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峰雅韵·潮涌莞邑⑮丨东莞文学也很“潮”,新工业文明写起来
东莞+ 2022-11-06 22:35:30

东莞的“潮”体现在方方面面,在文学领域同样有着突出表现,其中,走在前沿的新工业文学便是重要的体现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人们的生活,社会文艺思潮和创作经验也随着时代在更迭。尤其作为改革开放桥头堡的广东,历来是工业题材创作重镇,工业文学具有深厚传统。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进入了提速增效的发展阶段,广东文学也迎来了攀登新时代文学新高峰,铸就新时代文学新辉煌的重大机遇,广东新工业文学将成为大湾区文学新的增长点。

工业书写海报

而有着雄厚工业基础的东莞,在文学领域同样走在全国前沿,东莞的工业文学也从此前的“打工文学”迈入了新阶段,在新工业文学发展上方兴未艾。本期“旗峰雅韵”,我们将从文学的视角,阐释东莞文学,尤其工业文学的发展,以新工业文学为重点,书写东莞“潮流文化”。

东莞承担传承发展新工业文学重任

今年8月底,由《诗刊》社、东莞市文联、清溪镇人民政府主办的2022年度“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系列之“喜迎二十大·诗意东莞”交流分享会暨智美清溪创作采风活动在莞举行,30多位国内知名作家、诗人齐聚清溪镇,为新时代东莞文学把脉。作家、诗人们围绕诗歌与城市的关系,深入探讨如何展现“诗意东莞”和“新工业诗歌”的现状未来,认为作为“智造之都”的东莞,是中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有着深厚的工业智造基础和工业文学底蕴,应该加强新工业文明的书写,尤其在“新工业诗歌”的探索和创作上,前景开阔,大有可为。

2022年度“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系列之“喜迎二十大•诗意东莞”交流分享会现场

9月初,由东莞市文联、东莞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知名诗人、批评家、中国作协《诗刊》社副主编霍俊明主讲的《新工业诗歌:转型与前景》在东莞市文联举行。他谈到,随着城市的发展,“新工业诗歌”在东莞的转型和未来前景,承担着新工业诗歌传承发展的重任,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空间。

9月下旬,由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东莞文艺论见之“嬗变与提升——从打工文学到新工业文明的书写”文学沙龙在东莞文联礼堂举行,本土著名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业内学者等汇聚一堂,同样围绕“新工业文学”展开讨论和分享,全面解读东莞工业文学的发展历史及趋势,正确认识东莞这座城市的发展与作者自身身份的转化,以及分享如何立足东莞和生活,抓住新工业文明书写,如何选材,如何创作等诸多东莞作家、文学爱好者关心的问题。

由此可见,拥有强大文学实力的东莞,在文学发展上一直走在前沿阵地,其新工业文学在东莞的发展成效得到了国内文艺界的普遍肯定和重视,也从侧面反映出东莞工业文学的雄厚基础,以及新工业文学在东莞的潜力,也体现了莞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其中“打工文学”就曾是东莞的一张文化名片。

东莞文艺论见之“嬗变与提升——从打工文学到新工业文明的书写”文学沙龙

打工文学创作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形成一种热潮,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等外来人口务工大市,更是集中了大量的打工作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并形成了一种文学现象。这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打工文学更是东莞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张重要名片。这期间,东莞这座城市走出了郑小琼、王十月、柳冬妩、塞壬、丁燕等大量代表性作家,产生了《黄麻岭》《国家订单》《匿名者》《下落不明的生活》《工厂女孩》等代表性文学作品,以及《从乡村到城市的精神胎记》《中国打工诗歌研究》《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影响深远的打工文学理论研究著作,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的范例。

“东莞创作生态是具有新工业文明书写代表性的。很多作家是新生代的公务员、教师、企业老板,他们的身份是比较多元的。”文艺评论家、东莞市作协主席胡磊表示,东莞创作生态多元,新工业文明的书写梯队完整,新工业文学是一片文学蓝海,而东莞开发这片蓝海的团队实力强大,它将是东莞文学和东莞作家新的机遇和挑战。

