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红了|大朗95后新农人种出美“荔”新生活!
荔香大朗 2023-05-29 10:30:12

图片

 

“我要回村当农民!”

 

2022年7月,一个闷热夏天的午后,在一个名为“皮匠”的群聊中,陈集良、李嘉威、黄杰3个年轻人一拍即合,决定辞去工作,种出美“荔”新生活。
95后、大学生、辞职、当农民、种荔枝……数个爆点关键词链接在一起编织成了一个美好“荔枝梦”。
如今,跟随小编的脚步,在荔枝季即将到来前,听听这三位95后新农人的故事。

 过不一样的生活 

图片

初夏五月,午后的天气阴晴不定。在东莞市大朗镇水平村,距离“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2公里不到的漫山荔枝园中,糯米糍荔枝已经挂果,小巧的果实已经有了雏形,3个“95后”新农人正在家庭农场中忙着巡园、检查树况和挂果情况。

 

这3位同样出生于1995年的新农人是广东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同班同学,也是“好哥们”,在2017年大学毕业后各自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江门人李嘉威在广州一家互联网公司做项目管理,江西人黄杰在一家地产公司做营销,东莞人陈集良则在家乡做电商。

 

“我们可以说是‘半路出家’。”李嘉威坦言:“厌倦了‘一眼望到头’的‘打工’生活,正好集良提出种荔枝想法,就决定试试。”

 

陈集良是本次创业的发起人,谈起荔枝,陈集良并不陌生。作为土生土长的东莞大朗人,陈集良家里三代人都在种荔枝。“果园里的树都是我爷爷、我爸从一棵小树苗自己亲手种起来的,已经有30多年历史了。”陈集良笑道。
2019年,因为偶然的一次机会,陈集良开始做电商。“当时家里的荔枝干滞销,我想着帮家里人试着在网上卖,结果还得到了不错的效果,而很多客户吃过荔枝干后就想吃鲜荔枝,所以我就开始探索鲜荔枝电商并创立荔枝品牌‘茗溏’。”

 

为什么是“茗溏”?“‘茗溏’是‘名堂’的谐音,既表达了我们想闯出名堂,也与我们的产品对应,茗有品尝的意思,荔枝吃起来是清甜可口的,所以用了‘溏’这个字。”陈集良说。

 

在销售的过程中,陈集良苦于收购的荔枝品质参差不齐,“荔枝卖得好的前提是要有好的荔枝,于是我们希望打通上游,自己种荔枝。”

 

但在此之前,陈集良从未种过荔枝,家里的果园也是外包给果农进行打理。自觉个人能力有限,陈集良将心中想法与好朋友李嘉威和黄杰诉说,三人竟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干出一番事业。

 

 

 

 三个“皮匠”顶起一个果场 

 

图片

李嘉威在果园中

 

利用各自的技能和优势,三位合伙人各司其职:陈集良主要负责农场管理和荔枝品牌建设;黄杰负责营销和线上平台运营;李嘉威则负责销售和渠道扩展。

 

从前常年坐在办公室,如今戴着草帽提着机器满山跑,“回家见到我妈,她都说我黑了好几个度。”李嘉威说。

 

比起变黑、变瘦,李嘉威还曾经历过家人的不理解。“一个大学生怎么跑回去种地了呢?”但通过与家人不断沟通,李嘉威最终获得了家人的理解:“年轻人,闯一闯也无妨”。
成为新农人的“升级打怪”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什么都不懂的荔枝种植“小白”到慢慢掌握技术,这一年以来,3名年轻人也在不断试错与进步。

 

“我们经验不足,花了很多冤枉钱,也交了很多学费,第一年做可以说是事倍功半了。”陈集良坦言。“农业都是看天吃饭的,我们只能在人为能干预的范围内尽可能去做好它。”李嘉威说。

 

一方面,他们购买了一系列荔枝有关的书学习,还从互联网上学习各种种植知识;另一方面,他们还跑到东莞本土的冰荔果王“黄叔”黄志强的果场中请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又是一年荔枝季,果园里的糯米糍荔枝已经高高挂在枝头,挂果率近五成。在去年年底,黄杰和李嘉威获得了东莞市荔枝种植技术专业助理工程师的职称。

 

 

 

 种不一样的荔枝 

 

图片

 

 

作为年轻人,他们在种植方面也有一些“新玩法”。

 

走在一百多亩大的果园里,平均年龄超过30岁的树上都有一张蓝色的小卡片,这是他们用于识别不同区域树木的“身份证”。划分为ABCDEFG七个不同的区域,对果树进行编号,同时进行不同的试验,观察果树的生长情况。
他们还铺设了环山的管道,用于施肥和浇灌,“这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效率。”李嘉威说。未来,他们还计划使用无人机飞防和自动化机器分拣果品,用数字化提升果场效能。

 

今年,东莞将举办2023莞荔走出去销区市场推介活动,李嘉威表示非常期待,“活动很不错!可以让大家知道和认识东莞荔枝。”他希望能够通过荔枝品鉴会等活动,推动高品质的东莞荔枝走向全国,同时希望可以进行一些跨界联动,让更多具有购买力的年轻人了解和爱上东莞荔枝。

 

图片

 

糯米糍是皮薄核小,丰富细腻,甜度比较高;桂味稍微没那么甜,但可口还带有桂花香;妃子笑是青红相间,甜中带酸,北方顾客会比较喜欢……如今谈起果园里的荔枝,李嘉威已是熟稔于心。

 

那么第一年种植,收成如何?李嘉威表示,今年预计荔枝收成在6万—8万斤。而作为荔枝行业的“小白”,李嘉威也很谦虚:“毕竟是第一年,肯定是投入大于收益的,我们想着不亏本就好。”

 

展望未来,3位年轻人还计划种植一些品质更高端的荔枝,如冰糯、冰荔等,同时为企业提供礼盒设计等,为东莞荔枝提供更高的附加值。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