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支原体肺炎”牵动广大家长神经。
东莞疾控介绍,秋冬季本来就是儿童流感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面对来势汹汹的支原体肺炎,家长们不禁“瑟瑟发抖”。
那么,什么是支原体肺炎,它有什么症状,该如何预防?一起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是迄今发现最小、最简单的原核微生物,属于细菌、病毒之外的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常见的致病病原体。
肺炎支原体是支原体属中的其中一种,支原体肺炎就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可累及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和肺间质,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支原体肺炎的传播途径和临床症状
支原体肺炎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咳嗽、打喷嚏等产生的口鼻分泌物可携带病原体。
人群对肺炎支原体普遍易感,好发于5岁及以上儿童,但5岁以下儿童也可发病,其感染症状与多数呼吸道疾病相似,以发热、咳嗽为主要症状,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
发热以中高热为主,轻症病程大多数在7—10天左右,一般预后良好;持续高热(39℃以上)预示病情重。咳嗽一般呈阵发性且比较剧烈,退烧后咳嗽还可能持续1—2周。
东莞疾控特别提醒家长,肺炎支原体感染时,孩子发烧可能并不严重,但是出现呼吸频率增快,或伴有喘息、呼吸困难,或在锁骨位置出现凹陷,或者鼻子吸气时出现鼻塞,就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早期发现重症和危重症病例,对于避免后遗症等严重后果非常关键。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以下情况中的任何一项,都需要高度警惕,及时就医:持续高热(39°C以上) >5天或发热>7天,体温高峰无下降趋势。出现喘息、气促、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之一。精神差,头痛、抽搐、频繁呕吐、不能进食等。
如何预防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是最小的能够在体外自行生活的病原体,如果体外条件比较适宜,支原体可以长期存活。
目前尚无疫苗能预防支原体肺炎,还是需要做好日常防护才能从根源上预防。
1.保持环境清洁和空气流通
室内通风可以减少室内病菌的聚集。
每天室内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定期清洁室内环境卫生,做好消毒。
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结构,75%酒精和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均可以将其杀灭。
2.减少人群聚集,出门佩戴口罩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者近距离接触;因支原体肺炎传播的特殊性,支原体肺炎高发季节出门可佩戴口罩预防。
3.养成良好的呼吸道卫生礼仪和卫生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礼仪,咳嗽、打喷嚏时要使用纸巾捂住口鼻,或用手肘或衣袖等遮挡,将用过的纸巾丢入带盖垃圾桶中。
做好手卫生,不直接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要使用肥皂、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清洁洗手。如果没有流动水,可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等擦拭消毒双手。
4.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家长应时刻注意气温情况,注意给孩子做好防寒保暖,选择易穿易脱的衣物,避免受凉或闷汗。
5.家校合作,共防疾病
学校要注意教室的通风和环境的消毒工作,规范和落实晨午检制度,加强儿童健康监测,避免出现聚集性感染。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如发现孩子身体不适应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学校和老师,不得隐瞒不报或谎报;家中若有人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也要注意与儿童保持距离。
孩子确诊支原体肺炎如何做好居家护理?
轻症的支原体肺炎无需住院,在家庭护理中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保证充分的休息和能量摄入,保证水和电解质平衡,不主张感染后或出现发热、咽喉疼痛、流鼻涕、咳嗽等症状的孩子带病上学。
正确服用退热药,6个月以上的孩子可以选择布洛芬(间隔6~8小时)或者对乙酰氨基酚(间隔4~ 6小时),二者任选其一即可,一天不超过4次,但不能同时服用两种退热药,也不建议交替使用。如果是2个月以上且6个月以下的孩子,只能选择对乙酰氨基酚。
不常规推荐使用镇咳药,如果干咳明显影响孩子休息,可酌情应用。可以使用祛痰药物,包括口服和雾化药物,也可以采用叩击排痰,帮助孩子排出痰液。
要注意通风、保持清洁,有过敏体质或过敏体质家族史的儿童避免接触烟草、宠物、花草等。
有条件的多子女家庭做好隔离,以免相互传染。
东莞疾控表示,希望家长和学校相互配合,携手做好防控工作,共同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健康安全的防线,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