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东莞答卷|提升文化“软实力” 增强市民“幸福感”
东莞+ 2022-10-12 09:37:06

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遍地开花,公共文化服务从“云端”到“指尖”,更便捷、更丰富、更“对味”;去图书馆阅读学习,去文化馆观演学艺,去博物馆、美术馆看展打卡,日渐成为市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博物馆热”“美术馆热”“非遗热”蔚然成风,国潮国风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潮流东莞”系列活动方兴未艾,引领市民休闲文化生活潮起来……市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系列可喜变化,生动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文化建设取得的可喜成就。

■2022年中秋前夕,“中秋可园”实景秀

十年来,东莞从建设“文化名城”到“品质文化之都”,再到建设“文化强市”,每一个文化发展战略,每一张精彩文化答卷,均让文化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可触可感,最大程度惠及市民群众,让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为丰富,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打造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潮流文化、体育文化、莞邑文化、生态文化等“七大文化”,擦亮“近代史开篇地”“国际制造名城”“潮流东莞”“篮球城市”等四张城市文化名片,助推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一座时尚、潮流、青春、活力、开放、包容的文化强市正向我们走来。

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馆”一方。2022年9月7日晚,“美术馆之夜”活动举行,白露时节的东莞夜空“艺艺生辉”。分布在全市不同镇街的8家美术馆联动,结合各馆特色和艺术展览,为市民带来丰盛的视听盛宴和多元的艺术体验。这也是东莞美术馆联盟于2022年9月2日成立后,进行的首次联动。

白露过后的中秋,东莞美术馆联盟再次发出“集结令”,9家美术馆继“美术馆之夜”活动后再次联手,在中秋假期推出创新互动活动——“中秋盲盒行动”,吸引市民走进美术馆,赴一场中秋美术馆之约。

东莞美术馆联盟的正式成立以及频频“上新”,可以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的生动缩影。

自2011年成为全国首批、广东省唯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后,东莞秉承共建共享、文化惠民理念,高标准建设文化设施,全方位打造文化品牌,多途径推动文化创新,在2013年底成功创建成为全国首批、全省第一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创建只有逗号,没有句号。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东莞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2014年东莞率先出台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1+4”政策文件,形成了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

■小朋友在图书馆阅读学习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关键在基层。近年来,东莞着力补齐基层文化短板,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实效性和覆盖面,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深化改革创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高质量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和国家数字文化馆试点任务,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地区。推进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截至2021年底,建成市文化馆总馆1个、镇街(园区)文化馆分馆34个、村(社区)文化馆支馆583个、共享文化馆15个,实现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全覆盖,“一核多元、分类推进”的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模式受到文化和旅游部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市文化馆成为全国7个“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研究基地”之一。深化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1个总馆、52个分馆、102个服务站,实现全市33个镇(街、园区)24小时自助借阅服务全覆盖的服务体系,形成了“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的服务模式,湖北籍务工者吴桂春的故事广为传播,“书香东莞”形象持续提升。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成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采购会”,搭建起首个辐射大湾区的文旅体产品大型公益性展示交易平台,丰富群众文化“菜篮子”。

提升内涵品质,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化。深入实施“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创新推出“文化四季”“森林诗歌节”“流行音乐节”“草坪音乐会”“户外时尚运动节”等大型高品质文体活动,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市民的文化需求,塑造年轻、时尚、活力、动感的都市气质。大力培育和扶持基层特色文化活动,打造莞城“文化周末”、桥头荷花文化艺术节、茶山“茶园游会”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形成了一镇一品、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体系。今年以来,生态露营节、“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等潮流文旅品牌“火爆”出圈。

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制定《东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等标准文件,形成了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出台《东莞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成为全国首个非省会地级市图书馆立法。实施《东莞市文化管理员管理办法》,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力量。开展“文艺精品演出进基层”活动,通过政府采购舞剧《沙湾往事》《朱鹮》等全国顶级艺术剧目供市民免费观赏;依托鸦片战争博物馆、东莞展览馆、岭南画院、可园博物馆、市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常年举办书画文物鉴赏等精品公益展览和讲座,创新“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公共文化服务更有品质、更加“对味”。

■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特展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云上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和数字图书馆,逐渐成为市民居家生活不可缺少的文化大餐平台。众多文旅活动,如2022年9月9日晚举行的“中秋可园”实景秀,以线上同步直播的形式呈现,反响热烈。

十年来,东莞市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接下来,东莞将紧扣文化强市建设,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努力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千万人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潮流东莞·火柴盒”东莞城市艺术TIME

文艺创演持续繁荣,文艺精品竞相涌现

2022年8月25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评奖结果揭晓,7个奖项共35篇(部)作品获此殊荣,来自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的“村民”作品占两席——王松的小说《红骆驼》获“中篇小说奖”,江子的散文《回乡记》获“散文杂文奖”。这是继2010年樟木头“作家村”作家王十月的中篇小说《国家订单》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之后,樟木头“作家村”再获这一文学大奖。

