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本土诗人彭争武作品《虎门书》获第八届中国长诗奖
东莞+ 2023-12-02 11:34:08

12月1日,第八届中国长诗奖获奖诗人作品名单公示,东莞诗人彭争武创作的历史长诗《虎门书》获最佳新锐奖。

据介绍,《虎门书》是彭争武继《东莞书》后又一部大型史诗,也是2022年度东莞文学艺术院文艺精品文本类孵化项目。诗人从虎门销烟落笔,还原与重塑历史,记载与展示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精神和气节,让读者对东莞、对虎门的历史人文有更加真切的了解,被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誉为“广东和中国重大题材值得珍视之作”。

《虎门书》以近1000行的篇幅,分上中下三篇主体,和开篇与尾声,形成一个形式上的有机体,重现1839年至1841年这一段不平凡的岁月,以“虎门销烟”的历史事件和典型人物以及人文色彩,借重大事件的发生,表达一代人的理想桅杆,彰显民族精神和气节。“字里行间感情真挚,抒发作者对历史、对祖国、对家园的深厚情感,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时代意义和教育意义。”羊城晚报出版社责编王晓娜见证了《东莞书》的诞生,认为《虎门书》长诗兼具艺术性和史实性。

王晓娜表示:“《虎门书》在创作过程中,以多个短章贯穿而成的长篇组诗,形式上既舒缓了线性阅读长诗的紧张和疲倦感,又让叙事在空间上横向铺排延展,历时性和共时性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同时,诗行中频繁出现的历史意象,如虎门海祭、珠江口、禁烟、虎门海战、威远炮台、伶仃洋、沙角炮台、节马、香蕉林等,以及林则徐、关天培、陈连升等历史人物,从时间的纵深处渐次走来,串联起波澜壮阔的苦难和辉煌的虎门近代史,为读者上了一堂精彩的历史课和文学艺术课。”

东莞具有浓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18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开启中国近代史的篇章。禁烟运动的胜利,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史例,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书》以长诗形式创作,写作内容从1839年的虎门销烟开始,还原与重塑当年的历史,记载与展示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在抗击外来侵略中彰显的民族精神气节。使更多的人对东莞、对虎门的历史人文有更加真切的了解,对文化有具体的感知认知。

杨克认为《虎门书》展现出了诗人的文化底蕴和日渐成熟的创作风格,对历史的沉思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其中的《虎门海祭》《则徐禁烟》《鸦片战争》等,反映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海祭的庄严与壮美,林则徐的卓越贡献以及鸦片战争的曲折和苦难。以独特的视角和诗意的语言,折射出诗人深刻的思考和对历史事件的敏锐洞察力。他用自己的诗歌之声,呼唤着人们对中华文化和自我价值的关注和反思,这不仅对个人作品具有重要意义,更为东莞文化提供了深入思考历史、赓续本土宝贵精神传承的启示。此外,他还表达了对东莞的深情和热爱,渲染了地方风物特色。这部诗集充满了情感温度,是广东和中国重大题材值得珍视之作!”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谢有顺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长诗从空间中的时间,历史中的现实,以及诗歌里暗藏的人性辉光,共同讲述了一个地方的灵魂。

江汉大学新诗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柳宗宣认为彭争武试图在他的《虎门书》展开幽玄诗思——将其生活世界的时空拓展到久远的早已流入史籍的宏阔叙事。诗写拥有朴素的平衡。

而《虎门书》的责编王晓娜认为这是一部史诗,却非贯通一气的长篇巨制,而是以多个短章贯穿而成的长篇组诗,形式上既舒缓了线性阅读长诗的紧张和疲倦,又让叙述在空间上横向铺排延展,历时性和共识性得到了很好的结合。《虎门书》是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缅怀、深思,对社会、人类的深度关怀,以及对深居东莞并怀着敬畏之心“读史”这样身份的自己内在的追问和提升。以诗关怀天下苍生、人类命运和民族苦难,从而珍爱时光、珍重生命,《虎门书》就是这样有意义的尝试。

作者简介

彭争武:“70”后诗人,湖南平江人,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委员。在广东,以及全国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单独出版作品集《无语的夜》《寻找》《东莞书》5部,曾经获过东莞荷花文学奖、东莞文学艺术精品奖等。其中《寻找》第二届“全国十大劳动者文学好书榜”、2019年度全国优秀文学好书;《东莞书》被称为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正气歌式的全景式书写东莞历史人文的长篇叙事长诗。

文字:戴浩光 沈汉炎 图片:采访对象提供 佛山市作家协会 编辑:戴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