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11月5日-6日,广东省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在茂名召开,茂名做法获得肯定。东莞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迅速组织调研团前往茂名学习。东莞日报社今起推出“百千万·看新‘茂’”系列报道,介绍茂名好经验好做法,引导各镇街(园区)在创先争优中实施好“百千万工程”,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奋勇争先!敬请垂注。
秋冬时节,走进茂名市信宜市钱排镇双合村、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一条条柏油路穿梭在荔枝林中,干净整洁的农家小楼点缀其间,呈现出如诗如画般的乡村图景。
▲茂名市信宜市钱排镇双合村,干净整洁的农村新房,美丽乡村如同景区。
美丽乡村的农房盖得好,乡亲住得舒服。乡村变景区,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也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茂名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成为全省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典型,关键在于创新了一套切实管用的工作方法——“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带图审批、现场办公、管好工匠、管住材料”。这个“二十四字”工作机制,让农村盖房不再“任性”,老乡们热热闹闹盖新房、和和气气塑新貌。
高站位统筹“全局图”
农房管控纳入市委常委会议题
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农房建设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乡村整体面貌,既是“百千万工程”的民生工程,也是惠及群众的民心工程。
“中国李乡”,茂名信宜市钱排镇双合村,一江碧波映衬岸边整齐精致的农房,远处重峦叠嶂。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双节假期,如诗如画的“山水双合”“李花谷”备受热捧,这里一年接待游客近120万人次。
▲茂名市信宜市钱排镇双合村,美丽乡村让人眼前一亮。
如今,茂名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市干净整洁村达标率100%,美丽宜居村达标率64.05%,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带(风貌带)10个累计302公里,一幅山清、水秀、路宽、景美、人和的画卷正在茂名乡村大地徐徐展开,美丽乡村也吸引了八方游客来游玩,共享乡村振兴的成果。
成绩的背后,彰显茂名对农房管控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安排。据介绍,茂名市委常委会每周听取一个镇街工作汇报,一竿子插到底,农房管控是必考项目;农房管控纳入镇街党委书记“一把手”工程,深化落实第一责任人责任。
“过去由于村庄规划指导性不强,农房建设发展大多呈现无序状态,导致‘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现象比较突出,成为茂名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短板。”茂名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邹国兵介绍说,茂名有112个镇街、1906个村(居),其中104个涉农镇街、1699个涉农村(居);农村户籍人口占比近六成,超九成的涉农镇村,发展水平各有不同。茂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下,规范农村建房、加强农房管控成为一个抓手。”邹国兵坦言,抓好农房管控工作,关键要做好高站位统筹。茂名坚持系统思维和长远目光,通过“规划先行、先批后建、全程监管”,力求农房建得好、管得住、长受益。
2021年11月,茂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制定《茂名市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管控实施意见(试行)》(下称“实施意见”)印发实施。实施意见正式提出“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带图审批、现场办公、管好工匠、管住材料”的农村建房“二十四字”工作机制。
这是“二十四字”工作机制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文件同时建立健全规范审批、严格监管、从严执法的工作制度,强化了农村建房前中后监管。
站在美丽的双合村,信宜市钱排镇党委书记俞淮竞不时翻着手里的笔记本,一项一项跟记者介绍落实细节。2022年10月29日,茂名市委常委会首次听取镇街书记汇报时就定下了调子。“破除‘镇思维’和行政区局限,放眼全局谋一域”。
“我第一次参加茂名市委常委会会议并汇报工作,反映镇上部分房屋外立面较老旧、参差不齐,年代久远的防盗窗,存在安全隐患,还影响美观。市委常委会上提出可以结合本地实际,落实‘二十四字方针’,当时我们灵感就来了。”俞淮竞回忆说:“开会回来的第二天,我们就召开镇村党员干部大会,不仅传达会议精神,还把具体工作清单化,挂图作战。”
钱排镇以镇委、镇政府的名义,统一外立面、层高、标高,通过“村党支部书记+信息化系统”等方式,探索农房管控有效路径,甚至连防盗网的风格都从主干道延伸至村一级,通过点面带片形成特色明显的风貌带。
岭南深秋,天朗气清。一栋栋漂亮的“荔枝房”迎来各地“学习团”,一座座明净农房营造的特色旅游线路吸引游客驻足观光,一条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带旺沿线特色小店……不久,钱排镇的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经验得到肯定并向茂名全市推广。
在“市抓到镇”的基础上,茂名进一步提出“县抓到行政村、镇抓到自然村”,带动形成“市抓到镇、县抓到行政村、镇抓到自然村”的一级抓一级、一级带着一级干、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市一级直接为镇街研究存在问题、协调解决困难、明确发展举措、理清发展思路,为镇一级把脉问诊、明确方向。”茂名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何小春表示,高站位统筹机制有利于强化县镇村三级执行力,有效建设一批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强化乡镇的综合服务承载力,进一步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高标准规划“施工图”
推动农村“盖新房塑新貌”
乡村农房怎么盖、怎么盖得好?
