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至10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区政府、澳门特区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数字政府建设峰会暨数字湾区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峰会期间,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张志云邀请六位业内大咖开展圆桌会议,共议政府数字治理的未来发展话题。
▲12月8日,第二届数字政府建设峰会暨数字湾区发展论坛在广交会展馆举办。图为政府治理论坛圆桌访谈
六位业内专家齐聚 共议政府数字治理的未来发展
当天,圆桌访谈围绕“政府数字治理的未来发展”开展,国家特聘专家、中国联通大数据首席科学家范济安,澳门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杨晶等6位专家及业界代表分享了经验和见解。范济安表示,要充分发挥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效能,就要重视数据要素,通过专题应用来驱动数据采集、数据治理,赋能经济运行、“百千万工程”等众多领域。
中国移动大数局专家、高级工程师杨猛表示,一个城市的数字化治理质量和水平,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城市的数字化就业,数字人才的存量,数字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市民的数字化能力。
近年来,广东在提升政府治理数字化水平方面敢勇当先,为湾区社会“治理通”夯实基础。今年是广东省数字政府省域治理“一网统管”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一网统管”建设重点领域有所突破,整体生态逐渐完善,一体化数字政府建设标志性成果亮眼。
访谈中,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张志云介绍,东莞正加快构建“公共服务泛在普惠、市域治理智慧科学、政府运行协同高效”的“数治莞家”运行新范式,建设116个数字政府项目,打造了“i莞家”、电子市民卡、基层治理综合指挥调度平台等应用,吸引了中软国际、城云科技等企业,壮大数字生态。
▲图为政府治理论坛圆桌访谈
深化数字赋能,探索“双万”城市的智慧治理之道
谈到东莞以数字赋能政府治理这几年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的问题时,张志云回答,时间来到2021年,东莞迎来了城市发展史上的光辉时刻:当年东莞GDP突破万亿、人口超过千万,成为全国第15个“双万”城市。同年召开的东莞市党代会,将“努力实现经济在万亿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确定为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
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按照“集约共享、协同共治、开放共赢”理念,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五大领域,为政府履职能力提升、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向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东莞数字政府建设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工作案例,例如“就莞用”平台、12345热线、智网工程等。
在就业和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东莞开发“就莞用”平台。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社会稳定的根基。东莞的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530万,而且大多数是外来人口,怎样保障大家就业稳定、工资不被拖欠,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水平。东莞构建集“发现、服务、防护”于一体的“就莞用”平台。企业扫一个码,就能上传用工需求;失业人员扫一个码,就能精准匹配到离他最近的“就莞用”广场和正在招聘的岗位。形成了“一天落实联系,两天落实对接,持续有效服务,实现效果销号”的全流程服务模式,帮助困难群体再就业。同时,通过部门联动,加强企业用工预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就莞用”获国务院督查组认可,东莞连续三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
在响应群众诉求方面,实现12345热线服务“一呼即应”“一线通达”。过去,群众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找“警察叔叔”。通过推动12345与110高效对接联动,让群众有困难不再只能“找警察”。打通了12345热线和110的数据接口,紧急事项由110处理,非紧急事项由12345热线处理,不明确的事项通过“三方通话”在线协商处理。还开通了广东省首条12345心理爱心热线,对市民即时提供情绪疏导。通过平台联通、工单联办、部门联动、机制贯通,群众紧急求助的平均响应时长从1个工作日减至12分钟,同时有效缓解了非警务警情占用警力资源。在此基础上,东莞把工作进一步拓展开,将生态环境、交通、水务、城管、供水、供电等部门以及各镇街(园区)也纳入联动单位,快速响应群众求助,实现“即时签收工单、半小时联系群众、1小时抵达现场、承诺事项2个工作日办结”。
在基层治理方面,建设智网工程。东莞是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坚持“一张基础网格、一支专业队伍、一组信息系统、一套工作机制”的“四个一”工作理念,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一张基础网格”推动“多网合一”,将全市各部门475个事项纳入“综合网格”作业;“一支专业队伍”推动“多员合一”,整合出租屋管理员、治安员、消防协管员多重力量,组建1.2万人的专业智网系统队伍;“一组信息系统”推动“数据统一”,汇聚5500万条社会治理基础数据;“一套工作机制”推动“标准统一”,制定近30份政策文件,推动业务标准化运作。东莞智网工程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案例、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优秀创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