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东莞答卷|市发展改革局:笃行实干践初心 履职尽责勇担当
东莞+ 2022-10-12 09:28:07

非凡十年,莞邑豪迈。

十年栉风沐雨谱新篇,十年奋楫起航启新程,东莞市经济总量连跨6000亿、7000亿、8000亿、9000亿、10000亿元五大台阶,成为全国第15个GDP过万亿元、人口超千万的“双万”城市。

作为全市宏观经济管理和综合协调部门,市发展改革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重大规划统筹、重大项目建设、重大战略实施、重大平台谋划、重大改革落地、重大安全保障等“六个重大”,加强总体研究和整体谋划,实干担当,奋勇争先,汇聚澎湃动力,为打造科创制造强市夯实基础、筑牢根基、厚植优势,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谱写了改革发展新篇章。

■市发展改革局有效推动我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民生福祉有力增长,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图为东莞城区风貌

关键词:重大规划

打好经济高质量发展“组合拳”

十年来,市发展改革局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高位统筹、高效决策,以发展规划为引领,以政策落实为抓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发展战略谋划、经济形势研判和政策研究,立足更大力度培育新动能、锚定高质量实现新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用发改人的智慧、行动和担当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市发展改革局充分发挥规划战略职能,加强顶层设计,持续编制和实施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以及现代产业体系、人口发展、能源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系列重点专项规划,擘画未来发展蓝图,科学指引发展路径。成功列入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统筹出台系列配套政策,协调破解发展难题,不断实践探索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试点经验。

2022年1月20日,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传来一个让上千万东莞人倍感振奋的消息——2021年东莞市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正式加入“GDP万亿俱乐部”,成为广东省第四个经济总量过万亿元的城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大湾区又一个带着“双万”光环的城市,广东省委省政府对东莞寄予厚望。

2022年8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支持东莞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意见》,给东莞送来一份沉甸甸的政策大礼包,让社会各界为之振奋。这份纲领性文件,是市发展改革局牵头统筹组织全市各单位配合省起草的。《意见》不仅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方向,还赋予了东莞打造前沿科技创新高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城市、宜居宜业高品质现代化都市这四大战略定位,更给出了16条清晰明确的任务措施,为全面提升东莞的发展能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市发展改革局始终坚持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以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不断按下重大项目建设“加速键”。图为2021年第三季度重大项目开工现场

关键词:重大项目

筑牢经济发展“压舱石”

十年来,市发展改革局始终坚持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以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不断按下重大项目建设“加速键”,有效推动我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民生福祉有力增长,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十年来,市发展改革局推动成立市重大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组建并联审批专班,实行市领导挂帅督导包联机制,完善重大项目服务管理、预警通报、考核评优机制,“一张表”保障项目资源要素需求,推行重大项目“绿色通道”“标准地”“带设计方案出让”等审批改革政策,集中动工、挂图作战、重点攻坚倒逼项目加快实施,“小围合”协调解决项目推进梗阻,促进一批又一批优质重大项目以“加速度”在莞邑大地上开工建设、建成投产、创造效能,为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加了强劲的发展后劲和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全市重大建设项目数从2012年的106个增至2021年的593个,累计完成投资5825.9亿元,年均增长15.5%,2022年,全市新开工重大项目数量有望达到230个之多,创历史新高。在重大项目投资的带动下,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656.6亿元,年均增长12.1%。

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莞深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等一批项目纳入国家重大项目重点保障,常虎高速、莞番高速一二期、深外环高速东莞段等项目通车运营,松山湖未来学校、市第二人民医院、市儿童医院项目等投入使用,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东莞市配套工程、石马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环莞快速路三期等项目顺利推进,人民医院科教综合楼和急救中心工程、商务区中心公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基础设施、民生福祉项目持续完善。华为终端、立讯精密等项目建成投产,vivo研发中心、OPPO智能制造中心、京东金融创新中心、光大科研制造中心、正中科学园等产业项目全面推进,持续形成投资新增长点和发展新动能。

■2016年5月,东莞地铁2号线正式开通,东莞进入地铁时代

关键词:重大战略

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新高地”

十年来,市发展改革局始终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全面对接“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在东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高位推进之下,坚持“湾区所需、东莞所能”,市发展改革局牵头推进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施工图”“进度表”,推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成为中央预算内投资湾区专项支持项目,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大学、狮子洋通道、莲花山通道等纳入“十四五”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项目,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起步成势。

“硬联通”“软对接”加快形成。无缝连接深圳、广州两大都市圈,轨道二号线开通运营,莞惠城际、穗深城际投入使用,赣深客专建成通车,佛莞城际基本建成,虎门大桥、南沙大桥联通珠江口东西两岸,港澳码头至澳门的水上客运通航,湾区快线网络覆盖“9+2”城市群,与香港共建“空港中心”项目,融入大湾区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越织越密。松山湖、滨海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引入港澳人才创业企业160多家,带动近220多名港澳人才就业。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揭牌,成为全国第二所港澳子弟学校。实施境外高端紧缺人才所得税财政补贴办法,湾区社保通、跨境理财通政策落地,持续扩大职业资格认可范围,规则衔接的“软环境”不断优化。

深莞两城产业合作深入推进,协同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一批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加强与广州“专精特新”企业对接合作,与深圳共建深圳都市圈重点项目库。成立南部九镇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动南部各镇率先高水平对接和融入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打造深莞深度融合的发展样板。

