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全域纳入深圳都市圈解读④|东莞如何下好深圳都市圈先手棋?专家表示……
东莞+ 2023-12-23 13:04:08

《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后,“东莞全域纳入深圳都市圈”的话题备受关注。

作为紧邻深圳主中心的副中心,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城市定位的东莞,当下有哪些基础和抓手,先手棋是什么?在全域纳入深圳都市圈诸多利好的带动下,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东莞接下来应该如何把握机遇、发挥专长?

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是东莞的优势

当下,东莞共有21万家工业企业,1.3万多家规上企业,超9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扎实的制造业基础,是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王先庆表示,东莞已具有很齐全的产业配套能力,为深圳都市圈构建强大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提供了丰厚的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和深圳形成了范围广、纵深强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东莞强制造,深圳逐渐形成全国的科创高地、研发创新中心。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东莞就承接深圳产业、人口、资本等要素外溢,深圳的科技资源、研发实力不断向东莞渗透。与此同时,东莞优良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基础,为深圳企业提供了发展的试验田。东莞和深圳的“双向奔赴”,推动东莞的产业转型升级、产业供应链不断完善。

▲王先庆

“我们可以看到,华为、腾讯、OPPO、vivo、TCL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都在深圳都市圈内。”王先庆表示,深圳都市圈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都市圈内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分工体系,初步构建以电子信息产业和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对于东莞来说,全域纳入深圳都市圈,立足“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成为深圳都市圈真正的“副中心”。

深圳都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关联度高,人文往来密切,发展空间广阔,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具备建设都市圈的良好基础。王先庆认为,对于东莞来说,要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探索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加速演进新科技产业革命,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都市圈构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带来新动能。

连接港澳、沟通世界是东莞的使命

深圳都市圈各市同属东江流域,历史同源、地缘相接、人文相亲,经济发展动力强、创新活跃度高、城镇化高度密集,具备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良好基础。

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认为,深圳都市圈的建设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着积极作用。从深圳都市圈内各城市的角度看,有利于推动各市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开放新平台。从加强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的角度看,有利于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

▲白明

白明认为,作为深圳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东莞要积极参与共同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更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扩大人文交流与合作等工作。为推动深圳都市圈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更大作为,东莞要积极探索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规划指出,深圳都市圈要推动重大平台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促进合作的试验示范作用,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其中,建设滨海湾新区国际门户功能区是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东莞的重大使命。

为此,滨海湾新区国际门户功能区的建设工作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加强与港澳台和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合作。规划进一步指出,支持东莞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项目建设。加强与深圳海洋新城、宝安机场、国际会展中心等重大项目衔接及合作,构建高水平特色化的协同创新平台。

奋进正当时。东莞要把握发展机遇,立足“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韧性,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打造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都市核心区,推动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银瓶合作创新区四大战略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城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之都。

文字:杨梓跃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