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好“丰”景⑤|姚雅:在制造名城耕种千亩稻田
东莞+ 2023-09-23 10:54:49

编者按:9月23日是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围绕“庆丰收 促和美”,东莞日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对话农业一线的能工巧匠,采写东莞新型农业经济,推出“东莞好‘丰’景”系列报道,呈现农业农村发展喜人成就。

“还有70天左右,又可以丰收了。”9月22日,厚街白濠休闲农业园,一位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娴熟地操作无人机为水稻喷洒农药。兑药、装药、起飞、喷洒……在他熟练的遥控指挥下,一架装满混合药液的无人机腾空而起,掀起阵阵“绿浪”。无人机沿着稻田笔直匀速飞行,将雾状的农药均匀地洒落在水稻叶子上。

正在操作无人机的汉子叫姚雅,在东莞从事农业工作已有20多年,是东莞著名的“种粮大户”,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如今,他种植的水稻超过1000亩,在市镇村三级支持下,把曾经的脏乱窝棚菜地改造成美丽田园,为东莞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爱钻研,利用机械化轻松种田

今年48岁的姚雅貌不出众,但谈起自己的创业史,他神采奕奕。

1978年,3岁的姚雅随父亲从鱼米之乡的湖南双峰来到东莞谢岗租地种田,他们家也是东莞第一代的代耕农。

姚雅19岁那年,一场雨灾让家里租种的300亩水稻颗粒无收,正在读高二的姚雅也因此辍学。

在姚父眼中,儿子是个不务正业的“懒农民”,但喜欢钻研。姚雅喜欢站在田埂上,一语不发地盯着田里劳作的农民,或是骑着自行车,漫无目的地乱逛。“我这个人爱钻研。”姚雅笑道:“那时我在想,怎样才能够舒舒服服地耕田呢?”

那个时候,东莞少有机械化作业农田,种田还是个体力活。尤其到了收割季节,粮农们天没亮就得起床,一日劳作10小时。

姚雅脑中有了疑问,“如今都讲现代化智能化,各行各业都机械化了,为什么农民还用这么原始的方式耕作?”从那时起,这个“懒农民”开始关注省时省力的农业机械。

当时政府部门通过补贴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姚雅看中一台5.4万元的收割机,补贴后农民只要付4.8万元。

姚雅算了一笔账。当时一个工人一天只能收0.5-0.6亩,工钱约40元。而一台收割机一天可收30亩,油费只需要200多元。一部收割机抵得上60个工人,每亩成本可节省约60元。

姚家当时租种有220亩水稻,一年两造,两年时间节约的成本就可以抵消购买农机的钱。姚雅看上的不仅仅是自家的220亩水田,谢岗镇的种粮户大多愿意出钱请人收割,姚雅觉得可以稳赚不赔。

1998年,东莞政府部门通过补贴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年仅23岁的姚雅开始大规模种植水稻,并成为东莞第一批收割机机主。

“开收割机就像开奔驰,感觉特别好。”姚雅坐在他的老式“金浪”牌收割机上,嘴角边挂着得意的笑容,“当年,我就开着这个型号的机器,帮人收割水稻,生意特别红火,农民拦着我不让走,抢着把钱塞到我手里。最忙的一天,我一个人就收割了100亩水稻。”

从种田之初,姚雅就注重应用农业机械。如今,姚雅团队拥有大型中拖拖拉机、手扶拖拉机、久保田插秧机、无人机、收割机和烘干机等一批农业机械设备,除满足自身生产需要外,还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

“以前我们背着喷雾器给水稻打药,大面积的稻田要雇上好几个人忙上好几天,现在区里给我们提供免费喷洒农药的服务,地都不用下,几分钟就完成了,效率高而且喷洒均匀。”姚雅感叹说:“高科技机械是农民粮食生产提质增效、绿色增收的‘好帮手’。”

规模化,早稻亩产超过千斤

脱下工装,白衬衣、西装裤,再配上黑皮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姚雅竟是一副“老板”模样。

轻轻一跃登上农机,手脚并用操作机器行驶稻田……当上老板的姚雅在农机操作的熟练程度上风采仍不减当年。

有了农业机械的助力,姚雅种植的田地规模越来越大,这让他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随着时代变迁,水稻种植朝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我也要跟上潮流。”于是,2011年,姚雅成立了农业公司,业务范围涵盖农田改造、农田复耕、土壤改良、农田基础建设,花卉、油料、谷物种植、水产养殖及销售。

好汉提起当年勇,热泪洒在田地中。“其实,种粮20多年,我感觉现在赶上了好时候。”姚雅给记者算上一笔账,租一亩地种植水稻租金便宜的要1000多元,再加上生产资料和人工支出等,以前粮食种植很难赚钱。

“现在有了种粮补贴、农机补贴等各类补贴,种粮食能做到盈利了,现在是种粮的好年代。”姚雅介绍,“种地不仅要会算账,更好用心经营。今年我在东莞承包了1000多亩地,打造成片稻田,一心扑在稻田里。持续做好种粮大户,带头抓好粮食生产。”

今年上半年,在厚街白濠休闲农业园,姚雅种植的300亩早稻迎来了大丰收,沉甸甸的稻穗弯着“腰”迎风飘摇,饱满的稻谷在阳光的映衬下金光闪闪。看着饱满的稻穗,姚雅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色泽好、结实率高,今年早稻亩产达到1000斤,破历年纪录了。”

“这片稻田曾是窝棚菜地,垃圾多、环境差。”姚雅说,从整改到复耕的平整、播种、插秧、管理、收割各环节,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虽然这片耕地长时间没有种植过水稻,但它的微量元素十分丰富,且水土、肥力相当好。姚雅表示,现在东莞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业,想方设法帮助农户增收,从天气预报、农业保险到病虫灾害防治等各方面提供技术政策支持,是水稻创纪录增收的重要推手。

在姚雅等一批种粮人的带动和努力下,世界工厂东莞实现了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2022年,东莞粮食播种面积约3万亩,产量突破1万吨,同比分别增加6%和5.9%,实现“五连增”,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粮食任务,牢牢端住了粮食主销区的“饭碗”。

自1998年从事水稻种植以来,25年间姚雅累计向国家交售超过15万吨优质粮食。经过多年摸索、实践,他对水稻种植的新品种利用、生产管理、机械化种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技术,直接增收300多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新增经济效益约2000万元。他自己也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广东省种粮大户”“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成为东莞名副其实的种粮能手。

文字:记者 周桂清 图片:记者 周桂清 制图:谢亚娟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