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潜力板。
四十余年来,东莞镇村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开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旧厂房、旧村居、旧城镇纵横交错,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短板,东莞如何破解?
锚定目标勇向前,乡村蝶变谱新篇。当前,随着“百千万工程”不断纵深推进,东莞34个镇街(园区)、597个村(社区)正以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创先争优,加快把短板变为潜力板,纷纷通过“三旧”改造、城市更新等形式,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莞邑大地,处处是“树标杆、提品质、促发展”的生动景象,一曲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协奏曲”正在唱响。
茶山镇全域18个村(社区)均已达到“示范圩镇”标准,实现环境提升全覆盖
破题“城中村”
多个镇街率先做出示范
走在银树路、怡丰路上,街道两旁建筑物挂满红色“拆”字格外醒目。7月14日,位于东城的火炼树旧改项目用地摘牌,未来将建成为集现代化住宅、商业、写字楼、学校、文体公园、消防站及各类便民所需公共服务设施为一体的新型综合体。
由于地理位置独特、改造主体庞大,火炼树被认为是东莞“城中村”改造的风向标,备受外界瞩目。事实上,实施城中村改造是东莞进一步改善城市综合环境,拓展发展空间,提升人才和项目吸引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8月24日,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督导城中村改造进展情况,主持召开城中村改造工作情况座谈会,强调要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城中村改造工作有关部署要求,坚定信心、积极稳妥、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扎实推动东莞城市综合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肖亚非强调,要突出中心城区“黄金双轴”、镇街中心区、重点企业周边等重点区域,集中力量成片、成廊带改造城中村,全力支持谋划成熟的项目早日动起来、出成效;要坚持“拆治兴”并举,采取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等不同方式分类改造,一二级市场联动、市镇村三级结合,加快打造示范点、示范带。
主城区是这轮城中村改造的重点区域,不仅要率先动起来,更要做出示范。
今年6月30日,东莞首个老旧小区改造点工程EPC+O项目在莞城启动,作为全市首个集中连片改造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将通过探索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改造模式,全面提升片区的城市空间品质,让老旧小区焕发新面貌,切实提升人居环境。
此外,近年来南城也在城中村改造中取得新突破。其中,水涧头村打破10多年拆迁难困局,引进华润等实力央企,推动国际商务区拔地而起;石鼓社区通过“工改工”等形式,推动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成功将“城中村”变为“城中景”。接下来,南城还将以8个社区为主线,打造充分体现中心城区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不止中心城区,各镇在城市建设方面也展现出敢破敢立的决心。各镇城市化程度比较高的中心区域当中镶嵌的城中村,或者接下来打造连片高品质产业园区当中镶嵌的城中村,是重点关注的改造对象。
“一直以来,厚街给外界的感觉是城不像城、村不像村,村又像城、城又像村。”厚街镇委书记黎寿康直言,面对新的竞争态势,厚街必须加快推进实施新一轮城市建设行动。具体而言,就是健全“一中心五片区”城市发展格局,高位统筹推进行政文化片区、中央商务区、鳌台历史文化街区和会展新城片区、“黄金双轴”等重点片区建设。同时,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将厚街广场片区及中心区的厚街、寮厦、宝屯等城中村作为首批试点改造项目,率先实施连片旧村旧厂升级改造。
与此同时,常平镇以“香港城”为龙头推进TOD开发项目建设,用三年多时间完成征收土地776亩;塘厦镇今年重点推进石潭埔、林村屋头园2处城中村改造项目;虎门在大宁、陈村、黄村试点整村统筹改造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村(社区),开展产业导向的整村统筹,用城市经营的理念推进“三旧”改造;寮步则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加快推动上底村旧村、坑口旧村、寮步社区、塘边社区、缪边社区、陈家埔村更新单元等老旧村、城中村更新改造。
在此轮城中村改造中,中央层面强调要优先对群众需求迫切、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隐患多的城中村进行改造。作为常住人口超1000万的特大城市,东莞重磅推动城中村改造,是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抢抓改造窗口的应时之举。
东莞作为特大城市,寸土寸金,城中村改造牵涉利益主体复杂,可以说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不过,从目前来看,各镇街均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不少镇街已经做出了示范,相信更大的城中村改造热潮必将到来。
提升品质
打造一批城市示范标杆
“绿色进我家”“建设美丽新农村”……走进茶山镇博头村,整洁干净的街道、绿意盎然的生态休闲公园、清澈的池水、靓丽的“一河两岸”等景观让人心情愉悦。博头村是茶山镇建设美丽圩镇的典型之一。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重点是提升镇村环境品质。
近年来,茶山在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工作成果基础上,多措并举,实施“美丽圩镇”建设,全域18个村(社区)均已达到“示范圩镇”标准,实现环境提升全覆盖,将“一处美”变成“一片美、全域美”。
