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省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公布了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共有22个县、110个镇、1062个村入选,东莞入选首批典型镇村名单位居全省前列,其中清溪镇等10个镇入选典型镇,15个村(社区)入选典型村。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瞄准的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服务的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年是推进这项头号工程的开局之年,首批典型县镇村具有标杆示范作用,更好地带动全省122个县(市、区)、1609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在不同赛道争先进位为紧抓省、市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发展机遇,扎实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清溪镇高度重视,积极构建工作体系、健全制度机制、明确重点任务、广泛宣传发动,推动“百千万工程”实现迅速开局。根据清溪的功能定位、生态本底、人文底蕴和产业基础,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和特色亮点,构建了“1610”典型引领工作体系,牵引全镇“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打造1个融合发展综合片区
打造清溪高质量发展“名片”
清溪镇“1610”典型引领工作体系,明确打造1个融合发展综合片区、打造6个典型村、抓好10大行动,集中资源力量培育一批典型,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工作经验,牵引“百千万工程”开局起势、开局见效。
带动各村(社区)在不同赛道争先进位综合考虑发展基础、特色亮点、片区分布等因素,在清溪镇选取6个代表性强的村,坚持“扬优势、补短板、强特色、促提升”,打造各具特色的和美乡村典型,为全镇各村(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多元经验借鉴。
铁场村侧重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统筹整合村内山、水、林、田、湖等丰富的生态资源,保护利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山水融合·古韵田园”的美丽乡村,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长山头村侧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色,通过统筹村内农田资源、村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独特生态优势,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产城人深度融合美丽乡村。
土桥村侧重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特色,坚持发挥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打造党建引领的和谐善治美丽幸福乡村。
大利村侧重产城融合发展特色,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开展整体规划,推动产业发展提档、人居环境提质、生活质量提升,打造“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典型乡村。
渔樑围村侧重产业引领新型集体经济多元发展特色,着力在引育新兴产业、集体经济多元投资、村级工业园改造等方面创新发展,打造产业引领新型集体经济多元发展的典型乡村。
铁松村侧重文化资源保育活化特色,以及麒麟文化、篮球文化、农耕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为依托,深入探索文化资源保育活化利用新路径新模式,打造文化保育活化利用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乡村。
抓好“十大行动”
全面构建清溪更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清溪镇结合实际,聚焦10大行动,从产业、规划、绿美、村容村貌等出发,细化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各相关职能部门,以镇“头号工程”力度全面推动“百千万工程”有序实施,加快构建清溪更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特色化发展,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强化规划龙头,抓住国土空间规划、乡村规划、典型点规划、关键专项规划等重点,确保各项工作能够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优化林分、改善林相的基础上,突出村庄绿化、道路沿线绿化、滨水岸线绿化,抓好群众身边的绿美提升。
统筹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圩镇秩序管控、环境品质提升等工作,镇中心区和大部分村(社区)达到美丽圩镇省级示范样板建设标准,推动镇村面貌大幅提升。
先行推进2个试点项目,下来每年推进1-2个城中村改造,通过“一村一策”“留、改、拆”多种方式结合,攻下城中村改造这个“老大难”问题。
壮大集体优质物业体量,拓宽股权投资型、服务型等集体经济多元实现形式。
以打造现代化产业园为牵引,加快镇村工业园改造,加大连片产业净地、高标准厂房和高品质低成本产业空间供给,更好支撑产业升级。
加强耕地整理、低效用地盘活、生态功能修复,加快破解土地利用碎片化、低效化等问题。
全面增强村级党组织功能,推进“多员合一”“多网合一”综合网格改革,以持续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本外人口融合,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突出产业共建,开展就业、消费、教育、医疗等多领域帮扶协作,确保省、市下达的各项帮扶任务全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