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东莞答卷|城市发展有温度 市民生活有质感
东莞+ 2022-10-12 09:28:13

莞邑激荡,非凡十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治理水平大幅度提升,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城市发展更有“温度”,市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更有“质感”。

十年来,东莞社会建设交出了一份有温度的答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逐步健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生活全方位改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攀上新台阶;民生保障事业全方位跃升,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十年来,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更安心、放心、舒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平安东莞建设的成果惠及市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民城市人民建,市民群众积极参与“东莞义警”。图为东莞举行高素质“东莞义警”队伍誓师大会

创新社会治理,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创新社会治理路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快形成,创造了长期和谐稳定的局面,让市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平安,是民生所盼、发展之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三年平安建设考评位列全省第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取得阶段性成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群众满意度全省第一,对“黄赌毒”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两抢”案件大幅下降,生产安全事故逐年下降……社会治理成效显著。

在2017年问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后,东莞2021年蝉联“长安杯”。实现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六连冠”,圆满完成全省教育整顿“走在前列、做出示范”联系点任务。

平安东莞建设的成果惠及市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行走在东莞的街头,可以看到24小时警灯闪烁的警务站,不论风雨炎热,在街道上巡逻的民警、义警,让市民群众的安全感大幅提升。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明显——在2018年至2020年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东莞先后挂牌督办14件重大涉黑涉恶案件,累计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9个、恶势力犯罪集团119个、涉恶犯罪团伙645个,破获涉黑涉恶案件4585件,刑拘涉黑涉恶犯罪嫌疑人5808人。其中,打掉的恶势力犯罪集团数排名全省第1、破获涉黑涉恶案件数排名全省第2、打掉涉恶犯罪团伙数排名全省第3。

平安文化建设深入人心——今年7月29日,东莞平安文化主题街在长安落成,让平安文化从基础性宣传造势和观念输出上升为项目化、品牌化运作,“人人友善、人人平安”的平安文化品牌逐渐深入人心。

义警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效能——东莞部署组建26.9万“东莞义警”队伍,根据“1分钟自救、3分钟互救、5分钟内警力到位”的要求,在重点部位组建2837个应急响应义警小组,通过常态拉动和集中整训,强化警力协同,构建了“邻里守望、平安互助”格局,同时进一步提升应急响应水平。

人民城市人民建,市民群众积极参与“东莞义警”,家园意识、责任意识、公共意识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在节假日、中高考、防疫等重要时期,义警奋战在一线,补齐了基层治理工作短板,助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推动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国首批试点城市,“智网工程”“二标四实”等工作取得扎实成效,获评第五届“中国法治政府奖”。高标准建成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小网格担起大使命——东莞抓住“网格化”治理手段,坚持以网格化管理和信息化应用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推进“智网工程”,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

“网格员+大数据+视频”常态化巡查,18个部门、475项入格事项,2927个基础网格过万人的智网系统队伍……2017-2020年,东莞智网工程累计发现问题737.6万宗,处置率达97.4%。2021年,东莞全面启用新一代“智网工程”信息系统,推出网格化管理“十项全新举措”,发现隐患471.6万宗,处置率97.2%。

以“智网工程”为统领,线上线下全覆盖、无缝隙的“数据网”重新定义了社会治理体系,打破了部门之前的隔阂,大大提升了城市治理效率与精度。东莞的社会治理从过去主要依靠“人海战术”走向依靠科技手段,从“条块”分割走向资源整合,从粗放管理走向精细管理,从“运动式”管理走向日常制度化管理。

2019年,东莞“智网工程”获评“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优秀案例”和“粤治——治理现代化”政府治理创新优秀案例。

东莞积极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抓住“矛盾多元化解”这一治理要求,积极构建诉调对接“1+2+3”模式,大力培育一批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

“莞邑调解”足不出户即可申请纠纷调解,让群众体验到了司法服务的“速度”和“温度”。截至2022年10月9日,“莞邑调解”线上受理各类纠纷7157宗,调解成功6089宗。

