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的新一线城市中,仍有丰收的稻田,有斑驳的老房,有古色的石板路,有屋檐下悠悠的古井,有烟熏火燎的灶台,有丰富的民间传统节日与庆典……
9月22日,由东莞农业农村局与东莞报业传媒集团联合编著的《寻美莞乡——中国作家眼中的东莞乡村》正式发布。该图书集合30多位作家描绘他们眼中的东莞乡村,通过对东莞乡村历史幽微而深切的呈现,对现实乡村印迹具体而细致地挖掘,全景式展现东莞乡村的日常、风度、情怀与精神。

都市文明富于乡村底气
倒转时空的沙漏,向二十年前的东莞寻去,那时她的名号是“世界工厂”,一座以制造业闻名的工业城市。如今的她以“中国散裂中子源”“华为”等科技标签为其鲜明的辨识度,一改昔日形象,她的步伐,带着智能产业的气息,悄然跨入科技的殿堂。
《寻美莞乡——中国作家眼中的东莞乡村》分为“寻美”“溯源”“回归”“新颜”四个篇章,勾勒出东莞乡村崛起的里程,也潜伏着时代的情感脉络。这本书,是东莞的历史回望,也是东莞的未来展望,是城市印迹,也是人文温度,让城市形象更为立体,也让都市文明富于乡村底气。

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曾写过一首诗,至今还是人们研究东莞发展史经常转述的素材,题目叫《在东莞遇见一小块稻田》。“厂房的脚趾缝/矮脚稻/拼命抱住最后一些土/它的根锚/疲惫地张着/愤怒的手想从泥水里/抠出鸟声和虫叫”,诗的起头就以直白的方式开门见山,表达对东莞农业文明和生态环境的忧思。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创作于二十一世纪初,正是东莞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
“转眼二十载,当我看到30多位作家描绘的他们眼中的乡村,我惊奇地发现,他们的笔端塑造的东莞乡村,已经与我曾经记忆中的乡村天壤之别。”如今,杨克在为该书作序时说道,这种变迁,得益于我们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得益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推广,得益于工业的嬗变,农业和乡村得以重焕生机。

凸显“东莞人味”精神
纵览《寻美莞乡——中国作家眼中的东莞乡村》,可以发现,诗人作家们所关注的并不仅仅是现在的巨大变化,他们把笔触伸得更加深远,回溯到东莞的历史和传统。
杨克指出,事实上,东莞的农业文明一直鲜活而深厚,只是在工业化的背景下稍显黯淡。而这农业文明所浸润的“东莞人味”,是我们乡村精神的体现,这是一种敬业,一种拼搏,一种不断探索,一种热爱生活的精神。这种“东莞人味”,一直流淌在东莞人的血液里。他们勇敢、务实、低调,塑造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在作家诗人的笔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比如作家詹谷丰在《铁场的铁》里,记录了清溪镇唯一没有工业的铁场村,称其为“真实的人间桃源”。“或者是梦/或者是花/把一切美好都献给银瓶山下的大地/频频回首……”诗人柳冬妩通过组诗描写了谢岗镇的“最美乡村印象”,诗歌《银瓶山》留下了他真切的体会。

从自然美景的“打量”,到精神力量的“提取”,弥漫着诗意,也反映着东莞人民的美好憧憬和幸福追求。
诗人彭争武诗歌非常有象征意义,短小、精美、有张力,例如写到高埗镇塘厦村:“遗风、民俗,纯朴如稻谷撒下/在美丽的田园成长/让一些故事落地/就在塘厦村志里逐渐成熟。”

作家袁仕咏对洪梅镇在东莞党史上创造“五个第一”的红色史实进行了关注,当他在国漫馆看到红色题材以漫画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复活在人们眼前,他敏锐地捕捉到“红色经典”和“国漫潮流”之间的文化传承。
“这部作品饱含了对东莞乡土的深深情感。”杨克说,每个东莞人,都能在这些描绘中找到一丝乡愁。而在这份乡愁中,也蕴藏了他们对东莞未来的希望。这种希望并非虚无,而是源于他们对乡村的深刻理解和对城乡一体化的展望。他们知道,乡村的未来并非只有人们的回归,而是与城市和谐共生,走出一条城乡融合的发展之路。

刷新对东莞的认知
当然,对于读者来说,在读懂和感受东莞乡村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对现在东莞村民们的生活充满了兴趣。
用指数来衡量的话,东莞村民的幸福指数完全可以排在全国前列。在东莞,597个岭南乡村与“双万”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在这片高度城镇化的土地上,农业和农村,始于农,精于农,而又不止于农。除了生产功能,更展现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休闲旅游等多元魅力。乡村与城市功能互补、空间共享、双向赋能,繁华都市与美丽乡愁瞬间切换,为千万人口带来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归属感,一言以蔽之,就是荷尔德林所说的“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再回到书中,诗人作家们在“寻美莞乡”的采风体验中,既有对美丽乡村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也有对城市文化历史的深层感悟,更难能可贵的是,许多参与活动的作家诗人们本身就亲身经历见证了其中的变化,因此他们的笔触是真实的,感情是真挚的,字里行间呈现了别致的乡愁、乡情、乡韵。
既展示工业制造的“硬核”,也十分注重文化的“温软”。在探索乡村振兴的路上,东莞这座包容的城市,再次展现出自己的文化自信。杨克说,采风活动中,我们惊喜地看到,乡村建设既有因地制宜的特色精品项目,也有全域振兴的示范带,从“点上出彩”向“线上成景”“面上开花”全面推进,而文学的介入和参与,让物质文明的成果鲜活起来,也显示出丰富的精神内涵。
“这本书出现得非常及时,我们看到了东莞乡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了那个深藏在我们心中的乡村,看到了那个让我们思绪飞扬、情感涌动的乡村。这是一个美丽而温馨的乡村,是我们心中的故乡,是我们梦中的乡村。”杨克表示,此书有非常重要的文学和社会学价值,它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之外,呈现了一个全新的东莞,刷新了大家对东莞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