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文化强市·文化代表谈东莞变化|东莞市作协副主席雪漠:做好“强”字文章 打造特色文学品牌
东莞+ 2022-11-28 08:29:48

“东莞市‘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在于‘强’字上,要做好‘强’字文章。”近日,东莞市作协副主席雪漠接受了记者采访。作为知名文化学者、作家代表,他结合近年来东莞文学领域发展变化,对东莞文化强市建设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对内要大力发展文化,夯实文化实力,对外要强化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他建议,要强化政府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引导、扶持、鼓励文化事业发展;要营造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打造强有力的人才磁力场,形成吸虹效应;打造特色、精品文化品牌,形成辐射范围广泛的文化现象,强化文化传播影响力。

专家简介

  雪漠,原名陈开红,甘肃凉州人。文化学者、国家一级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东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凉州词》《野狐岭》《西夏咒》《大漠祭》等,散文及随笔《一个人的西部》《一个人的西部·致青春》《匈奴的子孙》《山神的箭堆》《带你去远方》等,传统文化经典解读系列《老子的心事》《雪漠诗说老子》等。作品入选《中国文学年鉴》和《中国新文学大系》。曾获冯牧文学奖、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敦煌文艺奖、黄河文学奖等奖项,入围第五届国家图书奖,三次入围茅盾文学奖。个人获“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德艺双馨文艺家”“2015中国品牌文化十大人物”等称号。

强化政府规划引领

2006年,东莞文学艺术院宣布面向全国作家开展签约创作,开创全国地级市之先河。作为重点签约作家之一的雪漠,就此与东莞结下不解之缘。当时的东莞正在大力建设“文化新城”,构建“三城一都”文化格局,城市文化建设如火如荼,一片方兴未艾景象。“作为一个文化学者和作家,我习惯性地考察了这座城市,发现东莞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当时就觉得这是一座富有远见和活力的城市。此后,我又到东莞樟木头参加活动,更是爱上了这座人文与生态俱佳的魅力小镇,便决定留下来。”

来莞十多年,雪漠参与并见证了东莞从“文化新城”到“文化名城”,再到“品质文化之都”的城市文化建设过程,对东莞文化的快速发展感到惊讶和欣喜,认为东莞在城市文化建设上富有战略眼光,在规划的科学性、政策的延续性上都执行到位。基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城市文化提升基础,如今,站在“双万”城市新起点上,东莞部署文化强市建设,推出许多务实的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七大文化”和打造“四张城市文化名片”,赋能这座城市的文化建设,既有必要也有深意。

“东莞如果能延续传统,持之以恒发展文化事业,强力推进整个文化强市建设工作走深走实,将迎来文化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这为东莞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雪漠说,城市的文化发展和繁荣,政府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和正面引领是非常关键的,通过“思想引领+文化供给”,鼓励全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才能更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全面发展城市文化,增强城市的软实力。

大力打造人才磁力场

对许多文化工作者而言,都希望有一个可以安放书桌的地方。在一座重视文化发展、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的城市,有一个幽雅、宽松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更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梦想。作家雪漠以创作多元、高产、影响力大著称,其对创作环境的重要性深有体会。“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雪漠说,文化强市建设过程中,人才是最大动力因素,而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是吸引文艺人才的磁力场。

“东莞文学氛围浓郁,文艺家非常热情,让我有着无穷的创作激情,创作了大量的各类文学作品。”雪漠说,“我很多重要的写作都会在东莞樟木头完成。”尤其近年来,雪漠作品“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在国际交流中影响力与日俱增,《白虎关》《西夏咒》《无死的金刚心》《野狐岭》《娑萨朗》等越来越多的作品已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韩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40多种语言,多语种的版权输出和翻译出版规模不断扩大。作品先后在美国纽约书展、英国伦敦书展、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印度德里国际书展、匈牙利国际书展等陆续展出,受到了各国出版商、文化学者及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樟木头既有大都市的信息和资源,又有田园风光的惬意和舒适。”雪漠说,在东莞,岭南文化和西部文化的激烈碰撞,让他产生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迸发出无穷的创作激情。

雪漠还表示,东莞文学实力强劲,东莞在打造文学精品的过程中,樟木头镇的“中国作家第一村”功不可没。而“中国作家第一村”集群效应的形成,与当地政府和相关单位积极为作家们提供宽松的创作环境和生活便利,并创造性地将文化事业与产业相融合,摸索出一套开展文学工作的崭新模式有着重要的关系。

突出文化品牌影响力

雪漠认为,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最终目标要体现在“强”字上面,而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是“强”的重要体现之一。东莞文化要“强”,应该在全面繁荣的基础上,突出“拳头”产品,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全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形成辐射广泛的文化现象。

雪漠以东莞文学为例解释道,近十多年来,东莞坚持不遗余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学基地,在组织文艺沙龙活动、为作家提供创作交流平台、将作品推向名刊名报外,各镇街也积极开展多种文学活动,活跃地方文学氛围,形成独具特色的“樟木头作家村集群现象”“长安文学现象” “桥头文学模式”等。这些文学现象的形成是东莞文学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必然产物,是地方长期坚持打造特色文学品牌的成果,在国内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东莞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和经典案例,为东莞树立了良好的城市形象。

比如,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自2009年设立,十余年来,已先后有近60位作家、诗人加入。王十月的《国家订单》《寻根团》,雪漠的《西夏苍狼》《无死的金刚心》,王松的《红》《八月桂花香》,陈启文的《共和国粮食报告》《江州义门》等都是在樟木头创作而成的。

这些作家村成员的作品屡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国家级奖项或提名,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获得“中国好书”等荣誉称号。

如今“中国作家第一村”成为国内现象级文艺群落,全国唯二的劳动者文学创作基地也落户在这里,在中国文坛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东莞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作为“作家村”的首任副村长,雪漠对参与建设作家村,见证作家村的成长也感到荣幸和自豪。

文字:沈汉炎 图片:采访对象供图 编辑:唐嘉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