“来莞乡贤”调解项目推出后,中堂江南社区矛盾纠纷数量连年下降,正日益成为当地政府社区化解矛盾纠纷的“缓冲垫”,维护社会和谐的“老管家”。

物业纠纷诉源治理平台成功调解小区物业纠纷案件。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南城人民法庭在南城多个社区成立物业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室,推进物业纠纷诉源治理,让“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镇街、矛盾不上交”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实践中推广普及。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阔步向前——东莞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基本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全覆盖,群众有了精神文明“加油站”,提升了文明素养;文明实践活动有声有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供给,服务了群众,凝聚了群众;文明实践成果惠及群众,绘就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同心圆。

在厚街宝屯社区,通过建立“网格员+志愿者”模式,实践站志愿者同网格员联合开展公益服务,通过互动模式,社区旧村人居环境变好了,更多的网格员化身为急救志愿者, 独居老人得到了更好的关爱。

此外,“粤心安”心理服务站、“智网人人拍”、“有困难找书记”、“党建引领小区自治”等各项特色社会治理项目和技术手段不断涌现,全市推出十大类市镇共建项目和23个省市共建项目、183个镇级复制和自主创新项目,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公共服务大幅提升,教育、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教育是民生之基,关乎着千家万户和民族的未来。

为实现“学有优教”的目标,东莞全力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市,出台系列教育“慧”民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深化教育改革,变化有目共睹。2020年以来,东莞启动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9月,从规划开始就受到高度关注的松山湖未来学校迎来了首届初一、高一新生,宽敞明亮的教室、舒适整洁的宿舍、功能齐全的体育馆等展示了教育高质量水平,也让人眼前一亮。

在全市中小学新学期开始的同时,东莞教育扩容提质也传来喜讯,今年围绕“学有优教”的目标,东莞在推进扩容提质上创新创优,随着松山湖未来学校、东莞中学初中校区、南城第一初级中学、长安镇实验中学、高埗镇实验小学、松山湖中心小学集团大岭山实验小学等43所学校投入使用,东莞又让5.5万个孩子如愿以偿入读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像松山湖未来学校这种环境优美、教学先进的校园,近年来正在东莞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也彰显出东莞教育扩容提质的成效。

2020—2021年,东莞新增学位9.08万个。2022年,全市计划完成新建和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共53所,计划新增学位约6.72万个,改扩建学校42所,涉及20个镇街。

为了人人能在家门口上好学校,东莞在办学模式、师资打造、课程改革、评价体系改革以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推进等维度多措并举,护航东莞教育高品质发展。

打造“莞邑良师”队伍——东莞大力打造教育领军人才、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卓越教师、未来名校长等培养品牌,搭建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锻造东莞教育“大先生”。2018年,东莞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推行专门针对见习教师的规范化培训,通过完善培训体系、导师带教制度,帮助新教师实现上岗前快速成长,打造教师培训全省样本。

注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推出改革措施,集团化办学、中考升学的五大校调整为八大校、八大校“指标到校”等措施陆续落地。2018年东莞全面开启了推进集团化办学之路,至2021年,东莞市公布的教育集团共40个,集团成员单位达到95个。2022年,东莞启动第二轮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70个教育集团一一亮相,集团成员学校达到207所,实现了学段和镇街全覆盖。

打好“双减”攻坚落实战——“双减”政策落地一年多来,东莞立足城市本身特点,统筹推进“双减”背景下的“减法”与“加法”,从作业、课程、校外培训管理等多方面形成了明晰有效的推进策略,让学生轻装上阵,让老师高质量前行,让家长缓解焦虑。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医疗健康服务,是东莞努力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的举措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努力实现病有所医,东莞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21年底,东莞市人均预期寿命为82.7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3.98/10万和1.53‰,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8.53%,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以较少卫生资源实现较高健康效益。

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健康东莞行动顺利启动,12项专项行动全面铺开。“国家卫生镇”实现全覆盖,东莞是省内第3个实现全覆盖的地市;“省卫生村”覆盖率达92.6%。