报告文学记录时代变迁

打工文学是见证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文本,记录了这个时代重大的人口迁徙、经济巨变、社会变迁以及打工群体的命运,是学者研究这个时代历史发展、文学现象和打工群体的重要参考。近年来,随着东莞工业的转型升级,工业文学也从打工文学嬗变、提升到新工业文明的书写,尤其新工业诗歌、非虚构新工业文学等逐渐崛起已成趋势,并初见绿芽,正走在全国工业文学前列。东莞作家们在创作上也将被赋予很多功能性,其新工业文学创作更具优势,且其文化意义将更加彰显。

“东莞有华为、散裂中子源等许多高科技代表公司和机构,他们都是新工业文明的书写内容,是值得记录的。”胡磊认为,生活的边界就是文学的边界,具有时代特性的文学才能记录时代、见证时代,成为后世研究当下的文本。在东莞新工业文学作品中,报告文学便是承担记录时代、见证时代的重要文体之一。其中,吴向东屈中朝伉俪合著的报告文学《一座城和一群人》便是其中之一。该作品通过东莞劳动者群像式的纪实故事,探索东莞制造成功背后的人文逻辑,东莞未来继续发展的引擎等,题材重大,挖掘深刻,引人思考,广受关注。

《一座城和一群人》封面

来莞30年,吴向东夫妇参与、见证了东莞社会经济的腾飞。作为一个习惯于观察和思考的理科作家,吴向东始终在观察、思考:历经风雨的东莞制造为什么能经久不衰,创造了珠江口东岸一个世界性的奇迹;东莞从一个农业县发展为“双万”城市,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东莞样本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怎样的存在价值;以及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下,东莞未来继续发展的引擎是什么等等。他希望通过在东莞或曾经在东莞的劳动者的故事,将自己的思考写出来。

于是,吴向东首次尝试报告文学,从人的故事切入,疏通历史与时代大背景,用精彩的细节和真实的故事,书写东莞经济腾飞的真相。为了让故事更具典型性,吴向东夫妇历经数载,奔波数万里,采访近百人,并在采访的数百个故事中严格筛选了8个,涉及企业家、能工巧匠、普通务工人员,曾在东莞工作后回乡或去其他地方的人员等等,全面、立体、典型地解读不同经历、不同层次人员对东莞的看法,以及东莞对他们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对这个时代的影响。

詹谷丰、李盛昌创作的20万字报告文学《机器人时代》同样是成为东莞新工业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作品以人类科技发展史和全球现代智能制造作为参照系,聚焦东莞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寻求“机器换人”降低劳动力成本,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依靠科技,实现产业报国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书将东莞及国内机器人产业放到人类科技发展史和全球智能化水准的天平上进行思考与衡量,探寻机器人时代给人类生存生活和未来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寻找作为中国机器人制造典型的东莞机器人的产业亮点,发现问题与不足,也通过机器人产业链上不同人物的故事,展现东莞企业家拼搏创业精神、振兴中国科技的高度责任感和人性光辉,揭示出伴随机器人产业发展,参与其中的每个人内心隐秘的情感波澜。

《机器人时代》作者詹谷丰(左一)李盛昌(右一)在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基地采访李泽湘教授(中)的现场

该书试图为读者解答关于机器人的诸多隐秘,并从东莞机器人产业发展轨迹中,带给人们关于人与科技、人与未来的诸多思考。目前,国内类似该书这样多维度展示机器人企业的纪实文学作品尚不多见。该书的创作,为东莞改革开放至今这段不寻常的岁月,留下了产业转型升级、机器人代替人工的真实记录,也为国内机器人产业文学园地,增添了一道新景观。

