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探索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分离,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加速跑
南方日报 2023-07-11 11:55:08

“惊叹他们的速度,为改革点赞。”申报第二天便收到天安数码城G区项目1号科研楼和5号地下室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规划审查通过的短信通知,东莞市天安数码城有限公司拓展报建部专员刘先生竖起了大拇指。

这是东莞自然资源系统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东莞深入推进自然资源审批业务流程融合再造和改革制度创新,高效促进项目建设投产,以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为投资“松绑”。

在此过程中,东莞自然资源系统积极探索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分离,引入专业化第三方服务力量,进一步推动审批流程提速增效,提升项目落地效率,助推东莞高质量发展。

“减”时间

核心业务深融合

提起过往工程项目审批,刘先生表示“过程有些艰难”,以前需要去窗口递交资料,中间少哪个环节都不行,常常是多头跑、往返跑、重复报。

此言非虚。以往线性串联审批逻辑下,项目控规调整至少需三四个月,征地报批最少4个月,到通过建设工程方案审查总计要115—150个工作日,而各环节常因不衔接、组卷滞后、材料不完整不规范而返工等原因需要后延更长时间。

在2019年7月机构改革之后,东莞市自然资源局按照“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验合一、多测合一”的改革要求,以“减材料、减时间、减环节、提效率”为目标,相继进行了用地预审和选址、规划许可和用地批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区域评估、联合测绘等方面的流程整合,涵盖了项目规划用地审批的核心环节。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阶段是东莞市自然资源局牵头推进改革工作的重要阶段,包括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两个事项。

2022年2月,东莞市管辖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行政审批时限从15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

其中,技术审查与行政审批分离,成为推动审批快速跑的关键一招。

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技术审查是审批中的重要一环。过去,由于审查专业性高、技术性强、程序繁琐,加之办件数量多,部门人手严重不足,往往容易出现办件积压,进而影响审批效率。

“我们科室方案审查经办人只有六七个人,改革前要负责全市19个镇街的建筑类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核发业务,每年办件数量近2000宗次,涉及建筑面积达到3000多万平方米。”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建设工程管理科科长罗继展介绍,“件多人少,难免出现积压问题。”

改革后,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将技术审查工作交由专业性强的技术审查单位承担,引进了东莞市地理信息与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下称“编研中心”)等专业机构开展技术审查。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则依据技术审查单位的审查意见作出行政审批行为。

技术审查与行政审批分离不但缩短了审批时间,还提高了审查的专业性,同时也规避了技术审查与行政审批都集中在部门工作人员身上带来的廉政风险。

2022年2月至今年5月,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共受理完成建设工程规划许可阶段审查案件(建筑类)699个,宗次1442件。其中,编研中心审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489.5万平方米,涉及958个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除了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技术审查之外,东莞市自然资源局还在城市更新规划调整、控规调整、临时用地复垦、管线工程、规划条件核实等审批环节推动技术审查与行政审批分离,全面提升审批效率。

“增”服务

第三方力量出实招

在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建设工程管理科的办公室里,陈子源正对着两台电脑伏案工作。他一边在右侧电脑上仔细察看项目的工程设计图纸、各项详细数据,一边在左侧电脑的审批系统上写下技术审查复核意见。

陈子源是编研中心信息室的技术人员,2022年2月东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审批改革后,包括他在内,编研中心组成了8人小组,专门负责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技术审查工作。

除此之外,编研中心还活跃在城市更新单元划定、前期研究报告、控规调整技术审查、临时用地土地复垦技术服务、管线工程第三方技术审查等工作一线:平均每年约完成城市更新技术审查40宗;控规调整技术审查200宗;临时用地土地复垦方案技术审查180宗,临时用地复垦验收项目60宗;管线工程常规项目技术审查170宗,长度250公里,重点项目规整入库20宗,长度1400公里。

