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衣床品、针线刀尺、迎亲雨伞、拜堂奉茶器具……结婚不仅是喜事,更是人生大事,从说媒到完婚,每个环节都有配套礼仪和相应的婚俗用品。以前的时间很慢,婚礼却更有仪式感,让人心向往之。
在东莞横沥,便传承着一套完整的规矩体系,以及内容丰富的婚姻礼俗。今年中秋遇上国庆,每年的农历八月又是婚嫁旺季,趁着“双节”小长假,快来横沥的新埠正街探寻一下横沥传统婚俗文化,一定别有一番滋味。

没招牌的小店
却是横沥婚嫁“绕不开”的地方
越过熙熙攘攘的闹市,走进古色古香的新埠正街。经过近百年风雨洗礼,这条全长100余米、宽约10米的岭南风格商业街,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古骑楼的风貌和格局。
新埠正街1929年开墟,到上世纪30年代后期成为横沥商贸中心,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因新式商场的兴起逐渐式微。这条老街慢慢洗去铅华,成了素面朝天的街道。如今,在此经营的商店10余家,其中3家为婚嫁用品店,买卖生意全靠一传十、十传百的好口碑。
记者走访得悉,新埠正街这3家婚庆用品店开业至今,短则三十余年,长则六七十年。一脚踏入,犹如进了一座小小的婚俗博物馆。尽管老街渐渐地被都市人所淡忘,但这里仍是横沥人婚嫁时刻“绕不开”的一条街。

双喜篮、红木箱、红灯笼、子孙盆、红凳子……十几平方米的店面被各种商品填得满满当当,有的放在墙柜上,有的挂在天花板下,还有的摆在门口显眼处。店面虽小,却内有乾坤。那些红彤彤的婚礼物件,精致的做工,祥瑞的纹样,向往来的人们展示着横沥浓厚的地方婚俗文化。
40多年前,富有商业头脑的丁婆婆看中了这块贸易宝地,起初经营日用品杂货,而后因其熟悉婚庆流程所需物品,便扩张业务,在杂货店旁盘下新店专门售卖婚嫁用品。现在,年事已高的丁婆婆把生意传给儿子吴先生。
作为婚嫁用品店的第二代掌门人,吴先生更加注重婚礼移风易俗方面的传承与创新,为顾客提供礼仪咨询和用品的配套销售。
“婚姻礼俗发展至今,新中式婚礼实质上依然保持了传统古礼的基本序列,只是省去一些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繁文缛节,简化一些不必要的流程,融入了现代人新的生活理念,营造移风易俗的新民风。”吴先生说,结婚是人生大事,不管是父母长辈,还是年轻新人,大部分还是倾向置办一场新中式婚礼,将横沥的传统婚俗代代传承。
“也有上网采购了一部分婚嫁物品,再回来‘补缺补漏’的。”吴先生介绍说,每年的农历八月是结婚旺季,一张板凳、一杯茶,陪伴着吴先生全年无休地守着小店,守着一方习俗。

“一站式配齐”
老店专卖“吉祥”和“浪漫”
横沥当地的婚礼流程包括纳采、向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婚俗礼仪配套的用品,主要分为出嫁和娶亲两大项。”吴先生说,具体需要箱桶凳盆、嫁衣床品、针线刀尺、迎亲雨伞、拜堂奉茶器具、合卺洞房配件等,品种繁多,都含有吉祥如意、姻缘和顺等象征意义。
在探访老店过程中,记者还遇到了一位专门帮新人筹备婚礼的“好事婆”赵大妈。“不要小看这些物件!要知道,小到针线包、同心镜,大到龙凤被、红木箱,每一件都蕴藏了父母对即将成婚孩子浓浓爱意和美好祝福,也是一生一世的‘浪漫限定’。”赵大妈掰动着手指,耐心地进行讲解。

例如,两套衣食碗,寓意丰衣足食;子孙盆,寓意早生贵子;梳妆盒放一对梳子,寓意白头偕老,一把金剪刀、一盒针线包,寓意巧手能干;红木箱放上压箱钱,寓意生活红火、吉祥富有,一双新鞋子,寓意步步高升;米桶,寓意米粮丰足等。这些物件,都会被系上红绳,意为“赤绳系定,白头永隽”。
除了婚嫁配件品类丰富,物件上的花纹样式同样有着“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鲜明特征,饱含对新人的美好祝愿。
“你看,龙凤刺绣表达了对新婚夫妻婚姻美满、龙凤呈祥的祝贺,鸳鸯纹样则代表夫妻相亲相爱,蝙蝠祥云意为吉祥纳福,金鱼牡丹饱含金玉满堂、花开富贵的寓意。”玲姐说道。
新结华堂开翡翠,丝牵绣幕拥鸳鸯。礼节上环环相扣的讲究,针脚下精雕细琢的祝福,集成了丰富的横沥传统婚俗文化。横沥人的浪漫,也都藏在了婚姻礼俗的仪式感和细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