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看新“茂”④ | 做足“融”字文章 茂名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东莞+ 2023-11-17 08:50:39

以墟为范例,绘就城乡各美其美新画卷;以人为核心,绘就幸福底色……春华秋实,满城新景入画来。

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深入实施,茂名市锚定省委赋予的“在市域发展、县域振兴中走在粤东粤西粤北前列”目标,做足新型城镇化的“融”字文章,以六个示范墟为媒,推动“农交文旅商”齐上阵,促进“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交融互通,蹚出乡村振兴提质增效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

加快融入区域发展格局

从东莞向西出发,经云茂高速进入信宜市白石镇,跨省交旅融合项目白石停车区就建在信宜三华李度假区(主题公园)旁。

“云茂高速白石停车区+三华李度假区”项目

“三华李度假区不仅仅是广东省交旅融合乡村振兴项目,还是粤西首个交旅融合的高速停车区。度假区与白石停车区无缝对接,停车区作为景区重要的配套设施,将广大司乘、游客的用餐休息、住宿、汽车充电和三华李旅游观光、体验游乐、采摘赏花、旅游手信购买相结合。”信宜市四季文旅产业集团三华李度假区副总经理熊双说。“云茂高速白石停车区+三华李度假区”项目利用“交通+旅游、司乘+游客”的方式带动流量,多元化推动当地农产品走出去。

钱排镇双合村也因“农交旅”融合而受益。11月11日,记者走进该村“双合记忆馆”,一幅“信宜市乡村振兴农文旅结合带”示意图跃入眼帘:沿着云茂高速建设的一条农文旅结合带,以“中国李乡”钱排镇双合村为支点,连结“万亩竹海”周边4个镇23个行政村,在约25公里30分钟车程半径内,聚集打造4A级景区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四星以上标准高品质民宿和酒店6家,撬动市场主体投资近5亿元并常态化运营。

农交文旅融合下的“中国李乡·山水双合”项目

11月4日,山水双合商业街“花涧里”、安凡尼·花涧酒店正式开业迎客,国潮风十足的特色街区为“山水双合”赋能,吸引了一拨又一拨游客。双合村村民刘富强说,“云茂高速通车后来我们这里方便了很多,自驾旅游的游客总是络绎不绝地到来。”

云茂高速建成通车以来,叠加近两年信宜市致力打造“沿云茂高速乡村振兴示范带”,锦上添花、面貌一新的钱排镇,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信宜市“融湾靠珠”的“桥头堡”,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游客西进信宜的“东大门”。

交通改变岭南大地的发展脉络,“农业+交通+旅游”融合蝶变出“诗和远方”,这只是茂名加快融入区域发展格局的一个生动缩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茂名主动融入省委“百县千镇万村”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城乡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茂名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2—2035年)》提出,加快融入区域发展格局。茂名把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实,全力推动对口帮扶协作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机器轰鸣的建设现场、来回穿梭的工程车辆、铆足干劲的忙碌身影……佛山(茂名)产业转移合作园茂南片区内马不停蹄地赶工,争取落实产业转移项目后立马供地建设。结对以来,茂名与佛山紧密对接,全力配合配套设施建设和用地保障,联手佛山打造产业转移合作园和县域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打造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主平台新承接项目34个,已签约佛山项目转移34个,积极用好省内产业有序转移机制,做好项目承接、产业配套、成果转化文章。

■独具岭南特色的挨酿坊

打造城乡融合发展之城

在高州城区,沿着鉴江向东面溯流而上,一座新城映入眼帘。俯瞰,两岸白墙赤瓦的民房,河堤边上古朴的河畔风情街,熙熙攘攘商业繁华的复古港风街,独具岭南特色的挨酿坊等被如同一条绿绸缎般的鉴江串联起来。这里是位于高州市曹江镇的高凉墟,来此吃上一口刚出炉的挨酿,浓郁的淮山薯味让人唇齿留香。

挨酿,又名深薯糕、淮山糕,是高州人餐桌上的“老面孔”。一块挨酿背后藏着曹江镇的大产业。曹江淮山薯种植产业年产量达6.1万吨,年产值达4亿元。农民亩产收入达1.5万元,从事淮山薯种植、购销、加工从业人数5000多人。

“种养在村、流动加工在镇、增收在农民”,高凉墟联通城镇村,一墟促三产。这里是高州市深入落实省“百千万工程”和茂名市“百墟千村振兴计划”,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墟,也是高州市“鉴江印象”乡村振兴示范带东线的精彩节点。项目通过改造美化旧街巷,活化提升老旧建筑,打造成为集产业、贸易、餐饮、文旅于一体的特色墟街,形成了完善的服务圈、兴旺的商业圈、便捷的生活圈,促进了农文旅商高效重构,成为高州“镇域”赋能、推动“县镇村”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