放眼整个编研中心,如今共有近百名专业技术人员为东莞自然资源系统的技术审查工作服务,涵盖规划、建筑、交通、市政、土木工程、地理信息、土地管理等专业。

这支由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级工程师及硕士以上学位技术人员组成的精兵强将队伍,用专业“内功”确保审查成果的准确性、严谨性、科学性。

在制度设计上,编研中心制定了严格的审查流程和节点时限,规范审查过程,严控审查总时长;在团队内部实施“项目总负责人—项目技术及质量负责人—工作小组组长”的三级技术把控制度,采用“初审+复审”的双审查模式,细化技术审查细则,提供明确有效的审查依据,减少自由裁量权。

专业机构的参与,使得技术审查更专业、更有效、更具服务性。

2022年10月,位于谢岗镇的某重大项目在网上递交了报建申请。

“这一项目的建筑单体量有35栋,总建筑面积超过94万平方米。单体多、体量大、时间紧。”编研中心信息室负责人黄燕介绍,“再加上设计单位没有东莞本地设计经验,设计方案有诸多内容需要修正,沟通需求很大。”

编研中心经办人与团队加班加点,耗时仅3.9天就完成了第一次审查,并出具了详细的退件意见书。随后的第二次报建中,通过预审、技术服务提前介入、多轮线上线下对接,经办人细心指导设计单位替换图纸、修正问题,最终仅用了2.8天就完成了技术审查工作,创下了最大体量办件最快的纪录,帮助项目于12月实现了“拿地即动工”。

黄燕介绍,编研中心正探索借助信息化、大数据等新技术,助推审批“加速跑”。一方面,利用全市三维航飞影像数据资源,为审查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另一方面,探索智能辅助审查,正协助市自然资源局研发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审查与入库、城市更新项目电子报批软件,以进一步提高效率和质量。

“加”效能

营商环境再升级

审批按下“快进键”后,东莞天安数码城G区1号科研楼和5号地下室项目于2022年12月提前竣工验收,“项目工期缩短了两个月,我们也有望提前实现回款,公司经营发展更有信心了。”刘先生说。

技术审查与行政审批分离,以流程再造、专业赋能推动营商环境升级,正在全市更大的范围实施开来。

根据行政审批简政放权的要求,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已向松山湖功能区、水乡功能区、滨海湾新区下放所有审批权限。第三方技术审查的改革触角也进一步向功能区延伸。

在滨海湾新区,vivo智慧终端总部现场土方车来回穿梭、打桩机咚咚作响,工人正开足马力进行基坑施工。东莞市维创实业投资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汪先生表示,vivo智慧终端总部总投资约49亿元,占地面积约422亩,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将引进高端设备技术,聚集大批高端研发人才,“项目规模大、业态广,需要专业的技术力量对项目进行把关。”

第三方技术审查的专业把关为vivo智慧终端总部项目建设发展添了“一把火”。今年2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时的技术审查期间,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带领相关科室、编研中心等工作人员来到vivo智慧终端总部人才房现场,审查建筑方案、核对上位规划、走访观察周围情况,综合建筑形态、使用功能、城市品质等多角度,从规范、标准、规定等方面进行技术审查,帮忙企业规避施工安全、无效投资等风险。

“编研中心服务效率高,能积极主动地和我们进行沟通,分析项目的具体情况,并从专业角度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汪先生说。

东莞松山湖自然资源局规划科科长朱永盛表示,目前松山湖功能区也引入了编研中心提供第三方技术审查服务,主要是“三旧”改造项目的单元划定和前期研究报告校核服务。

“‘三旧’改造项目政策性强、牵涉面广、资金投入大,关乎政府、村集体、企业、群众的切身利益。”朱永盛说,第三方技术审查报告对审批的关键要素进行客观描述与分析,为行政审批提供了规范、专业、客观的技术支撑,也进一步提高了审批效率和工作质量。

