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潮见丨顶流文化IP密集落地东莞 高质量文化供给渐成常态
东莞+ 2023-06-18 23:38:28

6月23日-25日,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将携带汇聚了她40年舞蹈艺术精粹的舞剧《孔雀》在东莞玉兰大剧院上演。消息甫一发布,便引发无数关注,市民纷纷定好闹钟准备抢购演出门票。因为按往常经验,这类高质量演出每每一放票,就会被“秒杀”。

其实,但凡有口皆碑的文艺作品来莞演出或展览,要么门票被“秒杀”,要么预约号瞬间爆满。这在东莞似乎已司空见惯。毕竟,从“文化新城”到“文化名城”,再到“品质文化之都”,历经二十余年的积累与沉淀,东莞文化厚积薄发,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城市思想文化供给等方面,取得累累硕果,市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的同时,文艺审美和对高质量文化供给的需求也在急剧提升。

舞剧《孔雀》将在东莞玉兰大剧院上演

如今,东莞正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力推在“双万”城市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文化供给将成为未来东莞文化发展的趋势和常态。

现状:高质量文化供给逐渐成为常态

如果你问东莞人:近年来印象深刻的文化活动有哪些,那么“只此青绿”“国宝归来”“大唐宝藏”“东莞音乐剧节”“二居特展”“美术馆之夜”“可园中秋实景秀”“三星堆特展”“陈湘波迎春作品展”“华彩宫瓷”等一大堆顶流文化IP或原创展演将会不停地飙来。

对东莞市民而言,顶流文化IP展演日益密集落地东莞,送到家门口的高质量文化也日益成为常态,尤其2022年东莞提出“文化强市”建设以来,高质量文化供给呈现“井喷”现象,几乎日日有活动,周周有展览,月月有演出,全年“供货”不停歇。从年初的“华彩宫瓷——沈阳故宫院藏清宫瓷器展”开始,引发市民密集打卡,登上“中博热搜榜”。此后诸如“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特展”,让着古装逛“大唐夜市”成新时尚;“曾国青铜器精品展”在东莞迈出“文博+产业”新步伐;“学而时习之——东莞篆刻邀请展”,在方寸艺术中凝聚思想伟力,走向全国巡展;“美术馆之夜”诗意绽放,开启东莞文化机构联盟效应;“中秋可园——岭南园林实景秀”实力“破圈”,吸引了全球500万+网友“云赏”;第八届中国·东莞音乐剧节,16部优质剧目、27场精彩展演轮番上阵,剧院场场爆满;“潮流东莞·万有引力”2022东莞城市空间艺术邀请展,让城市景观与公共艺术融合交互,拉近了城与人的距离……

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

2023年再接再厉,更多热门文化IP纷纷来莞展演。“陈湘波迎春作品展”拉来大批兔子文创、潮玩、书画作品,春晚吉祥物“萌宝BOBOTU”引发春节打卡热;东莞剧院联盟揭牌,30多场爱乐东莞系列精品演出在全市铺开,满足群众多元观剧需求;博学东莞“首秀”:“东莞馆藏居巢居廉绘画精品特展”在可园开幕,让观众大饱眼福;“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预约供不应求,特开“夜间观展”专场……

此外,市文化馆成立70周年,市文联成立60周年,莞城文化周末工程创建18周年,二十一空间美术馆开馆10周年……大批高质量文化展演和活动如画卷般展开,市民今年的文化大餐将更加丰盛。

硬件:让更多顶流文化IP落地东莞

一个个不断被擦亮的文化品牌陆续出现,一个个顶流文化IP密集落地,高质量文化供给让市民应接不暇的同时也苦恼其一票难求、一号难约。“一到出票就抢完,根本抢不到啊”“太疯狂了,抢到网页都崩溃了”“我是从广州开车来的”“我是从深圳特地过来的”等声音也不断见诸媒体。毕竟作为一座“双万”城市,经历二十多年的高速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培育,东莞这座年轻的新一线城市,高品质文化已逐渐成为市民的刚需。更何况,深圳、广州、惠州等周边城市,乃至北京、上海等更远的城市观众也会闻风而动,前来“抢食”。

