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改”一事,关乎产业空间、生态环境、城乡形态、乡村振兴、安全生产,关乎东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东莞“工改”的目标,不仅仅是拆旧建新,更是实现产业更新换代、城市功能配套升级的“空间革命”。

核心提示:
桑园更新单元,是中心城区首宗单一主体挂牌招商的工改M0项目。
这座建于1992年的传统工业园区,早期以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是那个时代的宠儿。走过30年风雨,这里产业转移、厂房闲置、园区老化,呈现出衰败景象。
2018年,乘着东莞“拓空间”的东风,东城街道将桑园社区第三工业园纳入城市更新范围,桑园更新单元迎来新生。2021年底,这宗旧改项目成功摘牌成交,目前完成供地并正式动工。项目预计投资27亿元,拟建设新型数字产业基地,打造为“人、产、城”融合的中集国际数科城。
从闲置废弃,到蝶变重生,桑园更新单元探寻出怎样的“工改M0”新路,为传统工业园区改造升级提供了哪些借鉴?记者进行了探访。
▲桑园社区第三工业园建于30年前,图为项目拆迁前的样貌
桑园社区位于东城街道中心区东北,毗邻主山、周屋、温塘等村(社区)。在桑园的官方叙事中,有“600年桑园,半部东莞史”一说。
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广东吹响了新一轮改革开放号角。敏锐的桑园人抓住机遇,于当年新建桑园社区第三工业园(下称“第三工业园”),并在两年后启用,承接港台产业转移。
“我们桑园有第一、第二、第三工业园。第三工业园分南北两区,占地面积约230亩,建筑面积17万多平方米,是桑园最早的工业园。”桑园社区党支部书记袁庆泉介绍,第三工业园早期以塑胶玩具、造纸、印刷、手袋等低端产业生产为主,高峰期容纳3000余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第三工业园由盛而衰,产业逐步退出转移,厂房大面积闲置。袁庆泉说,因为是30年前的建筑,园区规划、设计、厂房质量都不行,屋顶漏水、墙体起皮,看着不舒服,用得很难受。“建筑质量、消防安全方方面面不达标,我们都不敢租给企业,担心负载出问题。”
由于物业经济价值较低,每平方米厂房月租金只有4-5元。且周边道路狭窄,不成系统,也缺乏相关的配套设施,桑园第三工业园难以适应现代化产业发展需求。
一方面,厂房闲置影响村集体收入。另一方面,东城街道、桑园社区土地资源紧缺,这宗连片土地闲置不用,桑园社区长远发展何以为继?第三工业园升级改造势在必行。
2018年,乘着东莞城市更新的东风,在东城街道的支持下,桑园社区第三工业园纳入城市更新范围,桑园更新单元应运而生。该单元位于东莞环城路东侧,环城东路与圃园路交汇处,单元面积15.44公顷,拆除重建面积12.25公顷。
第三工业园有13万多平方米集体物业,私人物业3万多平方米。改造前,园区整体容积率约1.36。其中,南区以多层旧厂房、旧办公楼为主,容积率较低;北区为旧厂房、旧宿舍,以4-5层建筑为主。
升级改造虽是共识,但高容积率,意味着工业园区拆赔成本高,且私人物业产权复杂,诉求多元。
谁来改,怎么改?如何保障村集体和私人业主利益,保障公有资产保值升值,又兼顾开发企业发展,实现村集体、私人业主、开发企业多赢共赢,是摆在桑园社区面前的现实问题。
▲桑园社区第三工业园建于30年前,图为项目拆迁前的样貌
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载体的更新,也担负起产业更新换代、城市功能配套升级的重任。
2018年,东莞全面部署深化体制改革,成立“拓空间”指挥部,出台“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工改M0”等政策文件,全面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掀起新一轮城市更新热潮。
桑园更新单元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但产业亟需转型升级。
根据“工改M0”政策,支持新型产业项目统一规划、功能适当混合,在新型产业用地(M0)基础上配置一定比例商业办公(C2)、配套型住宅(R0)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在此背景下,为全方位拓展优化桑园工业园片区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桑园更新单元定位为产业总部基地、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同时,东城街道在对类似M0项目进行考察后,发现部分项目因配套问题,企业运营困难。
▲桑园社区第三工业园建于30年前,图为项目拆迁前的样貌
为更好地弥补周边配套不足,满足产业自身需要,项目配置了一定比例的商业办公(C2)和配套型住宅用地(R0),将园区打造为“制造-研发-商务-生活”为一体的“人产城”融合的新型产业综合社区。
中集产城东莞分公司副总经理孙波表示,根据园区运营经验,单一的工业用地指标,园区只有工人和厂房,导致白天上班人多,中午甚至找不到地方就餐。下班高峰期时,大量人群往外涌,造成交通堵塞。“在市政府、东城街道的支持下,桑园更新单元选择了‘工改M0’模式,配套商业和住宅项目,满足园区生活、消费、居住等配套需求。”
按照计划,桑园更新单元将以拆除改造为主,对周边部分设施进行整治活化。改造后,主要规划为新型产业+商业办公(M0+C2)、配套型住宅用途(R0),新型产业类用房约32万平方米(占比70%),商业金融业用房约3.8万平方米,配套型住宅8.8万平方米,最高建筑总量约45万平方米。此外,配套公交首末站3025平方米,拓宽、打通环城东路、圃园西路、福康路及振兴东路,合计1.84万平方米。
孙波说,商业金融用房,解决了园区消费、生活问题;配套型住宅,解决了园区人才稳定和落户问题。“园区建成投产后,预计容纳8000-10000人。配套相应的C2和R0用地,让园区既能办公,又能生产,还可以消费、居住,实现园区自平衡。”
▲桑园社区第三工业园建于30年前,图为项目拆迁前的样貌
“工改M0”模式下,桑园更新单元还有诸多棘手问题需要解决。首先,由于回迁物业建设周期长,等待拆迁的闲置物业,租金损失谁来承担?
