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又火出圈了!
参加亲子活动、借阅图书、打卡美食店、体验新型文化空间的新模式……8月20晚,记者走进东莞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书香南苑·莞,看到人气旺盛,市民正在有序排队进馆,需求各有不同,体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热情高涨。

“太火爆了!”“同时七八百号人进来,人多到站不下”……据了解,自8月18日正式开放后,东莞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书香南苑·莞受到广大市民热捧,并在朋友圈引起热议:“广东第一家‘限流’的书店——书香南苑·莞!”

据东莞图书馆南城分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开放后,书香南苑·莞单日平均人流量达5000多人次。由于人流量较大,为了保障市民安全,提升阅读体验感,书香南苑·莞在夜间采取限流模式,保证馆内同时在馆人数不超过300人。

书香南苑·莞坐落在南城市民花园,由南城文化服务中心与广东新华发行集团东莞新华有限公司共同打造, 馆内共有约3.5万册图书,涵盖了历史、教育、育儿、童话、科技等多个种类,提供图书借阅、图书销售、艺术展览、公益讲座、轻餐饮等多元服务,并配备自助借还设备,可与全市图书馆总分馆各成员馆实现图书通借通还,市民可以在这里畅游书海,享受品质文化生活。

东莞新华书店·泊书店店长尹佩仪介绍,书香南苑作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主题活动多,功能分区全,可以满足市民的多样需求,所以受到热捧。“我们接下来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限流措施,做到安全、有效服务好更多市民。”尹佩仪说。
住在书香南苑附近的石先生告诉记者:“很方便,建在花园,环境好,配套服务也很全,可供参与的活动也很多,带孩子来很适合!”在读初三的许若涵也是附近居民,她告诉记者:“人真的很多,但环境很好,书也很多,我有空会常来的!”打开小红书,也可看到有博主感叹:“这个周末,全东莞的亲子都来这里玩了吧……”

不只书香南苑,暑假里,6月21日开放的全市首个“荔枝”主题的新型阅读空间——荔香书吧,也成为了萌娃对东莞的深深眷恋,刷屏朋友圈:“回来两天,昨晚闹着要去广东,只因为老家没有荔香书吧。”7月,在东莞大朗工作的市民石萍带着孩子回老家过暑假,可是第二天,孩子就委屈地跟她说想念东莞大朗的荔香书吧(东莞图书馆大朗分馆荔香书吧城市阅读驿站)。石萍哭笑不得地把这件事情发到了朋友圈,谁知这一下子就引起了不少在大朗的亲戚朋友的共鸣,他们纷纷留言说自家孩子也很喜欢荔香书吧。

此外,藏在植物园里的晓一文化阅读驿站,也一直以“天然氧吧”“阅读与绿意相伴”的美好“呼唤”着大批市民前往……

吸引人潮、成为眷恋,东莞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有什么魔力?怎么“火”的?从市民的反馈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特点可以窥见背后一些原因:
一、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成为市民的新型“精神乐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资讯科技的快速迭代,书的形态逐渐多样,读书也变成随手可得。在阅读服务多元化的当下,东莞图书馆的总分馆体系积极探索新的生存之道,以“图书馆+”的新型发展理念,推动图书馆服务“走出去”与市民需求接轨。此外,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上,东莞致力于打造“一空间一主题”“一空间一特色”,融合文化服务、休闲消费服务,务求让市民获得更好的体验感。如“森林里的阅读驿站”“荔香书吧”“稻田书吧”等新型阅读空间,于公园、景区、小区、医院等人流密集场所,腾挪方寸空间,为市民打造一个个“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精神乐园”。

二、家门口邂逅“诗和远方”,市民解锁新的阅读方式和生活美学,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美好生活的新载体。
8月18日,首批“·莞”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获授牌,包括书香南苑、茂春里·望汐坊、九万里艺术空间、稻香文化空间、苍穹之上、华美·山海奇遇、云溪·桃花源、松湖雅集、鹤洞书院等。
观察可发现,这些空间分布在东莞各个镇街,贴近市民生活,让市民在家门口邂逅“诗和远方”。其中有的空间就地取材,由旧厂房改造而来;有的融入中国神话故事、东莞传统文化元素全新设计。而且,区别于传统文化空间,内容上创新融合了“阅读+轻食+文化体验+……”等多种服务,打造成更契合现代潮流文化生活需求的公共场所。无不是在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激发城市诗意的精神美学,将进一步满足市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提升城市形象与城市气质、点亮城市之美。

三、文化强市建设让城市“潮变”,全市掀起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热潮。
今年3月召开的东莞市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会,提出要高品质建设十大文体设施和“四馆一剧院一空间”,其中的“一空间”,指的是一批融合文化服务、潮流休闲消费、轻食餐饮等多业态、复合型、精而美的高品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如今,这一“施工图”正在变成“实景画”。
今年以来,东莞市制定了《东莞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工作方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财政资金撬动力度,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在全市掀起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热潮。据统计,全市已建成85个城市阅读驿站,评出160个共享文化空间,并推动建设10个示范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硬件的升级,打开了东莞人全新的生活方式与文化需求。“潮变”的公共文化空间吸引人潮涌动,正是东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让城市“潮变”而产生的魔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