茶山镇在开展“美丽圩镇”建设的同时,着力打好人居环境建设“组合拳”,先后完成248个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打造56个景观亮丽的街头小景,升级改造32个公园等,以点带片,以片促面,为茶山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随着“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圩镇建设全面铺开,东莞各镇街(园区)的城镇建设提速提能,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逐渐显现。
通过主打“精致发展”概念,近年来东坑镇的城市品质内涵不断迭代升级,绿色发展深度融入城市发展肌理。从高空俯瞰东坑,街头小景遍地开花,公园系统串珠成链,彩色碧道装点城市面貌。如今,东坑镇已逐渐形成以城市品质提升引领经济社会综合转型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美丽乡村加快释放美丽经济活力。
随着生态环境实现蝶变,在碧道上漫步,正在成为东坑人新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傍晚抑或是清晨,总有大批市民在碧道上漫步打卡,遇上节假日就更加热闹了。今年“五一”期间,东引运河南岸碧道兴起了露营热,不少游客在碧道周边的草地上野餐、露营,或欣赏美丽的景观,或拍照打卡。
“依托三河六岸总体城市建设,横沥要构建‘一廊一带三片区’的绿美生态建设新格局。”横沥镇委书记叶效怀强调,要坚持“大生态、大绿化、大公园”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实施增绿扩量、改绿提质、护绿促兴、用绿增效。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
为进一步拉开城镇格局、提升城市品质,横沥正大力促进城乡绿美融合,深入推进人居环境工程,利用各村微空间开辟“小而美”口袋公园,改造建设一批“四小园”、碧塘、特色古巷等乡村景观等,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内涵。
随着城乡协调发展深入推进,各镇街加快打造一批城市品质提升示范标杆。
——东城大力开展深度城市化三年行动,深入开展圩镇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行动,目标街道24个社区全区域达到省级“示范圩镇”标准,提升美丽圩镇的特色化品质化水平。
——黄江集中资源做优中心区,加快构建完善的服务圈、兴旺的商业圈、便捷的生活圈,力争打造五大振兴全面发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和美乡村标杆”。
——常平优化“六大片区”城市空间结构,统筹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启动高品质示范样板工程,建设特色鲜明、集聚效应强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一座城市有没有吸引力,不仅仅在于在这里能否“赚到钱”,更在于在这里生活得舒不舒服、方不方便、有没有文化品位。从提升镇村环境品质到加快打造城市品质提升示范标杆,东莞镇村正在多措并举,努力描绘着一幅东莞提升城市品质的生动画卷。
重点发力
乡村农业新标杆遍地开花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如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迈上更高水平,乡村产业是重点。
毛织产业是大朗镇富民强镇的特色产业。今年以来,大朗全面打响“大朗毛织”区域品牌,实施“大朗优选”等“六大行动”,高标准打造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核心区,推动毛织产业向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
结合“百千万工程”,大朗镇聚力做好荔枝“土特产”大文章,荔枝全产业链年产值超17亿元,以鲜红饱满“小荔枝”撬动强镇兴村“大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示范、新标杆。
莞荔因色、香、味俱全,“食之令人畅然意满”,被誉为“岭南第一品”。今年,不少镇村的荔枝迎来大丰收,不少镇村通过出台政策、提供资金等措施,大力扶持荔枝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荔枝专业镇,甚至将当地荔枝打造成一张亮丽的名片。
大岭山是东莞历史悠久的荔枝主产区,全镇荔枝年均产值超5000万元。今年6月,大岭山镇获评东莞荔枝文化建设突出贡献奖、杨屋村大红糯荣获东莞荔枝名树(群)。“大岭山荔枝”这一特色农业,正为推进“百千万工程”注入新动能。
作为国家级荔枝特色产业示范镇,厚街把荔枝产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业产业,深入推进荔枝加工、营销、旅游、文创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今年6月,厚街冰荔首个产品质量标准《厚街冰荔荔枝》团体标准发布,填补了行业标准空白,助力东莞打响高端荔枝品牌。
产业兴,则乡村兴。除了荔枝产业外,更多乡村特色产业正在东莞遍地开花,激发强镇兴村新活力。
莞香产业被列为东莞科技创新支持项目、广东省星火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清溪镇高度重视莞香产业振兴工作,扎扎实实推进莞香文化和莞香产业的发展。今年5月,清溪镇莞香文化森林生态园项目上榜2023“中国旅游日”东莞十大文旅招商项目,成为东莞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曾经长在荒山的莞香树如今已变成了“金凤凰”。二十余年里,清溪莞香就从默默无闻的山野间飘香国内外成为“香饽饽”。截至目前,清溪莞香种植面积已扩充到3000亩,种植莞香树达100万棵,每年采香约4000公斤。
