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3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暨人才嘉年华正式开幕,以“科创智造 卓越领航”为主题举办54场高品质活动,进一步吹响“是人才 进莞来”引才号角,以最大的诚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东莞施展才智、成就价值。
建设什么样的城市,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竞跑“双万”新赛道,东莞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更加能成就人才。在今年高层次人才活动周开幕前夕,东莞日报专访东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姚家庆,详细了解东莞“人才强市”工作新进展、新成效。目前,东莞人才总量达到315.7万人,高层次人才23.6万人,正努力打造成为大湾区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城市之一,人口优势加速向人才优势转化。
■去年12月24日,“莞聚天下才 奋进新时代”2022东莞高层次人才同心行活动在高埗镇举行,高层次人才代表相聚一堂,感受东莞魅力 记者 谢伟轩 摄
关键词1
人才强市
持续优化人才政策顶层设计
东莞日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人才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东莞在“人才强市”建设布局谋划方面有何作为?
姚家庆:今年以来,东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落实中央、省委人才工作部署,牢牢把握新的历史机遇,发扬“敢闯、敢创、敢干”精神,奋力推进人才强市建设。牢牢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在人才制度顶层设计层面久久为功,打出体现东莞优势、东莞特色的“组合拳”,力争在各大城市愈演愈烈的“抢人大战”中拔节起势、跑马争先。
高质量调研,广泛学习产才融合先进理念。坚持“调”在实处、“研”在深处,结合东莞高质量发展目标和人才工作现状,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结合,形成《聚焦产才融合 构建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关于赴杭州、苏州、宁波开展人才工作调研的报告》《促进东莞市产才深度融合发展的研究》等调研成果,为推动东莞打造科创制造强市提供了新思路。在2023年(第六届)全国人才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中,东莞两个案例分别获最佳案例奖、优秀案例奖,是全国唯一获得两项荣誉的城市。
高站位谋划,持续优化人才政策顶层设计。在广泛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研究制定《东莞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等政策性文件,明确东莞人才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方向与重点举措。在全市“1+1+28”人才政策体系基础上不断扩大政策研究范围,出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助力人才引育和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聚焦全市产业需求,建立健全产业导向的人才政策体系,着力构建以创新价值优先、注重实际贡献和能力、动态评价等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高水平联动,凝聚人才工作强大合力。结合东莞特殊的行政架构,优化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方案,压实压细人才工作主体责任,引导镇街积极联动。聚焦人才强市建设、特色产业布局、精品服务活动等方向,打造一批辨识度高、认可度好、成效显著、值得推广的人才工作示范品牌。积极引导镇街(园区)针对本地人才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开展专项调研,通过“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的走访服务,详细了解人才在工作生活中的需求,切实解决基层人才工作中的“急难愁盼”问题。
■东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姚家庆 记者 梁浚锋 摄
关键词2
人才引力
跻身全国人才吸引力前20强
东莞日报:市委十五届六次全会提出,努力把东莞打造成为大湾区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城市之一,促进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在持续释放“人才红利”的过程中,东莞推出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姚家庆:近年来,东莞奋力推进人才强市建设,人才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全市人才总量315.7万人,高层次人才23.6万人,拥有各类人才平台1500多个,仅松山湖科学城就集聚博士人才超过5000人,初步形成高端科创人才集聚效应,加速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3年6月份,在智联招聘与泽平宏观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中,东莞人才吸引力位居17名,跻身全国前20强。东莞人才吸引力为何日渐强劲?“是人才 进莞来”引才口号背后,体现出东莞经济发展的“硬支撑”和人才服务的“软实力”,并围绕“引才、育才、留才”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聚力攻关,加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把攻克“卡脖子”难题作为人才强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尤其是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为基础,发挥科研平台“强磁场”作用,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集聚科研人才1700多名,各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培养创新人才8000多名。凝聚全市核心科研力量,由21名院士领衔,1万多名科研人员积极承接参与多项国家科研任务,集中攻关多项“卡脖子”难题。
海纳百川,强化战略人才引进培育。充分发挥全市21万家工业企业、90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源优势,积极承接“国字号”人才专项试点,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建设,培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其中,“百校千人”实习计划暨“展翅计划”行动,就吸引2000多名实习生到东莞实习见习。在北京、广州、武汉、长沙等城市举办的人才品牌推介会,促使18万多名高校学子认识东莞、了解东莞,并愿意到东莞发展。
服务升级,厚植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坚持全周期人才服务理念,积极拓展投融资创新服务,先后发行全国首支人才主题和镇街特色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帮助东莞科创企业、研发人才融资3亿元,为企业降本增效。搭建人才交流服务平台,举办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班等活动,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促进各领域人才、项目、资源交流共享,不断提升人才在东莞的体验感、获得感。
关键词3
人才工程
新引进本科以上学历人才超16万人
东莞日报:东莞目前正滚动实施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请问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进展如何,实现哪些突破?