“二十四字”工作机制立足农村现状,明确“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通过建立健全规范审批、严格监管、从严执法的工作制度,全面强化建房前中后监管。现在,这一机制已被纳入《茂名市落实“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行动方案》。
“高标准规划‘施工图’,破解了‘有新房无新村’的困局。”邹国兵坦言:“相较于以前的杂乱无章,如今茂名全市的农房建设和管理都有了依据,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在此基础上,茂名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两个原则,对村庄实行统一规划、衔接农房建设管控、乡村风貌提升工程,出台和实施《茂名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如今,茂名全市1614个行政村全部完成村庄规划方案编制,坚决做到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全市112个镇(街)建立联审联办工作机制,成立农房建设管理工作小组,建立联审联办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带图审批”。
根据“现场办公”要求,落实申请审查、丈量批放、施工过程、建房后规划核实“四到场”,对农房建设全过程进行监管。按照“先规划、后许可、再建设”的原则,更好解决可能发生的没有整体规划建房质量不高、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外观风貌五花八门等问题,让旧村有新貌,新村更美丽。
▲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全面贯彻农房管控,切实提升村容村貌。
对此,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党总支书记何清深有感触。以往,缺乏乡村规划,不少农户忽略了房屋外观与环境的和谐美观,房屋建设大都是“跟着感觉走”,导致较多农房布局不合理、造型单调等问题出现。而农房作为乡村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风貌好不好,也得看农房好不好。说到底,“里子”要坚实,“面子”也不可或缺。
当前,茂名市把指导编制和推广使用农房图集作为做好农房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各区(县级市)住建部门根据本地实际,已编制印发了一批《农房设计图集》,供群众选择对照建房。
为了不搞“一刀切”,让农房规划设计成果“接地气”,茂名市指导各区(县级市)住建部门根据本地实际,邀请专业设计团队,对村庄的定位、风格、功能、资源、特色等进行深入研究,深入实地调查,以村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把村民意愿作为重要参考,确保规划设计能落地、可操作,同时以传统为底色,加入现代气息,分类推进农房风貌塑造,彰显本土文化、茂名特色。
记者留意到,图集里每一份设计方案图文并茂,介绍详实,建筑平面图、实例图及各户型结构、建筑规模、功能布局及使用地形等一应俱全。
以《高州市农房设计方案图集》为例,图集结合考虑村民的生活和居住习惯,规划用地面积80、120、150平方米三种类型,建筑层数统一为三层半。每个面积类型有4个平面布局的设计,每个平面布局有2个建筑立面方案的设计,整体简洁又体现现代风貌。
“农房建设纳入我们的村规民约。”何清告诉记者:“村民申请建房时,应选用农房涉及通用图集,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或人员进行设计、审核。”说到底,农房是乡村风貌的一个“面子”,“带图审批”考虑到农房管控与乡村风貌提升的依附关系,为自建房向促进乡村风貌提升转化提供了可行性空间。这样,不仅能逐步提升乡村建筑风貌,还有助于破解农村“有新房无新村”难题,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在信宜,2022年还推出“信宜市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系统”,农村建房“二十四字”工作机制被搬上了云端。目前已建立集宅基地审批、建房监管、风貌提升、工匠管理、违建巡查等于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农民建房全链条管理模式,实现农村宅基地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标准化。
