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看新“茂”② 丨念好“土”字诀 小特产撬动大产业
东莞+ 2023-11-15 08:50:15

一颗三华李串起三大产业,一颗小荔枝撬动百亿产业链……在茂名,一幕幕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景象正生动上演,彰显生机。今年上半年,茂名完成农业总产值542.6亿元、同比增长5.2%,继续位居广东省第一。作为全省首个农业总产值超千亿且连续3年超千亿的地级市,茂名市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因地制宜念好特色产业的“土”字诀,围绕“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荔枝、龙眼、化橘红、沉香、三华李、罗非鱼、高凉菜)等当地独具特色和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坚持高位统筹“一竿子插到底”为镇域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坚持打好科技牌让小特产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坚持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土特产”从一时旺变一直旺。

“中国李乡·山水双合”项目带来农文旅融合新气象

高位统筹兴产业

信宜,古称窦州。随着夜幕降临,一盏盏花灯熠熠生辉,如同繁星洒落信宜市窦州墟。“自今年7月底集中开业至今,逐步成为年轻人愿意来、喜欢来的网红新地标。”信宜市窦州里文化创意街项目商业运营总经理赖桂龙说,“同时,这里也是一个汇聚了信宜各种优质农产品、手工艺品和文创品的综合对外销售窗口。”

11月10日至11日连续两晚,记者行走此间,只见这个文化创意街区夜间经济带人流如织,“信字号”品牌旗舰店进入顶流之列,来自北界镇的红米黑米深受消费者青睐。

在茂名,相比“中国荔枝第一镇”根子镇和“中国三华李第一镇”钱排镇,北界镇可谓是新晋后起之秀。立足当地农民种养习惯,北界镇因地制宜选产业,做好“米”文章。今年50岁的陈盛是该镇平山村最早开始商品化种植红米黑米的村民,得了胃病后,他想到老家种植食用红米黑米的传统,于是种了几亩,吃不完就发朋友圈,吸引不少人求购。陈盛的做法启发了当地。

北界镇一直有着种植红米黑米的传统,家家户户习惯用一两块田地种植红黑米。去年,北界镇将红黑米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鼓励村集体以及农户利用撂荒地种植红黑米,并统一向种植户免费派发种子。传统种植的优势,让首批种植红黑米的村集体以及种植户均取得了良好收成,振奋了全镇农户。今年红米黑米种植面积达到5500亩,年产量约400万斤,预计可增收200多万元。

■信宜市窦州墟文化创意街区夜间经济带人流如织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北界镇红米黑米产业运营得有声有色,是“百千万工程”在茂名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之一。2023年3月28日,茂名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了信宜市北界镇高质量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八项重点工作落实情况汇报。会议指出,要立足特色农业资源,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红米黑米等特色农产品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标准化,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用“小特色”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茂名市委常委会听取镇街工作汇报,这并不是个例,凸显当地对“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视,引导各镇街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

高位统筹聚焦特色,做好“土特产”文章。和北界镇一样,今年3月,茂名市委常委会听取高州石鼓镇工作汇报,提出石鼓镇建设功能完善、独具魅力的渔网特色小镇。

“一竿子插到底”为镇域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如今,石鼓镇正谋划推动石鼓渔网主题镇墟、九罡渔网渔具特色产业园“一墟一园”建设。

自2022年10月底以来,茂名市委常委会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一竿子插到底”“把准关键穴位”“理清用力环节”“一级带着一级干”的工作方法,听取镇街工作汇报,以此补齐发展短板,推动镇域发展,为“百千万工程”增添动力。

■高州市根子镇郁郁葱葱的荔枝林

科技支撑强产业

高州,千年荔乡。当下,正值岭南深秋,这里郁郁葱葱的荔林满目皆是,覆盖着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坡。

“早来几个月,满山葱郁的荔枝林里满树红果压枝低。”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党总支书记何清说,“依托完善的物流体系和成熟的冷链保鲜技术,当天中午前采摘寄运后,北京的消费者能次日吃到新鲜可口的荔枝。”

茂名是世界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年产值超110亿元。如何让小荔枝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答案是科技创新。众所周知,荔枝只要离树,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时间不仅是金钱,更是锁住美味的关键。走进根子镇柏桥实践馆,在保鲜技术研发介绍展板上,最吸引人们眼球的是“让荔枝存储20天后仍达到99.8%的好果率,有效延长保鲜期”。而关于荔枝贮藏、鲜美保质、冷链保鲜等技术攻关,茂名从没停下过脚步。

锁鲜35天!荔枝保鲜技术再跑“接荔赛”。今年7月,高州市鉴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举行了荔枝保鲜研究成果汇报会,运用了茂名职业技术学院车文成科研团队研发的荔枝保鲜技术冷藏保鲜了35天的妃子笑、桂味,荔枝表皮色泽依然鲜艳,拿在手里手感紧实,剥开品尝,果肉新鲜爽脆,果汁丰盈可口。