综合医改不断突破——全市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成效明显,2021年,东莞41所公立医院人员薪酬水平比改革前的2018年增长44.13%,3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的薪酬水平增长幅度达62.77%,医务人员的获得感明显增强。推行省平台和跨区域联合集中采购药品相结合的新机制,218种国家集中采购药品落地东莞,累计为患者减轻负担超11亿元。

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东莞医疗卫生机构增至3510家,开放病床3.5万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9万人,卫生投入年均增长18.4%。市人民医院入选第二期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市中医院入选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预选项目,5家区域中心医院错位发展,校地共建取得明显成效。

医药降价一小步,百姓健康一大步。随着取消药品加成、集采药品、耗材范围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东莞人用上了质优价宜的药品与耗材,大大提高高质量医药服务的可及性,群众病有所医的获得感更强了。2021年,全市公立医院药品收入(不含中药饮片)占比降至21.04%。

停车位关系着市民群众出行的便利与否,东莞2020年启动了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当年新增停车位约6.9万个。2021年,全市累计新增9.4万个停车位。2022年,东莞计划再新增停车位6万多个。

今年1月底,东莞还启动了免费乘坐公交车体验活动。“免费公交”共服务1072.37万人次客流,吸引了28.48万个新客群体乘坐公交,方便了市民群众出行。

民生保障更有力度,托举起稳稳的幸福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对维护社会公平,能够增进市民群众福祉的项目,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这当中寄托着浓浓的民生情,承载着市民群众的幸福。

养老、工伤保险向高水平迈进——仅“十三五”期间,东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各险种总参保人次为2611.78万。社会养老保险退休人员养老金平均增长3.57%,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从250元提高到400元,为企业减免社保费超过200亿元;实现户籍与非户籍同等缴费、同等待遇。

医疗、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658.27万人,同比增长4.29%;生育保险参保507.02万人。2021年,全市1.12万名困难人员纳入医疗救助范围,总救助超过19万人次,支付医疗救助金 2099.72万元。

在2021年底开展的东莞医保服务满意度调查中,群众综合满意度达到了93%,东莞医疗保障向广大市民交出了一张初心为民、坚定如一的“成绩单”。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就业格局更加优化,有力保障群众安居乐业。仅2016年—2020年就发放就业创业补贴9.07亿元,惠及94.98万人次,完成城镇新增就业45.34万人。

今年8月16日晚上,坐在万江街道华南mall广场的企业招聘摊位前,刚健完身的高校毕业生梁鹏,看到东莞市思齐橡胶技术有限公司在招聘,通过一番交谈后,梁鹏心满意足地给出了明确的意向,愿意到东莞市思齐橡胶技术有限公司上班。

当晚,像梁鹏这样“悠闲”地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不在少数,东莞人社部门遴选的32家优质企业,提供了项目经理、硬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项目工程师、助理电气工程师、助理电气硬件工程师、外贸业务、人事专员、储备店长、会计、文员、实习生等122个招聘岗位,岗位需求人数达565人。短短的4个小时里,就有85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预录用有35人。

2021年,在稳就业上,东莞实名制就业登记534.75万人,同比增长4.80%,排名全省第三。通过“免申即享”向17.26万家单位发放稳岗返还9056.06万元,阶段性降低工伤、失业两项费率共减轻企业社保负担36.01亿元。

“我腰不好,双腿走动又不便,家里装了扶手、马桶架之后方便多了!”“现在可以扶着扶手走出洗手间、走出门。”“肯定满意,没改造之前很不方便的,现在上楼梯有扶手借力。”高龄独居老人们在“民生大莞家”的帮助下,解决了生活中的困难。

为有效补齐补足民生保障短板,为生活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带去温暖和关怀,东莞推出“民生大莞家”品牌项目,对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和群众身边的“小急难”,做到第一时间摸底调研,第一时间拿出解决措施,第一时间反馈处理结果,建立健全群众诉求收集、处理、反馈快速响应机制,构建“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的响应型、服务型政府。

截至目前,累计征集办理“民生微实事”2600多项,解决“民生微心愿”7.5万多宗,吸引了近1543个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及热心市民加入爱心资源库。