图集实用性强,在发布之后得到了不少村民的认可。在信宜市钱排镇双合村,一栋按照设计图建设的房子,充满现代简约气息的房子在传统农房中甚是惹眼,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我们之前居住的房子是20多年前的老房子,现在是拆旧建新,正好有免费的设计图,我们就用了。”双合村村民刘富强说,以前不懂怎么建才好看,现在提供了样式,建房就有了样子。这房子设计得太漂亮了,一家七口住上新房,还开了奶茶店,生活越来越好。
“我们将及时总结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制定更详细的农房管控实施细则,力争让‘二十四字’工作机制发挥更大效用,真正让农民建好新房、旧村有新貌、新村更美丽、乡村变景区。”邹国兵如是说。
高质量建设“品质图”
让农民兄弟住上好房子
农房管控要做到真正“管”起来,让农民兄弟住上质量过硬的新房子,并非易事。
乡村工匠是参与农房建设的主要主体,建筑材料则是农房建设的必备要素。抓住工匠和材料,相当于抓住了农村建房全局的关键。
茂名紧抓“乡村工匠”和“建筑材料”两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通过管“工匠”管“材料”来管“农房”,使农房建设工匠和材料使用都有规范来源以及安全保障。
在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委会,何清坦言:“带图审批、带图施工,大家都是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在村规民约面前,无论是施工者,还是材料供应者,肯定要做到高质量,一定确保品质过关。”
在坚持“管好工匠”方面,茂名建立乡村建筑工匠登记制度,全部建筑工匠实行培训,持证上岗,向社会公开。目前,茂名市累计开展乡村建筑工匠培训43个班次,累计培训学员2544人次,有1655人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坚持“管住材料”,则是加强茂名建材市场监督管理,加大对钢筋、水泥、混凝土、砂、石等主要建材的抽检力度,及时处理建房户投诉反映的建材质量问题。
“别小看管工匠、管材料,这些细节里蕴藏着‘二十四字’工作机制的政府管理智慧。”何清解释说,建房子都要雇工匠、购买材料,建房户提供不了建房手续证明,他们都不敢参与。“换句话说,我们就能从工匠和建材企业处进行农房违建监管。”何清认为,这从源头遏制部分违法建房行为,切实做到了“管得住、管得好”,提升农房质量安全,让群众住上好房子。
在茂名高州,各混凝土搅拌站、砂浆站都需签订《不向违法建设工程提供混凝土承诺书》,要求各搅拌站在向建设户提供建筑材料的时候,必须查验建设户的工程报建手续,并形成供料台账备查,做到无手续不供料。
反过来,各镇(街)在批复宅基地后,则要求农户与持证的乡村建筑工匠或有资质的建筑企业签订建房合同,购买建筑安全保险,以保障施工安全。
▲茂名市还全面推进“赤膊房”美化改造工作,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茂名市全面推进“赤膊房”美化改造工作。其中,高州已完成改造美化“赤膊房”12566栋,在“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农村县乡道”沿线,推进1.7万多栋农房风貌提升,以点带面带动全域面貌提升。
推进农房管控提升乡村风貌工作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对于如何在强基固本上下功夫,茂名坚定信心,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继续用好“二十四字”方针工作机制,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让农房风貌提升从“点上开花”向“面上成景”转变,让更多的“好房子”变成美镇强村的“新引擎”,让农村从“一处美”变成“一片美”,努力在“百千万工程”赛道上展现茂名新作为、新成效、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