科幻小说在东莞文学中“零”的突破

新工业意味着中国社会新的转型,它不光是重新塑造了我们的一种经济方式,也塑造了我们的文化和生活。随着东莞工业的转型升级,原来的“世界工厂”转变到现在的高新产业竞技场,高新企业云集,科技创新呈井喷之势。东莞作家的身份也从生产者转入到使用者,从负重者变成追梦者,因此对新的科技的认同会有更大的开拓,创作上也将被赋予更多功能性,展现更多元更宽广的精神世界,其新工业文学创作将更具优势,且其文化意义将更加凸显。其中松山湖作家康少华30万字的长篇科幻小说《无疆》的出版,成为东莞文学科幻题材零的突破,也是东莞作家立足东莞高新科技的基础上,一次大胆的想象,更是纪实文学之后,新工业文学的一次突破。

康少华以松山湖为原型描述《无疆》世界。“必须有足够的科技土壤、科技环境,才能产生足够的读者、足够的作家,促进科幻文学发展。”正如中国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的一句话,道出了科幻文学与科技环境之间的微妙联系。科技是基础,科幻是萌芽于科技环境的想象。康少华也认为,环境对科技发展非常关键,对科幻文学写作者的创作非常重要。康少华来莞17年,工作在松山湖,对东莞有很深的了解和情感。《无疆》作为他的处女作,融入了他许多真实的生活环境和所认识的人事,倒映出其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子。其作品中很多描写的场景,都能在东莞找到刻画的蓝本。例如,作品“西坦”实际上暗指东莞,长湖公园、八峰山等的原型分别为松山湖和旗峰山。

《无疆》封面

康少华工作的科学之城松山湖,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是重要的经济、科技中心,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氛围浓厚。“这里不仅自然人文环境优美,汇集在这里的科技元素,如科技产业、企业、技术、装备、产品、人才和生活等都是我作品中的原型,尤其是落户在这里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我作品中的新材料实验、粒子加速测验等都是以此为基础写的。”康少华说,书中对东莞松山湖的描述比重非常大。因此,未来《无疆》的影视拍摄取景地点将在东莞,包括松山湖,与小说一样,同样是东莞元素满满。

写作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影响更多人。康少华将深厚的民族情感寄托在科技创新之中,以“科学家”的身份开启穿越时空的科幻之旅,通过对夏天元等人的刻画和故事叙述,寄托深厚的家国情怀。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陈楸帆在图书推荐语上写道:“《无疆》构思缜密,文笔扎实,将一段时空拯救与感人爱情结合得天衣无缝,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大片般的科幻故事中融入了作者风起萧行一片炽热的家国情怀,蔚为动人。”

《无疆》中涉及生物科技技术知识和前沿科技,也融入当下正火的刑侦元素,集科普、悬疑、刑侦于一体,通过紧张跌宕的故事情节,使读者对生物科技加以了解,并引发道德深思,同时寄托了作者深厚的家国情怀。它的出版填补了东莞科幻文学的空白,出版半年,就广受业界和读者喜欢,17K小说网点击量近400万,纸质图书销售近一万册。同时还将被改编为12集的连续剧,未来将由某知名影视中心完成拍制发行,而《无疆》的第二部(《半岛之恋》)也即将出版。