依靠科技的力量,冷链保鲜技术不断升级,茂名的荔枝进城出海,24小时内可以送达国内主要城市,已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此,何清深有体会。他说,2013年之前,要想寄出荔枝还要我们手写单据,直接拿着果篮去寄。由于寄送过程中没有用于冷藏的冰袋,荔枝保鲜困难,难以远运。如今,根子镇的荔枝销售现状已经截然不同,最让高州根子镇荔农自豪的是,他们如今安坐家中就能卖果。

■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农创园

柏桥村种植荔枝约6800亩,不断强化荔枝品质,把小荔枝做成大产业。今年柏桥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荔枝销售近1600万元,较去年增长超20%,330户荔农丰产增收。科技力量正渗透到茂名的荔枝产业的每一个环节。在根子镇,种植、供应链、电商、加工等产业串联成网,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荔枝产业链,彻底改变了当地原有的荔枝产业状况。何清说,除此之外,多家快递也进驻到根子镇,聚集成“电商一条街”,为荔枝外销打好基础,“我们的荔枝超一半以上是通过电商销售的,经营效益越来越好了”。

“土特产”如何保持稳定发展势头?茂名给出的答案是:开发多种价值,让“土特产”翻出新花样。今年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茂名依靠打好科技牌,进一步延长荔枝产业链,越来越多的“不可能”正在变成“可能”。在高州本土企业——广东生命一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瓶瓶以荔枝提取物原花青素为主要成分的口服液整齐“出炉”,这款抗衰性保养品产品将于11月底正式上市,千年以来的“夏日限定”的荔枝,变为“四季可期”。

为延伸拓展产业链,高州想方设法引入加工业企业。如,去年高州引进广药集团,共同建设广药王老吉广东荔枝(茂名)产业园,发展以果浆为核心的多样化和精深加工,研发推出了“荔小吉”系列产品。

在王老吉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进来,推动荔枝朝着千亿产业迈进。经过这些年的引导促进,如今高州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30多家、作坊上万个,荔枝加工业发展迅猛。

茂名荔枝从田间地头成功走向市场,得益于科技支撑和产业融合,在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上,越来越多的“土特产”价值正被发现。

■三华李主题公园钢格栅索桥上游人如织

利益共享旺产业

信宜市钱排镇,是中国李乡,今年该镇10万多亩三华李增产又增收,总产量约13.5万吨,总产值达18亿元。11月11日,记者走进该镇双合村宛如走进画中,不仅能看到漫山遍野的三华李树和深秋零星绽放的三华李花,还能看到徜徉于“小桥流水人家”间如织的人流。

水景廊桥桥头处,一名经营小门店生意的村民刘富强告诉记者,自从“中国李乡·山水双合”项目推进以来,乡村变景区,美丽的景色和热闹的景象都让人充满了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同时,前来双合村游玩的旅客越来越多,店里的饮品生意也越来越好,“店里顾客少的时候,就去给家里种植的三华李树剪枝,这样相当于打两份工了,有两份收入了”。

在双合村,当地村民还有一笔分红收入。今年5月30日,双合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第一次分红,双合村民第一次以“股东”的身份领到了村集体经济的分红资金。念好特色产业的“土”字诀,要做好利益联结文章,不能“富了老板、丢了老乡”。

依靠一颗“三华李”,钱排镇全民种果、卖果,加工、经营小生意等,推动一二三产业链条全面发展。在与之相邻的白石镇,细寨村牢牢抓住碧道沿线以及景区地理优势,集约起大坡一和大坡二两个自然村62亩土地,成立合作社,按季节科学进行水稻以及草莓和百香果轮作,不仅为景区增添了靓丽风景线,丰富了游客旅游体验,还提高了村民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增加收入的积极性。村民刘平传说:“我有一些田租给村集体,平时还会来这里工作,既有租金收入,又有工资,很不错。”

“三华李主题公园景区就位于细寨村。这里将地方特产‘信宜三华李’明星化、品牌化、产业化,打造集农业品牌展示、农业科普研学、农业主题度假、农贸交易及交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体验区,吸引了众多珠三角城市游客到访,成为茂名特色产业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四季文旅产业集团三华李度假区副总经理熊双介绍,景区90%以上的员工是本地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这也吸引了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就业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在茂名,特色种植满山乡、乡村旅游鼓腰包,村里有产业、家家有事做,带来的不仅是人气与效益,更重要的是吸引了大量人才回流。任何一个产业能够长青,关键在于能否吸引、留住年轻人。如,“农二代”大学生李金瑾、电商先锋何以锋,还有脱下西装变身“果农”的管理学人才朱焱宗、葛志勇、何辉亮,他们带着知识和技术投身家乡建设,助推“小特产”做成“大产业”。

文字: 付碧强 余映涛 图片:陈栋 视频:肖延昆 陈奕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