此外,常平则着力在“农旅融合”方面持续发力,以黄皮、荔枝等特色农业资源为切入点,充分利用白石岗、朗洲种植基地,以农产品为媒助力乡村振兴。从传统的采摘销售到线上直播,从农产品本身到衍生产品的开发,从农户散卖到统销统购再到品牌活动……常平借力乡村特色推动产业蓬勃发展,让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今年4月,常平首个大型农业产业园——朗洲“元气田园”开园,不但为周边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绿色空间,也为普及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化农业提供了展示平台,对增进民生和谐、拉动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各具特色的乡村产业兴起,一幅幅景美人和的和美乡村画卷在东莞徐徐展开,成为当地村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最好诠释。2022年,东莞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达2508.9亿元,同比增长8.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92%,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136元,同比增长4.5%,绝对值居全省第一。
■数读蓝图
松山湖
构建“一城两园”融合发展体系,重点推进与园区接壤镇村的“三旧改造”项目建设,实现城市品质、城市功能与园区相配套;推动生态园青鹤湾鸟类湿地公园建设,加快建设松山湖高新区北、中、南部三大中心;加快环湖地区特色空间营造,构建“山水魅力客厅”;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实施城市家具提升工程,推进城市照明“暗区”整治。
滨海湾
强化土地连片改造精准施策,高效推进城市更新。推动信义玻璃厂搬迁改造。推动滨海湾青创城、站北市政配套小区、AI+未来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力争2023年启动首期约600亩拆迁工作。加快推动沙角电厂土地统筹开发,深入研究沙角电厂“土地共建”模式和实施路径。推动港澳码头搬迁及港澳新城开发建设。
中堂
推进不少于3个老旧村改造,加快建设1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1个五大振兴全面发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和美乡村标杆”。加快“美丽圩镇”“美丽田园”建设,推动鹤田、三涌、湛翠及吴家涌4个特色精品村建设,积极创建水乡特色示范村庄。
洪梅
布点建设一批职住一体的高品质人才创新创业社区,力争到2025年建设各类人才住房1200套以上。
望牛墩
建立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库,全力推进51项村级重点发展项目,力争到2025年村组集体净资产达32亿元、年均增长5%。
石龙
到2025年推动实现城市更新改造35.4万平方米,“工改工”27.5万平方米。
石排
加快推进水贝、黄家坣、谷吓、中坑等4个村连片改造项目拆除工作,扎实推进水贝袁屋村、横山村旧村等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到2027年,力争创建3个“亿元村”。
南城
以水濂、蛤地、石鼓、白马、周溪、袁屋边、西平、雅园8个社区为主线,打造充分体现中心城区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厚街
高质量完成剩余19个特色精品村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公园、主干道等城市绿化景观,打造一批“绿美庭院”“绿美小区”。
横沥
在全镇范围内选择1—2个条件合适的自然村,打造连片改造的旧村示范样板,让原来的城中村变为城乡一体、产城互动、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体。
莞城
启动东莞首个老旧小区改造点工程EPC+O项目,作为全市首个集中连片改造项目,共涉及91栋建筑物,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虎门
以鸦片战争博物馆及周边地区为主,建设虎门销烟历史文化旅游区一期景区(42公顷)、大人山文化公园(42公顷)等项目,打造84公顷的虎门销烟历史文化旅游区。未来5年,推动不少于23宗城市更新项目实现动工。
寮步
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示范街巷,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力争到2025年,50%以上村(社区)建成人居环境示范村(社区)。
桥头
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制定“亿元村”发展规划,力争到2025年实现村组净资产率突破5亿元。到2025年,全镇60%以上的村集体净资产超2亿元,村组两级纯收较2020年增长50%的目标。
樟木头
重点抓好1条乡村振兴示范带、3大重点产业平台、5个社区标杆、7大攻坚提升行动,构建“点上出彩、线上成链、面上开花”的发展格局。
黄江
打造五大振兴全面发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和美乡村标杆”。到2025年社区公园普及率达100%,实现“美丽宜居村”全覆盖。同时,坚持“全面改造一批、整治提升一批、保护活化一批”,推进老旧村庄、城中村改造。
清溪
推动老旧村改造,完成2条市级、19条镇级老村旧村环境整治,实现村庄面貌整体蝶变升级。启动高品质示范样板工程建设,建设1条特色鲜明、集聚效应强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至少1个五大振兴全面发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和美乡村标杆”。
常平
进一步谋划推动“朗贝—板石”城市更新项目,优化“六大片区”城市空间结构,启动高品质示范样板工程,建设特色鲜明、集聚效应强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东坑
投入约3.13亿元打造长约10公里的乡村振兴示范带,连通坑美村、塔岗村、丁屋村、黄屋村、彭屋村5个村;在丁彭黄片区打造具有浓厚本土乡村特色的“乡村韵味型”村级标杆。
高埗
到2025年,60%以上村(社区)集体总资产超1.5亿元,实现无分红村组“清零”、“美丽宜居村”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