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甜、无渣,今年收成好,葡萄也卖得起好价钱。”7月23日,东城同沙生态公园馨果源葡萄园内,正在疏果的果农周建华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悦。在他身后是一片30亩的葡萄林,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不少市民游客正忙着采摘、称重,一片热闹景象。

从试种到推广,十年间一颗小葡萄种成亿元大产业,成为乡村振兴“亮点产品”,正是东莞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的具体实践。今年,东莞种植葡萄面积超过1000亩,预计年产值超过1亿元,不仅带旺周边乡村休闲游,还成为果农丰产增收的“金串串”。
引种,十年精选34种优质葡萄
东莞荔枝闻名遐迩,那是上千年的沉淀。葡萄虽然小有名气,却只有十年的积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还特别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东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传统农业向更高层次跃升。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葡萄产业就是重要“抓手”。
时间拨回到2013年,东莞农业部门组织技术骨干赴上海、江苏、广西等地考察葡萄产业,筛选适宜东莞栽培的品种。回想起当年的情形,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市农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郑芝波记忆犹新,“两个人,一块试验地,开启东莞葡萄威水史。”
学习归来,市农科中心迅速组建东莞葡萄研究团队,积极开展葡萄种植技术科研攻关。“土壤酸碱度、温度、温度、光照、温差……”市农科中心正高级农业师范妍,2013年硕士毕业后扎根东莞,是东莞葡萄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见证人。她说,在2013年之前,东莞只有零星的葡萄种植,属于农户自足自给,市场销售的葡萄基本来自外地。
范妍坦言:“东莞高温高湿,天气热、雨水多、虫害多、台风自然灾害频繁。温度低于10℃,葡萄休眠,不能自然萌芽。”
东莞葡萄研究团队迎难而上,双管齐下。在市级层面,市农科中心在东莞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划出15亩土地,作为葡萄科研基地,从江浙等地引进当时热销的20多种优质葡萄开始试种。在镇街层面上,东坑农业园与农业投资企业合作,打造130亩的葡萄基地,筛选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质葡萄品种。

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常务副会长、天津农学院教授田淑芬经常到东莞田间地头指导,传授葡萄种植技术。“田淑芬是东莞葡萄种植的引路人,十年如一日支持东莞葡萄研发种植工作。”郑芝波如是说。
在全国各地专家指导下,东莞葡萄研究团队迅速攻克一大批技术难关。其中,范妍团队自主研发的一种葡萄破眠剂单氰胺技术,打破“葡萄休眠”的瓶颈。随后,避雨栽培、限根栽培、早春打破休眠、葡萄二次结果催芽促花等技术应运而生,葡萄在东莞落地生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6年全国优质葡萄评比中,市农科中心自主培育的“红芭拉多”“阳光玫瑰”“东方之星”,均荣获“全国优质冬葡萄金奖”,这是东莞自产葡萄首次斩获全国性葡萄评比金奖。
凭借高颜值和好口感,这批优质葡萄品种迅速在各镇街推广,成为果农眼里“香饽饽”。十年间,市农科中心从全国各地引进110种优质葡萄,试种改良筛选出34个优质品种,供果农自主栽培。
十年弹指一挥,东莞葡萄科研基地崭露头角,成为广东省引种葡萄品种最多、栽培模式最齐全的科研示范区;葡萄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发展成东莞都市休闲农业首个亿元产业。
对此,田淑芬感到非常欣慰,“东莞葡萄与休闲、观光农业紧密结合,小葡萄引领大产业,拓宽了果农致富路。”
引智,农科专家田间把脉开方
东莞葡萄产业飞跃的背后,凝聚着农科技术人员帮扶的心血和师徒传承的智慧。
七月流火,东莞依旧高温。麻涌镇智农生态园大棚内,黄绿耀眼、颗粒饱满的“阳光玫瑰”挂满枝头,惹人欢喜;果粒长圆柱形、状如小手指的“甜蜜蓝宝石”散发浓郁香气。
讲起葡萄,果农张方敏格外自豪。在东莞市第二届优质葡萄品评中,他种植的“阳光玫瑰”“甜蜜蓝宝石”从42种优质葡萄中脱颖而出,均斩获金奖。
张方敏2013年从广西到东莞种植葡萄,是东莞第一个葡萄种植大户,见证了东莞葡萄从零起步到亿元产业的跨越,并与许多农技专家成为好朋友,“农科专家点拨,我种葡萄得心应手,每年产值超过100万元。”
来东莞创业之前,张方敏有10多年的葡萄种植经验。“葡萄比草莓更适合现场采摘,更有市场。”2013年初,张方敏从广西来到东莞,在东城温塘社区承包20多亩地,种上夏黑、巨峰、温克等优质葡萄。正如张方敏所料,果园开张后,生意火爆,一到节假日,现场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
与此同时,浙江人丁凤贤也来到东莞种植蔬菜瓜果。他是上世纪70年代的农业大学生,从事农业40多年,对瓜果蔬菜种植颇有心得。2019年,他在高埗承包50多亩地开办葡萄园。