事实再一次证明,东莞这座闻名中外的国际制造名城,不只生产玩具、手机、服装、箱包鞋帽,还生产精神文化产品,是一座文艺精品迭出的文化名城。

文艺精品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标识,不仅能折射出城市的人文精神,更是一座城市文化实力的生动体现。十年来,东莞文艺创演持续繁荣,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突出时代主题,立足东莞本土,讲好“东莞故事”,岭南文化精品创作硕果累累。

国家级重要文艺奖项方面,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音乐作品《百年一梦》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音乐剧《钢的琴》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歌曲《脚印》《阿爸的草原》获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李志良获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等。

群众文艺精品创作方面,百花齐放、佳作喷涌,不仅在我国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评选中屡有斩获,且在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中总成绩中年年位居全省前列,获赞在群文精品创作上“打造了东莞经验、东莞板块、东莞模式”。

近年来,东莞紧扣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动文艺精品创作,成效显著,如创编推出音乐剧《绿水·乡愁》(获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三等奖)、话剧《雁儿飞飞》、器乐合奏《大湾区的梦想》、女生小组唱《雨巷》、舞蹈《明月当空》《请战书》等一批舞台艺术作品,通过参评参展,很好地展示东莞文艺创作的成果,彰显东莞文化软实力,提升东莞城市形象。

东莞是岭南文明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之“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让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令东莞成为名副其实的充满活力的文化热土,这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原料。

“近年来,东莞对文化的重视和投入全国都有目共睹。”东莞市委党校(东莞行政学院)文化与社会教研部教授袁敦卫认为,东莞是一个文艺创作相当活跃的地方:文艺家集中,文艺人才多;艺术形式多样,文艺创作多元,既有比较精英化的文艺作品,也有针对打工人群的文艺作品;有比较好的机制,如东莞文学院有作家签约机制,市里及各个镇街有对文艺创作的扶持奖励政策,“有这么好的基础,这么好的氛围,自然就会产生好作品”。

2022年4月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一步发挥专项资金“撬动”作用,加快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高水平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体系,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在文化艺术领域,《办法》从重点题材创作、文艺展演、重点文艺品牌打造、国家和省级项目配套、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和表演等5个方面开展资助或奖励。

可以预见的是,在各方重视和推动下,越来越多的莞产文艺精品将会不断涌现、破屏出圈,努力向“艺术高峰”迈进。

■潮流东莞·生态露营节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潮玩产业异军突起

迈入“双万”城市新起点,东莞“潮”起来,潮流气息弥漫全城,潮玩产业异军突起,“潮流东莞”城市新形象日益深入人心。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潮玩市场总规模约384亿元,而东莞仅规上潮玩企业的总产值就超过了100亿元,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全市规上潮玩企业数量有50多家,涌现出了ToyCity、摩动核、拼酷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潮玩企业品牌,孵化了LAURA、变色龙、胖哒等原创IP,深受消费者喜爱,也成了资本市场的宠儿,城仕文化、乐之宝、东秀文化等企业累计获得数亿元风险投资,上市步伐进一步加快。当前,东莞正研究打造集合潮玩设计研发、版权服务、IP孵化、制造生产、销售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平台,完善潮玩产业链,增强产业竞争力。

作为一座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年轻”城市,东莞发展潮流文化,条件得天独厚。从“一墩难求”的冬奥“顶流”冰墩墩,到LAURA、胖哒等东莞原创潮玩,从潮经济到文旅消费,从“火柴盒”到露营节,东莞的青春与活力显而易见。与之相适应,潮流文化消费欣欣向荣。电竞、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备受年轻人欢迎,飞盘、滑板、攀岩等时尚运动项目也受到年轻人青睐,夜间文旅消费活跃。寮步镇香市文旅夜间消费集聚区成功入选首批广东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成为全省7个首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之一。

潮玩产业的崛起,既让大家看到东莞“潮”的特质,又彰显东莞文化产业的创新创造活力。十年来,在建设“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品质文化之都”等战略目标的引领下,东莞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产业实力持续增强,产业集聚与融合发展趋势明显。东莞文化产业增加值和增加值占比呈递增趋势,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19.6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549.83亿元,增加值占比从2012年的4.38%上升至2020年的5.64%。

