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年度IP大联动!“只此青绿·对话国宝”联盟之夜精彩缤纷
东莞+ 2023-05-28 11:51:01

当“只此青绿”遇见“国宝归来”,东莞博物馆联盟×东莞剧院联盟,年度最强IP联动!5月27日,“只此青绿·对话国宝”联盟之夜在东莞市博物馆举行。本次活动以“国宝归来”与“只此青绿”为主题,把东莞市博物馆的文物展览与东莞玉兰大剧院的演出《只此青绿》有机地联动在一起,让观众在深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享受到了艺术的盛宴。

分享会上,东莞玉兰大剧院管理委员会主任陈新浩表示,东莞剧院联盟正在寻求创新方式来传播优秀的文艺作品,使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博物馆和剧院,更好地了解并享受人类文明的精华。“找到最有价值、最独特和最亲民的元素是关键,我们希望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以及利用网络媒体如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然后形成良好的传播。”此外,他还分享了关于创新性文创产品开发的见解,特别强调了如何赋予IP生命的重要性。

唯美陶瓷博物馆馆长朱红宇分享陶瓷文化新视角,如何在现代建筑陶瓷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我们需要更好地传承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能够通过建筑陶瓷这个载体,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走入大千世界。”

活动现场,无论是清代圆明园海晏堂兽首铜像,还是商周青铜器,南北朝青州佛造像,明清鎏金铜佛等,都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让他们对中国文明的璀璨悠久有了更深的认识。活动的成功举办,积极响应了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号召,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让文化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以文化涵养城市,推动城市繁荣发展。

展览介绍

“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分为“盛世聚首”“青铜时代”“妙相重光”“雪域梵华”四大部分,展出清代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兽首之牛首、虎首、猴首、猪首(5月18日至6月18日期间展出文物原件,6月19日至8月27日期间展出文物仿制件),马首仿制件以及商周青铜重器、南北朝青州佛造像、明清鎏金铜佛像等86件珍贵文物展品。

盛世聚首:十二兽首,原是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前的水力钟喷泉部件。它将东方的时辰和生肖,与西方的喷泉和计时相结合,是中西方文化的完美交融,是艺术与科技的深度结合。当清王朝的统治者们沉醉于天朝大国的幻梦之时,列强东顾,屈辱和苦难随之而来。百余年来,十二兽首天涯四散、颠沛流离。如今,在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牵引下,流散的国宝正陆续踏上“家”的归途。

此部分由“近代史开篇”“火烧圆明园”“兽首回归”三组内容组成。1840年,鸦片战争在东莞虎门爆发,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中国文物也被大量抢夺。展览以十九世纪发生在东莞的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为历史背景,突出此次展览与东莞作为“近代史开篇地”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在东莞举办此展览的独特意义。

妙相重光:山东青州地区出土的大批南北朝至北宋时期的佛教石造像,在传情达意和线条运用上,以微笑面容和衣衫稠叠贴身的艺术形象而闻名,文化性与艺术性极强,被称为“青州风格”。此部分以“千年微笑”和“曹衣出水”两组内容,表现其鲜明的时代风貌和地区特色、南北民族大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这些集绘画艺术、雕塑技法、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于一体的青州佛造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在中国艺术史上熠熠生辉,是华夏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青铜时代:青铜时代,主要是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青铜器被广泛用于贵族阶层,器型丰富多样,造型浑厚凝重,纹饰繁缛富丽,工艺精湛绝伦,是当时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青铜器,从礼器、生活用具到兵器,涉及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每一件都凝聚了先辈的才思与创造,成为那个时代的“国之重器”。此部分由“钟鸣鼎食”“杯觥交错”“金戈铁马”三组内容组成。

雪域梵华:作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拥有独一无二的雪域风光。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藏传佛教艺术。公元七世纪以来,藏传佛教艺术持续向内地延伸,与汉地艺术日趋交融,并与毗邻的印度、尼泊尔等地的佛教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国多民族文化相互依存与共同发展的背景下,鎏金铜佛成为佛教艺术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之一,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的珍宝和传奇。

文字:戴浩光 图片:戴浩光 东莞市博物馆供图 编辑: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