姚家庆:东莞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助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吹响“是人才 进莞来”引才号角。东莞深入实施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进一步提升东莞对人才的吸引力,推广东莞城市形象,致力推动城市和人才实现“双向奔赴”。2022年,东莞新增本科人才15.2万人、硕士及以上人才1.1万人。东莞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效应”,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筑巢与引凤并举,持续拓宽高层次人才发展空间。其中,“百名博士专业人才计划”实施两年来就引进233名博士。
“筑巢才能引凤”,城市提供良好的就业基础和生活环境,这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前提。东莞对博士人才的政策力度大、服务配套齐全、成长体系丰富,吸引了一大批博士人才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及重点民营企业。特别是面向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散裂中子源等科研院所,大湾区大学(筹)、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高校重点引进百名博士。当前正着力打造一支素质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博士专业人才队伍,大大增强东莞教学科研人员队伍力量,把科技的力量转化为经济和产业竞争优势,促进更多人才选择东莞、逐梦东莞、圆梦东莞。
■去年12月31日晚,“双万东莞 时代交响”东莞人才之夜“山河颂”交响音乐会在东莞玉兰大剧院上演首席记者 程永强 摄
关键词4
技能人才
全市技术技能人才突破144万人
东莞日报:东莞坚持“制造业立市”,确保今年新增技能人才10万人次,大力引育创新创业人才和战略科学家团队。请介绍今年技能人才引进及培育情况?
姚家庆:东莞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聚焦制造业当家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技能人才之都”深化工程,相关经验做法获得国家发改委肯定,培育模式获评“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最佳案例”,相关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技能人才规模稳步壮大。东莞坚持制造业当家,优秀技能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推动着城市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东莞编制发布97个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增强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的耦合度,积极培育技能人才。目前全市技能人才144.3万人,位居全省第三。其中,今年新增技术技能人才超过10万人,还新增选树25名技能领军人才,培养6名“全国技术能手”、4名特级技师。
制造业技能根基持续夯实。面向气派科技、博力威、安世半导体、鼎泰机器人、宇瞳光学、维沃移动等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重点企业,新建50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建成6个国家级、11个省级、242个市级共259个技能培育平台,支持开展技术攻关和技艺传授,助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
“产教评”技能生态加快塑造。指导恰合达、安世半导体、李群自动化等5家重点企业,成为首批全省“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链主建设单位。成为广东省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110家企业列入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名单。在全省率先建设技能公园体系,33个镇街(园区)均建成技能公园。
技能人才评价改革不断深化。在全省率先探索技能评价“定级+晋级”、技师和高级技师自主评价模式,新增职业技能等级备案企业120家,新增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6.3万余人次,新增高级工以上2万余人次,新增技师及高级技师1430人。开发认定128个技能培训标准规范,帮助近20万名产业工人获得技能证书。
技能竞赛屡创佳绩。东莞始终坚持以技能大赛为抓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劳动技能竞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练,加强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其中,今年新增国赛获奖5人次、省赛获奖36人次。在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粤菜师傅”技能大赛中,东莞代表团奖牌总数位列全省第二;在广东省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均位于全省前列。今年还举办市级技能大赛21项,141人获评“东莞市技术能手”,为东莞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5
人才培育
构建“科教+产教”人才培养机制
东莞日报:作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试点”城市,东莞聚焦产业需求,推动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实体化运行。请问,在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方面有哪些新进展?
姚家庆:东莞注重挖掘企业创新主体的用人需求,为联培研究生提供在企业一线的锻炼实践机会。
2017年起,东莞实施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计划,通过以校企项目需求配对为牵引,开展校企双导师联培机制、市校“东莞专项”招生计划等措施,探索形成科教、产教融合发展新路径,引导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及华为、生益科技等423家科技龙头企业参与联合培养。
同时,收集企业项目需求,积极对接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68所高校院所开展研究生联培合作,吸引3300多名研究生来莞培养,为电子信息、新材料、工业视觉识别等产业输送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立足于研究生联合培养基础,粤港澳大湾区(东莞)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于2023年在东莞正式揭牌,推动成立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东莞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作为实体运营机构,设立市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小组和专班,成为全省产教融合的工作典范。
■2020年12月9日,2020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举行企业与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会首席记者 程永强 摄
关键词6
人才服务
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
东莞日报:东莞提出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提高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从事科研学术交流活动的便利性,提升城乡综合环境吸引留住人才。请问东莞留才有何“秘诀”?
姚家庆:东莞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服务措施,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提升人才对东莞的认同感。让人才在东莞不仅有“职业”的荣誉感,更有“家”的归属感。
构建市镇两级优才服务体系。在东莞市民服务中心政务大厅成立“一站式”服务中心,推动各镇街建成基层优才服务区,为我市特色人才、优才卡持卡人等提供“一站式”“一对一”的优质服务。今年就为6700名高层次人才提供1.4万多次综合服务,吸引1.8万名人才落户东莞。
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交流融合度。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往来港澳人才签注试点工作,签发全省地级市首例往来港澳人才签注。同时,在市人民医院、东莞理工学院等15个单位为358名人才提供“上门办”服务,联合镇街(园区)开设“专窗办”、举办“专场办”,为莞港澳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提升外籍人才留莞工作生活便利度。推进新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适配性改造和便利化应用工作,加强永居证政策宣讲及走访推广工作。今年以来,走访市内持A类外国人就业许可的外籍人才2000多人次,受理首次申请外国人永居证近百人,深度优化永居证应用场景,助力更多外籍人才更好地扎根东莞。
大力推进人才安居工程。通过新供应用地建设、新供应用地项目配建、城市更新项目配建、盘活存量房源等方式,广泛筹集人才住房。今年全市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万多套。此外,东莞还在全省率先发放人才专项消费券。向全市优才卡持卡人发放500万元专项消费券,拉动消费超过1500万元,让高层次人才在东莞享受到安居乐业的幸福感,促进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