从2021年初起,市委市政府旗帜鲜明地将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作为产业立新柱“一号工程”,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基地,力争三年内带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达到2000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整合约60平方公里空间,统筹基建、资金、招商、人才、政策等资源,高标准规划建设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构建“1+N”配套政策体系,出台推进产业基地建设“1”政策和“一基地一政策”等系列文件,设立1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撬动形成500亿元基金体系。累计认缴子基金总规模超20亿元,重点投向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领域。成功引进光大半导体、天域半导体、超然通用航空、博力威锂电池等一批单项投资超30亿元的重大新兴产业龙头项目落地。

关键词:重大平台

擦亮松山湖科学城“金招牌”

十年来,市发展改革局始终坚持统筹谋划布局,善于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加强与省沟通,成功争取水乡经济区、银瓶合作创新区、滨海湾新区、松山湖科学城纳入省政府批复的省级重大区域发展平台,推动滨海湾新区上升为国家大湾区特色发展平台。

多年来,这些重大区域平台作为我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增长极,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力量。展望未来,这些重大平台将更加闪耀,滨海湾新区将打造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水乡功能区将打造为高质量统筹发展示范区,银瓶合作创新区将打造为粤港澳生态发展创新区,松山湖科学城将打造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

十年来,市发展改革局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主动争取大科学装置布局,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初步形成一流平台、一流企业、一流机构、一流大学、一流人才的良好态势。

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东莞科技创新从“地方队”跃升为“国家队”。

时至今日,松山湖科学城内的“科学”气息扑面而来。

备受瞩目的“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谱仪数量已从3台增加至5台,解锁多重“技能包”。

2021年7月,第一台合作谱仪多物理谱仪顺利通过验收,设计通量是同功率英国散裂中子源ISIS全散射谱仪GEM的3到4倍。2022年4月,中国散裂中子源大气中子辐照谱仪成功出束,将为新型半导体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关键电子设备、新型功能材料等多方面提供大气中子加速辐照试验环境。

在2022年4月的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散裂中子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获得“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是东莞市自2016年以来再次获得该项殊荣。短短两年时光,中国散裂中子源已跑出科研加速度,为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提供最强动能,未来将为我国从“0”到“1”的源头创新提供重要平台,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累计入驻20个前沿研究团队、组建4大公共技术平台,研究成果连续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重大科技进展。市发展改革局高位统筹,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散裂中子源二期项目、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已开展立项工作。

关键词:重大改革

多领域打造改革“新品牌”

十年来,市发展改革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向改革要动力,全力抓好重点领域改革,主动承担多项全国、全省试点任务,谋划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因地制宜推出一系列特色改革品牌,激发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活力。

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不断优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成立市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投资审批效率进一步提升。牵头编制提升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项目审批服务和建设效率的意见,大胆改革创新,有力破解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大幅压减项目审批时间,推动学校建设项目快速落地,2020年以来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学校项目122个,新增学位14.2万个。

2017年,谋划制定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战略,以更强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园区统筹周边镇(街道)联动发展,致力于打造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2019年,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松山湖、水乡为强化功能区统筹改革试点,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改革制度设计,推动五大重点统筹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塑造改革发展新优势。

2017年我市获得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地级市第四名。建成全市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门户网站,累计归集10.7亿条信用数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水平跃上新台阶。

2020年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东莞的营商便利度在全国80个城市中排名第16位,在省内排第3位,开办企业等8个指标进入全国标杆,营商环境位居全国全省前列,获评为“2020年表现优异的参评城市之一”。

东莞2021年获批省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要素等5个方面,提出17条硬核举措,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

2022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中国城市政商关系评价报告2021》,东莞的政商关系健康指数排名全国地级市第一。

关键词:重大安全

守牢粮食能源安全“生命线”

十年来,市发展改革局始终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守牢粮食能源安全底线,努力提升供给保障能力,筑牢经济社会发展之基。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疫情之下的人们,更加需要充足粮食供应带来安全感。目前,我市储备粮供应充足,可满足全市常住人口半年的需求量。

东莞的底气从何而来?

市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直以来东莞不断夯实粮食安全屏障,全市粮食储备和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不仅完成了省下达的粮食储备任务,还连续多年被省政府评为粮食安全责任优秀等级。在统筹整合全市分散粮库的基础上,东莞已完成角美粮库扩建项目(一期),建成了大直径筒仓9座,增加仓容9.6万吨。而32万吨仓容的角美粮库改扩建项目(二期)已完成初步设计和概算编制等前期工作,预计年内可动工建设。

东莞作为“双万”城市,不仅要为千万人口筑牢一道坚不可摧的粮食安全屏障,更要为万亿元经济总量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安全保障。

稳增长——十年来,建成投产东城、谢岗、樟洋、中堂等一批大型燃气电厂,全市变电站从146座增长到216座,逐步建成“三芯六瓣”玉兰花形态输电网络。

保供应——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得到满足,全社会用电量从604亿千瓦时增长到1003亿千瓦时,成为全省第三个年用电突破千亿的城市。

调结构——十年来,全社会总能耗增长了16%,而煤炭占总能耗比例从43%降至20%,推动沙角电厂5台煤电机组如期退役。

降能耗——十年来,单位生产总值(GDP)平均能耗降低了37%以上,以年均1.3%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7.5%的生产总值增速。

“十四五”全市能源领域投资将超过600亿元,规划建设759万千瓦天然气发电机组,本地电源自给率将提高到65%,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全市能源供应能力和保障水平将再上一个台阶。

扬帆起航正当时,砥砺奋进再出发

市发展改革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成事之道,保持“苦干实干、能干善干”的实践品格,甘当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不用扬鞭自奋蹄,把各项工作做前做细做实做到位,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文字:记者 冯欢 图片:记者 陈栋 郑志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