东莞还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符合条件的社保、民政、退役军人、残联等4类补贴对象的补助标准将与价格上涨挂钩,减轻价格上涨对困难群众生活造成的影响。

通过实施社工“双百工程”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紧密结合,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10+1”大救助体系,切实有效帮扶救助困难群众,成功获评2021年度广东省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随着取消药品加成、集采药品、耗材范围的不断扩大,质优价宜的药品与耗材让东莞人获得了实惠

全力抗疫,努力用最小的代价

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东莞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保障市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2020年以来,东莞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有效应对多轮疫情冲击,科学果断处置“6·18”和“12·13”突发本土疫情,成功扑灭“2·24”疫情,写下一首首气壮山河的战歌。

2021年12月13日,大朗镇在对省外涉疫地区返莞人员的核酸检测中,发现2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接报后,东莞市、镇两级疫情防控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处置机制,迅速投入疫情防控中去。

生命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越是关键时刻,越能检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全力战疫,原定2021年12月14日上午开幕的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按下了暂停键。

作出党代会延期的决定,东莞以最大决心、最严举措、最大努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这需要勇气,更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最好诠释。

这背后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充分展示了东莞速度、东莞温度、东莞力量、东莞智慧。

“纾困解难八条”“莞税稳企十条”“民政纾困10条”纷纷出台,管控区设立平价肉菜摊,疫情信息咨询服务小助手上线,对低保边缘人口、家庭和个人基本生活出现困难时,给予及时救助;对滞留在大朗的困难群众提供临时住宿、饮食、御寒衣物……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东莞市委市政府加大民生服务保障,折射出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2022年春节刚过,“2·24”疫情又袭击了东莞。面对最复杂、最严峻、最棘手的疫情防控形势,这座英雄城市没有被吓倒,形势越是复杂严峻,任务越是艰巨,东莞越是团结一心,勇往前行。

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科学精准、果断决策。 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指挥体系,第一时间开展溯源排查, 第一时间权威发声回应社会关切,全面压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主动防、早发现、真落实,建立全社会共同防控体系,群防群治、联防联控。

发现一起疫情就坚决果断扑灭一起,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4月12日,东莞全域均调整为低风险地区。

在抗疫的战场上,广大医务和疾控工作者、公安干警、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闻令而动、同心抗疫,全体市民顾全大局、众志成城,在多次快速流调、疫苗接种和大规模核酸筛查中彰显了“东莞速度”,在全力做好医疗救治、隔离保障、志愿服务和心理疏导中传递了“东莞温暖”,在驰援湖北、坚决防止疫情外溢、支撑全国防疫大局中体现了“东莞担当”。

为做好疫情期间就业工作,东莞人社部门在“6·18”本土疫情期间,推出新华学院就业专项服务,在线推送9500余个就业岗位。“12·13”本土疫情期间,出台“人社纾困六条”,社保费缓缴政策为大朗用人单位缓解5亿元资金压力。2022年“2·24”疫情以来,东莞推动社保费缓缴政策极速落地,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并进一步加大稳岗返还政策力度。

东莞把更多力量放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等重点人群身上,通过“云招聘”、“就莞用”广场、校企对接等多种形式,加强劳动力供需对接和就业服务,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有岗位、有收入。持续吹响“是人才、进莞来”引才号角,服务好来莞追梦的就业创业群体。

全力抓好“双统筹”夺取“双胜利” ,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与市委市政府“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科学决策、果断处置,建立全社会共同防控体系,做好民生保障是分不开的,与党员干部、医护、公安、社工、志愿者、基层工作者等抗疫人员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东莞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是东莞社会治理的生动体现。