高凉墟老酒厂变身乡村“老酒馆”

既食挨酿,也要饮高凉酒。高凉墟老酒厂变身乡村“老酒馆”已经成为茂名市深受年轻人喜欢的网红小酒馆,尤其是晚上,很多人都会慕名来这里小酌一杯,放松一下。“以前这里是一家废弃的老酒厂,周围环境差。如今,这里人来人往,店里生意越来越好。”高州市曹江镇高凉墟老酒馆总经理梁郁元说,“在这里,附近村民种养的土特产也有新的销售渠道。”

“老酒馆”所在的旧粮所,如今已成为高凉菜体验中心,其中包括特色餐饮体验场地、高凉菜博览馆、高凉风物馆、高凉菜培训基地等多个子项目,形成一个集休闲、参观、教学一体的综合休闲区。

高凉墟不仅推动一二三产业全线飘红,还联动县镇村,辐射带动15个镇街。这里南邻高州城区,北接县域副中心长坡镇,一墟联两城,辐射带动功能强,服务范围覆盖周边万亩淮山薯、千亩黄皮、千亩香蕉产业园等,以及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6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4个家庭农场。

在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茂名以“百墟千村振兴计划”为抓手,推动农文旅商齐上阵,引领各地强化镇街联城带村功能,蹚出乡村振兴提质增效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

乡镇是“上联城市、下接农村”的关键节点,而县城是吸纳县域城镇人口的核心载体,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承担重要功能。茂名坚持县域产业兴旺与县城功能提升相结合,全力抓县域综合实力跃升。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工业从高州短板变为最大潜力板。中财新型材料管道项目、金亿达(茂名)新型墙体材料环保砖项目落地建设;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高州片区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2个;全市引进超千万元项目56个;工业投资维持高位运行,连续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工业经济取得新突破,县城建设方面也如火如荼。首个大型城市综合体建成开业,万达广场建设项目落户,高州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投入使用并晋升“二甲”,高州市中医院南院区内科大楼封顶;新建扩建8所学校,全民健身中心投入使用,体育大道东段完成全线施工……

促进“三生”空间交融互通

走进茂南区金塘镇“油城墟”,坐上小火车沿露天矿生态公园观光,累了便可在风貌街区享用特色小吃,曾经的“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2023年,“油城墟”综合开发项目被茂名市县域高质量发展交流会评为最满意和最具特色的项目之一,特色从露天矿生态公园而来。

茂名,又称南方油城。露天石油开采矿场留下的矿坑,曾因无序管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一度成为茂名市民诟病的“城市伤疤”。近年来,当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开展露天矿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示范工程,推动曾经满目疮痍的“城市伤疤”变为“城市客厅”,又闻鸟语花香,又见白鹭成行。如今,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蜕变再次发生。依托这个国家级矿山生态修复典范露天矿生态公园,油城墟项目以环湖观光蒸汽火车为主线,沿线实施圩街改造、布局建设籺街和村史馆、微型加工厂、露营基地、萌宠庄园等节点17个,墟村联动了7个行政村,形成了“一路一带一核七村”发展格局。透过项目可以看到,“农村人圆城市梦、城里人圆生态梦”,正一步步从愿景变为现实。

作为“百墟千村振兴计划”中展现油城文化的重点建设项目,油城墟发展了产业,改善了生态,留住了乡愁,促进“三生”(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在这里交融互通。就产业而言,油城墟项目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为纲要,根据每条村不同的产业优势,分别建设不同主题的微型加工厂/产业园,串珠成链,打造特色产业带,激活“微动力源”,比如上垌罗非鱼、谭屋丝苗米、洪山肉鸽、油甘窝芋头等。通过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形成产供销一体、地产地销的小型闭环,建立起富有个性化的品牌,实现“一个村加持一个IP”的产业效益,助力村民村集体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获得农产品溢价,做好“产业墟”。

有产业才能促就业,有就业才能聚人气。茂名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增强城市创新活力,提高城市功能品质,建设人民美好生活的空间载体,绘就幸福底色。

信宜也是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一个观察窗口。当地推进新区的精细化开发,落实粤西首个县域城市设计,构建高水准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高效率的营商环境,塑造现代化的商业形态,建设山水共享、产城融合、令人向往的美丽山城,引导更多的农村户籍人口向城镇转移。信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20年的41%提升到如今超过43%,城区人口占比进一步提升。2022年7月至2023年8月,玉都新区新增常住人口2万人。

改变还在发生。放眼茂名5个区(县级市)和3个经济功能区、112个镇(街)、1906个行政村,一幅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图景正加快绘就。

文字:记者 付碧强 余映涛 图片:记者 陈栋 视频:肖延昆 陈奕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