东莞新工业诗歌格局的确立意义非凡

近年来,高速高铁、快递外卖、共享经济、智能机器、航天航空、深海作业等都成为新时代文学的主题,尤其是被称为“新工业诗歌”的一些作品,引发诗歌界关注。《诗刊》社副主编霍俊明认为,新工业诗歌无论是概念还是现象都是一个崭新词,新工业诗歌发展至今不过十年时间,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仍有极大的空间。“东莞处于新时代经济高速发展地带,其诗歌创作无论对于本地区文学生态的优化和文化传播的推进,还是对广东乃至全国的诗歌格局的确立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东莞很有城市活力,是因为有诗人,有对诗人的宽容和鼓励。打工诗歌向新工业诗歌的转变,也是时代发展非常好的一种历证。”山东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孙方杰也表示,新工业诗歌有利于激发城市活力,因为它直接切入城市发展的内核工业这个主题,相信未来东莞好的工业诗歌作品会大量涌现,会为城市带来活力和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这种亲历和转变,东莞诗人方舟便是一个例证。方舟是东莞工业诗歌的代表性诗人,早期东莞打工诗人的重要人物,并出版了《机器的乡愁》《在东莞民间行走》等代表作。如今更是在新工业诗歌上进行着有力的探索,其诗歌《已经投掷的祝福,从来不会消逝》《再次写到松山湖》等便是这类作品。

《已经投掷的祝福,从来不会消逝》是方舟参观散裂中子源国家实验室后有感而作,作品中将硬科技与当代人文融合一体,通过思辨性的诗歌语言,将质子撞击的过程,以丰富的想象表达出来,呈现了其对宇宙、对生命的美好想象,以及生命的产生如同一束质子一旦投放而出如同“已经投掷的祝福,从来不会消逝”。

“那些从总部走出来的人个个身怀绝技/精通芯片和通往未来世界的密道/如果对我实施量子纠缠/我会意外地出现在另一个幸福的湖心。”《再次写到松山湖》则是其对松山湖科技与人文、生态环境的描述,表达了在新工业时代,人与自然、人与科技的关系及其思考以及美好期许。“新工业文学不仅仅是写高新科技的作品,它应该有更广阔的书写范畴,新工业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状态,精神与理念,以及生态文明等等。其核心是凸显与传统农业时代、传统工业时代不一样的‘人’的状态和价值观。”方舟说。

方舟对新工业文学的观点与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不谋而合。“新工业诗歌也不仅仅是机器制造,生态、环保、贸易、医学、科技乃至科幻等都是新工业诗歌写作的一种拓展和补充,可跟传统诗歌结合,跟故土结合,跟自身经历结合,才能写出独特的属于个人和这个时代的作品。”杨克对东莞青年诗人说,新工业时代,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商业文明以及当下虚拟文明交融为一体的,新工业诗歌的创作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与科技或机器有关的素材或名词上,而是要关乎新工业时代“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以及未来的思考上。

《机器的乡愁》

杨克是个诗歌维新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其奉行的圭臬,他的诗歌体现了当代诗人对历史语境和文明形态的思考。近年来,杨克创作了不少新工业诗歌,其即将出版的新工业诗集《云端交响曲》(暂定名),收集了其新工业诗歌作品60余首,其中不少作品与东莞息息相关,如写东莞工业发展的《在东莞遇见一小块稻田》《太平手袋厂陈列馆》,写东莞高新科技的《大国工匠》《亲近大国重器智能燎原》,写东莞生态与科技人文交融的《万江》《银瓶山》《松山湖》以及《跨海大桥,或献给港珠澳》《大湾区的天空》等等。

《云端交响曲》中的作品是作者提供给当代诗学的一个别样且醒目的创作视角,他从最小的可能性开始,在媒体爆炸、科技迭代、人工智能、量子以及新兴行业、产业兴起的时候,将对数字化生活的关怀延伸至宇宙未来,不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而是身临其中,书写机械、时间轴、引力波、暗物质等,在同虚无对抗、将未来景观化的过程中,表达在场声音,探讨如何确认人自身存在的价值。他的诗有效地平衡了内心世界、个人经验与时代境遇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新工业高科技在场的时代节点提供了相应的文本。

专题监制:张树坚

专题顾问:李炳球

专题策划:雷石鹏 虞清萍

专题统筹:刘爱琳 龙小晖

本期撰文:沈汉炎

本期图片:沈汉炎 市文联 受访者供图

专题出品:都市新闻部

全媒体编辑:陈秋宇

文字:沈汉炎 图片:沈汉炎 市文联、受访者 编辑: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