近些年,东莞文化融合多元深化,产业发展的边界不断被打破,跨界融合成功的案例屡见不鲜。东莞主动引导企业探索“文化+”的发展路径,取得明显成效。文化科技融合方面,文化企业立足过硬的团队实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持续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科技实力快速增强,其中,三基、环宇、力嘉等50多家文化企业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文化制造融合方面,唯美、智高、美景等企业依托原有制造优势,融入文化创意、文化设计理念和元素,大幅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文化旅游融合方面,茶山、寮步、凤岗等镇依托原有旅游载体,主动挖掘民俗、莞香、客侨等历史文化内涵,融入宗祠、非遗、客家山歌等文化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举办忠孝文化节、采香节、客侨文化节等一系列传统文化活动,丰富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文化金融融合方面,文化企业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借助资本的力量加速企业发展,一批文化企业登陆主板、新三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旅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亮点纷呈——

园区建设成果显著。培育了一批潜力巨大、特色鲜明、环境优良的文化产业园区,园区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日益提升,由要素集聚空间向创新发展平台转变,成为政策集成、企业集聚、产业集中、引领发展的文化产业先行区,包括运河创意公社、万科769文创园等广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举办大型国际展会。连续举办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以下简称漫博会)、中国(广东)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中国(东莞)国际沉香艺术博览会等文化产业专业展会,为东莞相关产业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高效整合行业资源提供了有力支撑。如漫博会已成功举办12届,成为全方位展示和推动我国影视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印在东莞、潮流东莞、莞香等产业城市名片基本形成,品牌认可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品牌意识增强,各行业知名品牌也不断涌现,三基、唯美、智高、环宇、龙昌等企业在业内拥有较高知名度。

文旅消费提质扩容。2021年10月底,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2022年4月底,《东莞市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印发,提出到2023年,基本形成与城市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文旅优势,争取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版权保护成效突出。2017年荣获“全国版权示范城市”称号,成为全国第九个获此荣誉的城市。版权创新创造能力不断加强,为东莞制造产业提供强力支撑。

■非遗之夜

文化遗产保护有力,非遗绽放迷人光彩

2022年8月21日,东莞展览馆迎来一群特殊访客——30多名中大校友带领子女来到展览馆,打卡备受各界好评的“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华南教育丰碑‘坪石先生’专题展”,共忆抗战时期母校在粤北坪石的烽火岁月。

■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华南教育丰碑“坪石先生”专题展

自2022年6月10日“坪石先生”专题展在东莞展览馆三楼专题展厅正式开幕以来,全市掀起一股“坪石先生热”,3个月的展期里,吸引数万人次参观。

“坪石先生”专题展也是东莞继2021年成功举办“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后,又一次对华南历史人文资源的深入挖掘和集中展示。2021年,东莞高水平举办“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推出6个展览、2个线上展览、4场讲座、5期专题活动,设计开发5款9种主题文创,深度解读容庚先生的学术人生,展现容庚时代的名家风采,系统梳理了东莞文脉与传承,吸引超过13万人线上线下参观,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从“容庚热”到“坪石先生热”,一道道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高品质文化大餐,有力增强市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同时生动彰显东莞不断加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唤醒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增强市民文化认同感、归属感的显著成效。

十年来,“博物馆之城”建设不断深化,逐步建立起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互为补充,多行业和多种所有制博物馆全面发展的博物馆体系和市、镇、村三级博物馆网络。全市博物馆从2012年的31座发展到2022年的53座,其中有国家等级博物馆10座。

■东莞“江湖山海”非遗系列活动暨龙舟月启动

十年来,东莞文博事业发展,既有量的增长,又有质的提升,展览愈发丰富引人。如东莞市博物馆在2022年先后推出的“华彩宫瓷——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宫瓷器展”“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特展”,通过营造沉浸式观展体验,让文物“活”起来,火爆一时,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如今,博物馆日益成为市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参观人次逐年上升。

十年来,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文物保护意识持续深化。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2处,459处不可移动文物。文物保护利用能力持续增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东莞通过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打造了一批党史学习教育重要阵地,全市超过300万人次走进红色文博场馆参观学习。

■非遗之夜

非遗保护体系日趋完善。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54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167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居全省前列。《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于2021年2月1日正式施行,推动东莞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进入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的新阶段。

非遗系列活动蓬勃开展。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在四区”等品牌活动,宣传普及非遗知识,推动非遗融入市民生活;举办东莞“江湖山海”非遗系列活动、“东莞非遗购物节”等活动,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出“非遗小姐姐”IP、“青春自带光芒”东莞非遗新青年系列视频,创新非遗传播方式。

推动大湾区人文交流。首创“东莞非遗墟市”,并逐步发展成为“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汇聚粤港澳23个城市非遗项目,成为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崭新平台,加强湾区城市文化交流交往,助力人文湾区建设。

