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东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擂响奋进催征的金鼓,2月1日,东莞又奏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强音。
东莞正式发布的2023年市政府“一号文”《关于坚持以制造业当家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聚焦制造业当家“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大方面,搭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提出20条政策、75项举措,涉及产业培育和企业发展各项奖补政策资金约15亿元。
这是东莞连续第11年以市政府“一号文”形式出台重磅政策文件。今年的市政府“一号文”是怎样的出台思路?又有哪些亮点举措?

是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突出制造业当家,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持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东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动员部署全市上下聚焦制造业加快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
市政府“一号文”的大框架就从“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5大方面制定政策措施,紧扣党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是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是一份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政策文件。
过去三年,受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影响,东莞的制造业发展受到一定冲击。东莞如何坚持制造业当家,如何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纵观“一号文”提出的20条政策、75项举措,可以清楚看到内在思路。
首先是支持产业立新柱。“一号文”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级提升,支持“链主”企业领航发展,支持制造业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营收超百亿元制造业企业不少于25家,产值超千亿元制造产业集群不少于7个。
其次是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一号文”从支持包括现有支柱产业在内的广大制造业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以及质量标准品牌建设等。同时,通过攻坚拓展连片产业空间、推进镇村工业园整治改造、扩大低成本空间统筹供给、实施“亩产论英雄”改革等,推动产业空间载体的转型,进一步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是帮助制造业企业纾困。“一号文”提出支持制造业企业抢订单拓市场,帮助制造业企业稳生产降成本等政策。
对投向制造业的要素设立硬指标
“一号文”的20条政策,干货满满,亮点纷呈。
东莞提出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首次明确由市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制造业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统筹推进全市坚持制造业当家重点工作任务,每年对投向制造业的资金、土地、用能、金融、人才等要素设立硬指标,并强化这些要素的投放配置。
在资金方面,市财政拿出15亿元支持产业培育和企业发展各项奖补。在土地方面,提出坚持将70%以上用地指标用于产业项目,推动用地规模向全市四大战略平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集聚;2023年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标准化产业片区土地整备5000亩,打造不少于1000万平方米高品质的低成本产业空间;实施镇村工业园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启动不少于10个园区升级改造。
在金融方面,整合设立中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引导银行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订单仓单、应收账款等供应链融资支持,力争2023年全市制造业贷款规模突破3300亿元。
围绕项目招引落地推出不少创新政策
与此同时,围绕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政府服务等方面也有不少政策亮点和创新举措。
东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全面构建“大招商、招大商”工作格局。东莞招商,市领导带头。“一号文”提出,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招商工作市领导牵头走访对接不少于1个投资额50—100亿元以上项目,其余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镇街(园区)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对口协调部门主要领导牵头走访对接不少于1个投资额30亿元以上项目。对投资额30亿元以上的在谈产业项目,由市领导牵头联系协调落地需求。
对于企业增资扩产,东莞创新机制,放宽政策。“一号文”明确,新增用地50亩以下的项目由镇街(园区)开展经济效益审查后报市备案,上市企业募投项目免审直接落地。
东莞还创新产业项目全链条服务机制,实施“摘牌即动工”,支持产业项目“带方案出让”,2023年全市四大战略平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新增产业用地“标准地”供应比例达到30%。实施“完工即投产”,综合运用提前装饰装修、提前安装设备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项目验收提速。东莞还首次提出,实施“投产早达效”,试点产业项目竣工后设置2—3年的“服务续航期”,保障产业项目顺利达产达效。
“亩产论英雄”,也将扩大实施范围。“一号文”提出,建立健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2023年试点实施企业评价,逐步扩大覆盖全市规上工业企业。
此外,“一号文”还提出打造广深一体的营商环境,在审批事项、办事流程、服务效率等方面全面对标广深先进做法。
坚持以制造业当家,东莞以硬措施护航,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迈上新台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创制造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