“周边市民群众喜欢到果园采摘葡萄。”丁凤贤摘下一串葡萄递到记者手上,见记者略有迟疑,他顺手把一颗葡萄塞进嘴。“我们的葡萄用有机肥、喷洒生物农药,绿色无污染,不用清洗也能吃。”
张方敏、丁凤贤等果农自信的背后,则是东莞葡萄产业发展的缩影。“育种、剪枝、点芽、控花、疏果、施肥……葡萄生长的每一个环节,凝聚葡萄研究团队的心血,农科专家功不可没。”张方敏如是说。
“摸上马,送一程。”在郑芝波眼里,农业种植周期长、见效慢,作为科研技术人员,不仅要培育优质品种,更要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生根,丰富市民群众的“菜篮子”“粮袋子”“果盘子”。特别是葡萄研究团队,他们经常组织技术能手,组成“轻骑兵”深入田间地头,耐心地为果农“讲课”,传授葡萄管护“良方”。
农技“轻骑兵”深入田间地头,如同走亲戚一样,丁凤贤也受益匪浅。以前,每亩葡萄产量可达五六千斤,但卖不起价格。在技术人员点拨下,大家从比拼质量转向注重品质。“过去,每串葡萄六七十颗,现在疏果精简到40颗左右,即使每亩葡萄产量减少一两千斤,但经济效益却倍增。”
成功背后往往是看不见的汗水。对此,周建华深有感触。他是湖南邵阳人,初中毕业后辗转东莞、佛山、深圳等地工厂务工,日子过得比较拮据。“2019年在丁凤贤果园采摘葡萄后,立即想拜师学艺。”周建华后来在同沙生态园承包50多亩地,在师傅丁凤贤手把手的指导下,种上葡萄,开起果园,日子越来越红火。
“丁师傅指导我控花、点芽、疏果、施肥……”即便现在也是葡萄种植大户,周建华一直感念师傅的好,“丁师傅和农科专家,指导我盖大棚、施有机肥、套环保果袋、用水肥一体化喷灌技术……葡萄品质高、口感好,深受消费者喜爱。”
今年开春以来,市农科中心组建农技“轻骑兵”,31名高级职称的农科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解决“痛点”“堵点”和“难点”。郑芝波坦言:“作为农科人员,我们不仅要引进优质的品种,更要为农户提供智力技术支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推动更多‘科研果’转化‘致富果’。”
引流,拓宽果农甜蜜致富路
种植葡萄,不少人尝到了甜头。
当前,正是葡萄成熟季。阳光玫瑰售价35元/斤,夏黑售价25元/斤,一亩葡萄毛收入超过10万元。丁凤贤表示,他种植50多亩葡萄,每年成熟两季,今年第一季共有六批,目前第一批已卖掉8000斤,都是周边市民群众现场采摘。
在同沙生态公园里,许多游客在休闲之余,走进馨果源葡萄园采摘尝鲜。郁郁葱葱的葡萄架上枝繁叶茂,一串串葡萄挂满枝头,果香四溢。慕名前来的游客正仔细地挑剪葡萄,尽情地拍照游览,享受悠闲的夏日时光。
东莞葡萄现场采摘旺销的背后,关键是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引流”,牵头打造“线上+线下”推广平台,擦亮优质葡萄品牌,帮助果农拓宽销路。

2016年全国优质葡萄评比,东莞三种优质葡萄荣获“全国优质冬葡萄金奖”。从此,东莞葡萄走出广东、走向全国。东莞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借鉴全国优质葡萄评比模式,邀请国内知名葡萄培育专家到东莞授课讲学,开展优质葡萄品评与推介工作。果农在“葡萄秀”中,认品种、观品相、思商机,相互取长补短。通过品评,筛选出更适合东莞栽培的优质品种。借助媒体宣传推广,提升优质葡萄美誉度和葡萄产业影响力。
“公开、公平、公正。”张方敏2022年第一次参加优质葡萄品评,他选送的“阳光玫瑰”“甜蜜蓝宝石”均摘下金奖。“这是一块金字招牌,我把奖牌挂在果园采摘称重处,葡萄再也不愁销路,八成是游客现场采摘,两成由周边企业预订。”
今年7月20日,市农科中心又举办优质葡萄品评比活动,100多家果园,选送26种葡萄样品同台竞技,最终评选出3个一等奖。周建华选送的三种葡萄虽然只获得优秀奖,但他一点也不气馁。“荣获一、二等奖的优质葡萄,都是我的师傅培育出来的,实至名归。我把优秀奖牌挂在果园,也打响了知名度,吸引大批游客现场采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东莞将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落实“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推出包含休闲采摘、农耕体验、亲子活动等的休闲农业观光带和乡村旅游线路,而葡萄现场采摘正属于休闲农业的“闪光点”。

连日来,在东莞各镇街生态果园打卡、采摘葡萄的游人络绎不绝。他们走进果园大棚,拿起剪子、拎着小筐,感受从枝头甜到舌尖的乐趣,体验劳动收获的快乐与亲子互动的温馨。不少游客纷纷表示,“东莞葡萄品相正、口感鲜,身在闹市也可感受田园乐趣。”
“这几年,东莞葡萄产业稳健增长。一方面,市场有需求,果农动力足,种出许多优质葡萄;另一方面,人们消费水平提升,节假日需要休闲好去处,现场采摘应运而生,满足了市民对绿水青山田园生活的向往。”范妍如是说。
葡萄产业的红火不仅盘活当地闲置土地,更带动果农丰产增收。作为东莞三届优质葡萄品评的评委,广东省园艺学会葡萄分会会长、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黄旭明是东莞葡萄产业的推动者、见证者。他认为:“东莞葡萄是‘科研果’转化为‘致富果’的鲜活样本。小葡萄十年间壮大成亿元产业,正是发展特色农产品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
策划:虞清萍 黄涛 沈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