孙波回忆,项目推动初期,新型产业用地的配套政策及操作细则仍有待完善,比如村集体M0开发资质、集体回迁部分的供地方式、产业用房分割销售比例的计算方式、车位配比要求等问题并不明确。甚至园区部分历史遗留问题,在项目实施阶段才能识别。
邹顺高是东城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负责规划、城市更新、自然资源工作。他介绍,“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市自然资源局、投促局、东城街道等部门通过多轮研讨、协商后逐一解决,该项目也成为我市‘工改M0’相关配套政策的重要研究案例。”
“拓空间”背景下,项目改造之初,就定下了“社区、企业、私人业主多赢共赢”的总基调。
为促进项目拆迁,东城街道下属国有企业按照市场价格,垫资3000多万元统租桑园集体物业,弥补村集体租金损失。“如果街道不出这个政策,项目就做不成。光是园区内厂房搬迁,社区就要贴一大笔钱。”袁庆泉说。
2021年12月,桑园更新单元通过单一主体挂牌招商,确认中集产城旗下控股公司“东莞市集智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集智公司”)为开发主体,打造中集国际数科城。项目预计投资27亿元,预计产出强度1200万元/亩,税收强度100万元/亩。
▲桑园社区第三工业园建于30年前,图为项目拆迁前的样貌
根据协议,集智公司以项目新建物业赔付桑园社区集体物业。社区积极协调解决公有资产回迁问题,并协助村集体与其他权益人沟通协调拆迁及清租工作。通过鼓励集体持有高品质回迁物业,并将集体物业委托中集运营管理,从而保证集体收益及园区运营质量。
探路“工改M0”,桑园第三工业园迎来新生,品质面貌焕然一新,可以满足周边市民购物、消费甚至休闲娱乐需求。袁庆泉算了一笔账,改造前,集体收入约1900万元/年。改造后,集体收入预计增加到3600万元/年,增幅达到89%。
今年4月份,中集国际数科城落实供地,正式动工。“桑园第三工业园虽然是集体用地,但没有正规用地手续,改造后生地变熟地,‘老大难’的历史遗留问题得以解决。”邹顺高说。

▲中集国际数科城效果图
作为我市首宗单一主体挂牌且成功供地的“工改M0”项目,中集国际数科城为镇村工业园改造,提供了难得的经验。
2022年,市自然资源局印发了《东莞市“三旧改造”并联审批试点工作方案》,实施并联容缺审批,将完善用地手续、土规调整、前期研究(单元规划)、规划条件、“1+N”方案等并联审批。
并联审批建立了市镇同步审查、跨部门提级协调、提前介入技术审查等工作机制,形成合力快速高效妥善解决报批中遇到的问题,较以往项目大大缩短了项目行政审批时限,加快了项目落地。
“旧改项目从前期赔付谈判,到项目开工建设乃至建成投产,需要3-5年,其中有两年时间差。并联审批为缩短项目改造时限减负加速。”孙波说。
按照以往的审批流程,旧改项目土规调整后,才能控规调整,落实控规后才能编制“1+N”方案。桑园城市更新单元则是土规、控规、1+N方案同步进行,一起审批。
“并联审批,审批程序一个都不少,但多个审批事项同步进行。有些事项资料不齐全,允许容缺先审查后补件。”东城街道城市更新中心工作人员黄敏介绍,今年3月份,桑园更新单元南区拆迁完毕,同步获规划条件,已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办理提前介入手续。
目前,桑园更新单元完成供地并正式动工,桩基工程已完成50%,预计7月初全面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与此同时,招商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已招引近15家企业,包括机器人、激光、集成软件、声学等。
▲中集国际数科城效果图
根据M0监管协议,软件企业或规上企业需占园区总数量25%,或者占总使用面积30%,入驻企业每年必须拥有一件发明专利,研发投入占公司销售收入4%。这为中集国际数科城勾勒出清晰的客户画像。
“通过政企联动招商,招商引资优中选优、快速见效。”中集国际数科城招商运营中心总监沈力介绍,园区3年内建设完成,围绕主导产业招商,将数字产业与东莞先进制造、商贸物流等传统优势产业结合,构建“数字经济”生态圈。
深圳亚创集团进军东莞“旧改”市场多年,集团董事长吕子淇认为,桑园更新单元的顺利推进,为民企参与东莞“旧改”增添信心,总结借鉴项目经验模式,有利于东莞加快推进旧改项目。
中集国际数科城是东城街道在桑园、温塘片区打响的第一炮,在各村社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邹顺高表示,东城街道将对该片区超过4500亩的存量工业用地统筹规划,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推进桑园、温塘片区的更新改造及转型升级,将片区建设成为高品质、低成本、快供给的现代化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