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听过大朗传统手工制作的“牛屎”月饼?
大朗饭店的“牛屎”月饼有N个标签——内馅像牛屎一样黑,赏味期限仅七日,纯手工制作,每年仅开铺一个多月……
“牛屎”月饼,其实是榄仁豆沙月饼的别称,因竹豆经过烹煮、筛磨、调味后,呈现像牛屎一样的黑,而被戏称为“牛屎”月饼。
这是大朗饭店的招牌口味,也是大朗人熟悉的童年味道。
如今,饭店已有上百年历史,而月饼技艺更已有五代传承人,将这老字号代代传承下去。

当地老字号
日售月饼超1500个
“老板,给我拿三筒榄仁豆沙馅的。”一个骑着小电驴的市民熟练地走到玻璃柜台前买月饼。
从地豆街榕树往前再走十几米,便能看到大朗饭店。虽然是工作日的上午,来买月饼的街坊也络绎不绝,还有很多从别的镇街赶来的客人。


简单的铁架子上摆满的月饼油纸筒,不一会就售卖完毕,又补上一批。
从黄江赶来的李先生,一下子买了十盒,“我每年都来它家买,买了十几年,喜欢吃豆沙、五仁馅的,保质期只有7天,吃着也放心。”
本地街坊爱吃,外地人也爱吃。一对四川的夫妇在大朗打工很多年,他们买走了四盒月饼,“买来自己吃,也送些给朋友,没有防腐剂,新鲜,而且更软点!”
大朗饭店算起来已有百年历史,以前有饭菜,有包有饼,后来转型只做手工月饼。
这样的传统手工技艺代代相传,如今管理大朗饭店的叶爱英和叶镇洪姐弟俩是大朗饭店月饼的第四代传人,每年从农历六月底到八月十四都忙碌于制售月饼。

“平均下来每天卖的月饼超过1500个,忙的时候,一天要忙12小时,从6点到18点。”叶镇洪提到,大部分是散客订单,还有一小部分是工厂订单。
与市面上红豆沙月饼不同,大朗饭店的豆沙月饼用的是竹豆,从北方运过来,比起红豆更加香滑可口,煮熟呈现出棕黑色。而来自山西的榄仁,增加月饼的口感层次。外皮更是大有讲究,“我们的外表是烧皮,不是油皮,虽然没那么硬,卖相不好看,但会更加酥软,老人家都能吃得动。”叶爱英介绍道。
如今,纯豆沙和榄仁豆沙是店里卖得最好的品类。除此之外,结合街坊喜好,店内还售有豆沙蛋月、双黄白莲蓉、凤凰蛋月、叉烧肉月等口味。“这几年,食材成本和人工成本提高了,所以月饼价格也相应有些变化,但我们肯定还是尽力提供质优实惠的月饼给大家,留住老味道。”叶镇洪表示。
根据门口张贴的价目表,这些月饼单个售价在9-20元,较市场月饼价格略低一些。
传至第五代
留住记忆里老味道
“我从小就开始跟着爸爸做饼。”叶镇洪的儿子叶运豪是第五代传人,平常在酒店当点心师傅,“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但每年中秋前一个月,我们就会聚起来做月饼,卖到农历八月十四,全家过完中秋,再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
在二楼的月饼烘烤室中,十几个师傅正在忙碌制作月饼。
清洗豆子、煮豆、炒豆沙、将榄仁与豆沙均匀搅拌、扯饼皮……从原材料到热腾腾的月饼需要经历八道工序,耗时六个小时。


那这样传统手工制作的月饼和流水线月饼又有何区别?
“其实有想过机器生产,我们试过,那口感和手工制作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我老爸也跟我们说,不要懒,就用手工做,保留最真实的中秋好味道。”叶爱英说道。
这么多年来,月饼的传统工序基本保留传承下来,但在细节上,叶爱英姐弟俩随着消费者喜好做了一些创新,比如,从去年开始,结合低糖饮食趋势,他们将原本甜度高的传统月饼改良为大家更能接受的低糖月饼。

四个月饼叠于纸上,阿姨们快速包装并贴上喜庆红纸,这是最为传统的油纸包装。据介绍,比起纸盒、铁盒,这种油纸包装销量是最好的。
月饼拿在手中分量沉甸甸的,没有华丽的包装和高级的食材,就是这种朴素而自然的味道每年都唤醒大朗人的儿时记忆,满足大家年年的怀旧情结。
当谈到为什么每年坚持做传统手工月饼,叶运豪说:“不传承的话,以后就没有大朗饭店这个招牌了,我们对这个老店充满感情,想继续保留这个传统,留住大家记忆里的老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