6月25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指出,要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对标广深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围绕政务服务、重大项目落地提速、产业空间供给、市场监管效能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政策、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自然资源工作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将继续着力化解审批流程的“疑难杂症”,将审批内容和程序减到最少、审批时间减到最短,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服务,让更多项目动起来,投资跟上来,信心强起来。

■延伸

压减时间和材料一半以上

东莞“互联审批 围合供地”加速

前不久,在水乡管委会和洪梅镇的服务指导下,洋兴氢蓝时代氢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制造项目于土地摘牌前完成了项目方案设计、施工图审查、确定总承包。水乡管委会及洪梅镇实施并联审批、即到即办,使得项目在土地成交后两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权证、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多证齐发”,实现“拿地即开工”。

这是东莞市自然资源系统强化资源保障、助推重点项目落地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在守住自然资源管控底线的基础上,全面精简审批,对重大产业项目审批程序实行“互联审批、围合供地”改革,打破规划调整、用地审批、设计方案审查的线性串联审批逻辑,进一步提高了审批效率,办理时间和材料都压减一半。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硬支撑”。东莞不断深化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动重大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

从审批“串联”变为流程“并联”

5月7日,位于凤岗镇凤德岭村的东莞市东宇阳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迎来封顶的重要节点,标志着主体结构施工全部完成。

“项目方原计划拿地后再开展组织编制工程设计方案和人防许可申报资料,一直希望加快办理推进项目尽早动工建设。”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凤岗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知晓项目方意愿后,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决定将该项目纳入改革试点,开展供地方案、设计方案、人防许可3个事项互联审批。

多方努力下,这项总投资10亿元的项目于2022年7月6日成功摘牌,并于摘牌当天成功实现了签订《成交确认书》《项目投资效益协议书》《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和出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推动项目“摘牌即开工”。

从“接力跑”变为“并肩跑”,东莞加速项目落地。又如大湾区大学项目也是在“互联审批、围合供地”改革政策下,通过并联统一设计方案、人防方案、供地方案等三个方案审查,在用地保障方面为项目节省出至少一个半月时间。

松山湖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如今推行互联审批、围合供地,可以同步组织用地规划材料,推动项目落地审批跑出“加速度”,实现企业“拿地即动工”。

在东莞,审核流程更加灵活,审核时间大幅缩短,审批“加速度”不断刷新,企业吃下更多“定心丸”。

从“耗时长、材料多”到“审批瘦身、服务加码”

过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复杂,新增产业项目审批耗时长、材料多、审核规则复杂,导致手续办理耗时长,项目落地较慢。

项目审批提速提效,得益于东莞推行的重大项目“互联审批 围合供地”改革。2022年6月,东莞推行的这项改革,通过整合成片开发方案、征地方案、供地方案联合审查,融合土规修改、总规衔接和控规调整综合修编,叠加工程设计方案和人防许可综合审查,将审批时间压减50%以上,使得审批瘦身、服务加码。

去年,全市共筛选22个重大项目作为“围合供地”改革试点,除两个项目因属地和企业原因终止暂停供地外,其余20个项目快速完成土地出让手续,提速效果明显。

2023年,东莞进一步扩大改革实施范围,按照“应纳尽纳”的原则,将符合条件的55个重大产业项目全部纳入“互联审批 围合供地”改革项目清单,加速重大项目落地进程。

在“互联审批围合供地”改革政策下,东莞提前锚定重点地块,加快制定土地整备方案,聚“龙头”、引“链主”,对于有项目落地意向的,实现快速落地开工,逐步构建起重大产业快速落地机制。凭借在产业土地盘活连片整备开发机制上的创新经验,今年5月,这一基层改革当选为“2022年度东莞市十大优秀改革项目”之一,并获得中共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表扬推广。

接下来,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将会同相关部门继续担当作为,围着项目转、盯着节点推,以“强政策、优服务、抓落实”的“组合拳”推动重大项目快速落地,让“大项目”撑起经济社会发展“硬脊梁”。

文字:郭文君 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