第八届东莞音乐剧节

这种刚需产生的一个前提是硬件设施够硬。2001年,东莞全面拉开建设“文化新城”的序幕,十年间先后投入数十亿资金,实施了学习型城市创建工程等五大工程,形成了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音乐剧之都“三城一都”的文化发展格局,各大文化地标拔地而起,一座欣欣向荣的文化新城冉冉升起。此后从 “文化名城”,再到“品质文化之都”,历经二十余年的积累与沉淀,东莞文化厚积薄发,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城市高质量文化设施建设,带动了城市思想文化供给,取得累累硕果的成效。

以剧院建设为例,2005年一座国际标准剧院——玉兰大剧院的落成,引发都市文化“蝴蝶效应”,为东莞文化潮流化提供了最强劲的驱动力。此后,东城影剧院、常平大剧院、星剧场、文化周末剧场、工农8号先锋剧场等20多座镇一级剧院(剧场、影剧院),以及为数众多的村一级影剧院。这些剧院中不少剧院的设施和理念都达到专业水准,还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盘活剧场艺术设施,让市民走进剧场花小钱看大戏,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并以此提升市民文化艺术素养和城市的都市文艺气质。

2022年迈上“双万”新起点以来,东莞提出“文化强市”建设构想,确定构建“1+8”政策体系,其中“1274”发展目标,提出了七大文化、四张名片、“411”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十大文化品牌、十大文体设施等建设体系,将为“以文化强市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推动东莞在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坚决有力、切实可行的举措。未来东莞文化供给更高品质、更加均衡、更趋潮流、更富活力,也将有更多的国内国际顶流IP密集落地东莞。

软件:市民文化需求越来越高级

2006年,著名作曲家、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音乐奖得主苏聪第二次回到家乡东莞,正逢东莞“文化新城”如火如荼建设中,他冒雨参观了东莞展览馆、玉兰大剧院等城市标志性建筑,感叹东莞新城非常漂亮,文化硬件上有气魄和想象力,“称得上是举世杰作”。他建议东莞的文化建设要在软件上下功夫,“在业余普及和专业提升各方面要做更多的工作,要培养出自己的文化建设人才,在人才队伍的培养上要投入更多的想象力”。

2022年可园中秋晚会

苏聪的想法与东莞城市文化建设思路不谋而合——城市文化建设硬件是载体,软件是内核,双管齐下,才能相得益彰。从“文化新城”建设开始,各种文化惠民工程、文化培训活动在东莞层出不穷。20多年来,东莞文化的都市气质越发明显——先锋话剧社、交响乐团、摇滚乐队、街舞机构、动漫协会、汉服社、攀岩组织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草坪音乐会、动漫之夏、流行音乐季、非遗时装周、时尚运动节等潮流品牌活动也随之“潮”起,一次次带来耳目一新的文化大餐,激扬起时尚文化热潮。

以莞城文化周末工程为例:成立18年来,立足莞城、面向东莞、辐射大湾区,坚持“文化惠民”和“赏学并重”的品牌定位,不仅创作了一批批优秀的文艺作品,进一步满足市民对文化品鉴的追求;同时通过“引进来 走出去”,培育优秀本土文化团队、链接国际文艺大家、营造浓厚氛围,让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东莞走向“文化强市”。

“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培育了一大批有品位的观众,很多大IP逐渐意识到‘双万’城市东莞的发展和市民的需求。”东莞市玉兰大剧院管委会主任、市剧院联盟盟主陈新浩表示,顶流IP愿意落地东莞,是多年文化耕耘和培育的结果。近20年来,玉兰大剧院借着专业的运营管理,政府补贴演出的方式,共组织引进音乐剧、儿童剧、话剧、戏剧、音乐会等国内外优秀剧目和大型演出活动2000多场,累计接待观众350多万人次,先后推出“中国•东莞音乐剧节”“粤港澳大湾区优秀剧目展演季”“绽放的玉兰”“打开艺术之门”“市民音乐会”等系列品牌演出,充分发挥自身在都市文化品质上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不断丰富大众文化的品质内涵,推动了东莞潮流文化的发展。

创新:文化供给更潮流更东莞

2022年中秋,不仅是东莞美术馆联盟的“美术馆之夜”出圈,可园博物馆中秋夜的实景秀同样火遍全网。尤其后者,通过“艺术+技术”的方式,重现莞邑文化经典场景。又以“文化+科技”的方式,将可园送到“云上”,人们看到莞邑文脉的厚重与绵长,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国内十几个媒体平台直播一个小时,超500万海内外网友云赏,打call不断。这种最直接的便是节目中将静态的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新的舞台和戏剧式转化,成为跳动的视听艺术,让平面文化艺术真正跃然纸上。

