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行业创新发展,东职院联合茶企培养新型茶业特色人才
东莞+ 2023-05-31 10:47:04

近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云山茶业文化茶业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启动会暨合作授牌仪式举行。双方就共同开展产教融合、实践教育基地共建、鲁班工坊等校企合作项目进行签约并互相授牌,并携手开设“特色人才培养项目”试点,目的在于培养新型的综合性茶业人才,与现代茶企需求相匹配。

开启校企深度合作

多元化培养人才

据了解,云山茶业文化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将资源共享,开启校企深度合作,多元化培养人才。双方合作期间通过“学校+企业”协同育人,从茶产品数字化营销、电子商务、线上运营、茶空间打造及茶文化展示等方面开设特色课程。通过特色项目组、创业项目等多种培养方式将企业用人标准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校企共建课程、共培学生,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同时依托鲁班工坊培育项目、产业学院的平台,调动更多的企业、协会进行资源共享。

对于后期的就业,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云山茶业文化及茶业行业协会联合,尝试创建一条从学校培养到企业就业的定向循环链条。一方面,积极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考核标准,会优先考虑联合开展茶艺师、评茶员等资格认证的相关培训、共同编写与茶相关的新型教材,同时依托德国TUV莱茵学院尝试对外开展茶行业国际性的职业资格认证。另一方面,合作双方将紧抓东莞茶业的特点,制定特色标准,开展职业认证,同时应用在就业链条中。

多方助力

赋能茶行业转型升级

据悉,东莞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优越的地理条件、完善的藏茶交易链条以及精准的产业定位,成为全国重要的茶叶贸易集散地,有着“爱茶之都”“藏茶之都”的美誉。

东莞市云山茶业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钟跃东称,云山公司深耕茶行业18年,“通过培训、供应链服务,帮助个体创业者以较低的成本创业成功,也帮助行业中的中小商家在新的商业环境下,通过学习,通过升级供应链、服务和管理,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去获得更高的收益。”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刘海光表示,该校以“办成具有东莞特色的全国一流职业技术学院”为目标,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如何把握学校特色专业和对口产业的融合对接,真正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是学校和社会需要共同关注并解决的问题,这次的茶业特色人才培养项目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期待能通过人才培养、技术输出、资源共享、基地共建等方式,助力解决茶业新型综合高素质人才紧缺问题。”

东莞市云山茶业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钟跃东称,新的商业生态中,新科技、新工具、新生产关系大大降低了个体创业难度,云山公司深耕茶行业18年,“通过培训、供应链服务,帮助个体创业者以较低的成本创业成功,也帮助行业中的中小商家在新的商业环境下,通过学习,通过升级供应链、服务和管理,让他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去获得更高的收益。”

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会长卢树勋称,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和云山茶业文化达成校企合作,培养高质量的茶叶行业技能人才,这对整个茶叶行业是一个进步。协会将对培训、从业人员输出等给予积极的配合,也希望东职院能培养出更多茶叶行业的特色人才。

共建“鲁班工坊”

输出传统文化

鲁班工坊培育项目合作单位授牌

记者还获悉,东职院和云山茶业文化还达成协议共建“鲁班工坊”培育项目,双方将针对鲁班工坊培育项目组建师资团队,共同开展课程教学、社会培训、教材编写、技术研发等工作,同时探讨中国茶学国际认证的可能性。

据介绍,“鲁班工坊”项目是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将我国优秀的职业技术和职业文化与世界分享,搭建起职业教育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核心目标是培养适应合作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世界分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模式和成效。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泰国鲁班工坊培育项目于2022年立项建设,该项目基于“粤菜师傅+岭南文化”,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酒店产业学院为基础,联合东莞市云山茶业文化有限公司和多家品牌酒店,共建鲁班工坊“粤菜师傅+岭南文化”平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中国优秀文化输出。通过“中国茶、莞香、莞商”技能培训输出中国岭南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鲁班工坊“粤菜师傅+岭南文化”项目将在师资、教材、教法、校企合作、实训场所、食材标准、技艺标准、服务标准等方面开展持续创新探索,有利于探究海外职业教育与技能培养结合新模式,提升中、外职业教育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授牌仪式后,举办了主题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论坛,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周虹、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会长卢树勋、德国TUV莱茵学院大中华区副总裁林小霞、中国国家地理—国茶地理高级顾问萧荣,以及东莞云山茶业董事长钟跃东等与会嘉宾,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围绕职业教育与茶叶行业如何高度融合展开探讨和交流。

文字:覃凤春 见习记者 王映晖 图片:覃凤春 见习记者 王映晖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