■“潮流东莞·火柴盒”东莞城市艺术TIME

特写

潮流东莞 星火燎原

“东莞的一切因你我惊喜/多少的传奇都发生这地/用每天每一年来记载/用我一生去爱护这园地……”今年5月8日,在东城万达温情上演的“潮流东莞·火柴盒”母亲节专场音乐会,AU人声乐团用一首原创作品《有你,东莞》拉开演出序幕。多次亮相“潮流东莞·火柴盒”的AU人声乐团,成团于2018年,由一群热爱音乐的本土“90后”组成。小型、精致的舞台,热情、年轻的观众,让这群“90后”在舞台上更加收放自如,尽情高歌。

“双万”东莞,风起“潮”涌。2022年以来,市文广旅体局策划推出了“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生态露营节、篮球城市文化节、第八届中国·东莞音乐剧节、“中秋可园”实景秀等一系列潮流文旅品牌活动。其中,“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利用市内人流聚集场所,每周举办小型精致的音乐活动。自今年4月30日启动以来,“火柴盒”至今已举办逾200场。

5月至7月,东莞举办了4场“潮流东莞·生态露营节”。活动采取“生态+潮流+文体”相结合模式,融合阅读、绘画、音乐、飞盘等丰富文体活动,为这座年轻时尚的城市注入新活力。

中秋前夕,“中秋可园”实景秀将可园设计精巧的岭南风格建筑、居巢居廉等文人墨客的诗书画作、东莞传承千年的非遗瑰宝、莞邑中秋时节的时令风物等元素,以古典舞蹈、雅乐颂歌、原创粤曲等形式展现,向世界展示东莞深厚文化底蕴。线上直播吸引海内外超过500万网友的目光,成为东莞文化又一“出圈”作品。

“潮流东莞”系列活动的举办,不仅有力擦亮“潮流东莞”这一城市文化名片,也让广大市民感知到一个全新的东莞。

■东莞市博物馆七夕乞巧夜文物话良缘主题活动

记者观察

摸清家底、发挥优势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一座城市只有形神兼备,才能和谐,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迈入“双万”城市的东莞,正全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打造“七大文化”,擦亮“四张城市文化名片”,塑造与东莞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形象,助推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文化强市建设,没有固定模式,更没有统一路径,每座城市的资源禀赋不同,建设的着力点必然不同。因而摸清自身“家底”、做到知己知彼非常重要。

东莞有哪些文化“家底”?无需旁征博引,“七大文化”“四张城市文化名片”已给出答案。“近代史开篇地”“国际制造名城”“潮流东莞”“篮球城市”,每一张城市文化名片都“货真价实”,名声在外,别无二家;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潮流文化、体育文化、莞邑文化、生态文化,每一种文化背后都蕴藏着丰厚的文化资源禀赋,彰显着东莞历史人文底蕴之深。

“家底”丰厚,固然是建设文化强市的优势所在。但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迫切需要发挥好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在挖掘、活化、利用上下功夫,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文化影响力、产业竞争力,让文化优势得以凸显。

值得欣喜的是,2022年以来,东莞在擦亮“潮流东莞”城市文化名片方面,已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生态露营节等“潮流东莞”系列活动精彩纷呈,“潮流东莞”新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矢志奋斗、守正创新,方能不断开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新局面,为文化强省、文化强国建设贡献东莞力量。

数读

2012年:年末全市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站33个,公共图书馆649个,博物馆31个,艺术表演场所12个,电影放映单位59个,网吧1042间。

2013年:年末全市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站33个,公共图书馆629个,博物馆31个,艺术表演场所13个,电影放映单位66个,网吧1041间。

2014年:年末全市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站33个,公共图书馆641个,博物馆33个,艺术表演场所13个,电影放映单位60个,网吧1136间。

2015年:年末全市有市民艺术中心1个,文化站33个,公共图书馆641个,公共电子阅览室589个,公办博物馆17个,民办博物馆31个,文化广场769个,电影放映单位79个。

2016年:年末全市有市民艺术中心1个,文化站33个,公共图书馆641个,公共电子阅览室589个,公办博物馆18个,民办博物馆31个,文化广场769个,电影放映单位96个。

2017年:年末全市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33个,公共图书馆653个,公共电子阅览室585个,公办博物馆18个,民办博物馆36个,文化广场755个,电影放映单位125个。

2018年:年末全市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33个,公共图书馆607个,公共电子阅览室582个,公办博物馆17个,民办博物馆31个,文化广场755个,电影放映单位140个。

2019年:年末全市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33个,公共图书馆653个,公共电子阅览室585个,公办博物馆17个,民办博物馆36个,文化广场755个,电影放映单位159个。

2020年:年末全市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33个,公共图书馆657个,公共电子阅览室582个,公办博物馆17个,民办博物馆36个,文化广场756个,电影放映单位140个。

2021年:年末全市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33个,公共图书馆657个,公共电子阅览室582个,公办博物馆17个,民办博物馆36个,文化广场756个,电影放映单位136个。

数据来源:东莞市统计局官网(历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文字:记者 赵水平 图片:首席记者 程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