美术馆之夜

今年5月,“只此青绿”和“国宝归来”两大“顶流”梦幻联动——东莞市博物馆联盟和东莞市剧院联盟携手打造“国宝对话”互动展和“只此青绿·对话国宝”联盟之夜活动,把文物与舞蹈诗剧的跨界联手推向了新高潮。一方面,在联盟之夜现场,从探讨“千里江山图到只此青绿”美学价值开始,数名书画名家、文创企业负责人现场介绍传统文化活化手段,交流以创意赋能文化高质量发展之道,探索看剧、观展的新方式。另一方面,玉兰大剧院举办“只此青绿”大堂游园活动,市民收集“只此青绿”专属纪念印章、试穿汉服游园打卡、参加趣味投壶、领取“只此青绿”东莞站专属纪念票、购买各类文创周边。

此外,东莞市文联的“诗意东莞”品牌活动,以诗歌为媒,将文学、音乐、朗诵、舞台艺术、现代露营、传统文化雅集等多种艺术跨界融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更丰富的文化内容,更灵活的活动形式,走进更加广泛的文化领域和群体,铸造城市之魂和诗意栖息地,取得了良好效果和好评。“华彩宫瓷”“大唐宝藏”等展览,通过场景布置、互动体验搭配、科技手段应用,沉浸式立体、全景展现古代物质文明和灿烂文化。这种跨界合作与创意融合,产生1+1>2的效应。

据了解, 2022年迈上“双万”新起点以来,东莞提出“文化强市”建设构想,东莞通过多个创新举措,让有效传播“融”起来、城市形象“潮”起来、传统文化“活”起来、静态展览“动”起来、文化场馆、机构“盟”起来等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举行了一系列富有影响力、频频成功“出圈”的活动,让市民在共建共享中,获得精神生活的满足,也找到“家”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联盟:聚焦东莞高质量文化发展

随着文化场馆遍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联合发展东莞文化事业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从2022年开始,在东莞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各文化机构联盟化后,将围绕中心工作,强化思想引领、强强联合,构建领域内的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合作发展,推动文化机构的体系化、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并以点带面,全面推动东莞文化强市建设。

至今,东莞先后成立了东莞美术馆联盟、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等。美术馆联盟已有25家美术馆加入,推出“美术馆之夜”品牌活动,落地“广东第八届当代油画艺术展”。东莞剧院联盟则有18家剧院加盟,爱乐东莞系列精品演出带来30多场精品剧目,《水月洛神》《咏春》《安娜卡列尼娜》等文化大IP开演。东莞博物馆联盟有26家博物馆加入,推进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北海公园院藏书画珍品展、《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世界航海五百年展等IP展览不断落地东莞,火热非凡。

美术馆之夜

此外,各大联盟之间的联合协作办活动也逐渐成为趋势,并在合作过程中碰撞出不一样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如前文所描述的,博物馆联盟和剧院联盟举办的“只此青绿”和“国宝归来”两大“顶流”的梦幻联动便是一个经典案例。对于剧院而言,联手博物馆展览共同打造公共展览、举办公益性活动,以“文物魔墙”和公共大屏传递、提供文化产品,其实是公益导向与市场导向协调互补的体现。对于博物馆而言,以可移动电子屏为载体的数字展览,让原本依赖于博物馆场地的展览走出博物馆,走进城市更深处,是目前受限于展陈空间做出的新调整,也是对市民直呼抢不到的回应。

这次合作,两大联盟对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和市场性的平衡做出了尝试和探索。通常情况下,博物馆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以公益性为主,面向全体市民开放;而剧院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中有市场化运作,更加适应市民个性化的文化产品消费需求。同时这种合作不仅让本就“一票难求”的展览和舞剧“火上加火”,在东莞开创了新的文化合作模式,同时也让更多人意识到,国内文化大IP正在频频落地东莞。此外,还让更多文化机构意识到,通过强化彼此沟通学习、优势互补、跨界融合,将是未来东莞文化发展的趋势和常态。

文字:沈汉炎 图片: 程永强 郑志波 陈帆 新华社 编辑: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