造、卫生健康、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综合科普等六大类别,截至目前已征集成员近千人。

自成立后,东莞市科普讲师团成员广泛活跃在文化科技“三下乡”、全国科普日、科技进步月、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宣传周等科普一线,参与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展览、讲座、体验等),为青少年、村(社区)居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5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带来高质量科普服务。

▲童欣在长安镇第二小学进行科普课堂 长安供图

2023年10月25日,长安镇第二小学特邀科普副校长、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家童欣博士为师生带来科普课程。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同步连接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甘溪镇中心完小师生,同上一堂科学课,超过1000人参加活动。“什么是粒子?原子有多大?”简单又神秘的提问让不少学生着迷。科技点亮未来,科普赋能发展,眼下的东莞,正全力打造科学教育品牌,积极通过各项活动促进各地教育教学的交流与融合。

接下来,东莞市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多管齐下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新格局。

文字:记者 陈章玮 图片:记者 向连 赵浛锐 张华桥 梁浚锋 罗嘉怡 受访者供图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