特写

交通飞速发展

让市民出行更便利

■穗深城际列车穿行在城市之间

张飞凤每天晚上回东莞望牛墩的家,白天去广州越秀区工作,工作生活上演“双城记”。

早上,张飞凤从望牛墩站坐上穗深城际,到广州新塘南站后,再换乘地铁就可以到达上班的地点。“穗深城际开通后,我上班方便了很多,早上出发,下午下班后回家。”张飞凤说。

回忆起穗深城际开通前上班的情形,张飞凤说,每天她先到望牛墩汽车站,然后乘坐大巴车到省汽车站,换乘地铁再赶往工作的地方,不仅通勤花费的时间多,而且价格也贵,以前每天来回车费要70元左右,现在每天只需要30元左右。

地铁、城际的开通运营,给东莞市民群众的出行方式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由于轨道交通快捷、准时、环保,像张飞凤一样,更多的市民群众从公路出行转变为乘坐轨道交通出行。

与张飞凤相似的,还有家住莞城的谢琼雅。

“2018年我高考报志愿,和父母商量后选择了惠州学院,可以乘坐莞惠城际去惠州上学,很方便,这是我做出选择时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谢琼雅说起自己报志愿的情景。

谢琼雅家住莞城罗沙社区,过去4年来在惠州学院读书,今年已经毕业走上社会。

“我星期天下午去学校,步行几百米到天宝站坐上地铁,然后到西平站换乘莞惠城际,大概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到惠州小金口站,下车后滴滴打车或者搭乘同学家的便车去学校。” 谢琼雅说。

在上大学的4年里,谢琼雅每个周末都会回家,由于快捷、准时,莞惠城际成为她往返家庭和学校的不二选择。

谢琼雅说,乘车时使用地铁公交卡,可以打9折,非常的实惠,她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地铁和城际,上学要多走多少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地铁2号线、莞惠城际、穗深城际相继开通运营,市民通勤更加的准时,便捷;从莞高速、南沙大桥、莞番高速一期、深圳外环高速的建成通车;公交资源和线路整合优化、交通堵点治理、停车场建设,让市民群众出行体验更好,更有获得感。

观察

东莞社会建设

取得巨大成就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一个个民生亮点,一项项民生成就,共同汇聚成东莞市民群众不断上扬的幸福曲线,让这座城市的广大人民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日子越来越美好。

十年来,东莞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居民收入同经济增长同步增加,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城市医疗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十年来,东莞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民生保障事业发展实现全方位跃升,暖暖的民生温度传送到千家万户。

十年来,东莞社会治理方式不断创新,涌现出“智网工程”“东莞铁骑”“东莞义警”“莞邑调解”“来莞乡贤”等社会治理模式和项目,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初步形成,让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石不断夯实。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展望未来,东莞将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努力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环境、创新基层治理、增进民生福祉,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都能够在东莞实现个人价值、成就人生精彩。

今后,东莞将加快补齐公办学位、养老床位、医疗床位、就业岗位、停车位等“民生五个位”短板,持续推进教育扩容提质,构建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加快高水平医院建设,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促进全民多渠道、更充分、更灵活就业创业。

扫黑除恶

2018—2020年,东莞累计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9个、恶势力犯罪集团119个、涉恶犯罪团伙645个,破获涉黑涉恶案件4585件,刑拘涉黑涉恶犯罪嫌疑人5808人。

智网工程

18个部门、475项入格事项,2927个基础网格过万人的智网系统队伍。2021年,发现隐患471.6万宗,处置率97.2%。

教育扩容

2020—2021年,东莞新增学位9.08万个。2022年,全市计划完成新建和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共53所,计划新增学位约6.72万个。

健康水平

截至2021年底,东莞市人均预期寿命82.7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3.98/10万和1.53‰,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8.53%。

医疗卫生

2021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增至3510家,开放病床3.5万张,卫生投入年均增长18.4%。

医疗、生育保险

2021年12月底,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658.27万人,同比增长4.29%;生育保险参保507.02万人。2021年,全市1.12万名困难人员纳入医疗救助范围,总救助超过19万人次,支付医疗救助金 2099.72万元。

停车位

2020年,东莞新增停车位约6.9万个,2021年,东莞新增停车位9.4万个,2022年东莞计划再新增停车位6万多个。

文字:记者 范德全 图片:记者 郑琳东 郑志波、市公安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