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垃圾分类,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必由之路。自《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实施以来,垃圾分类已渐渐成为了东莞的一种新风尚。当我们的生活与垃圾分类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即日起,东莞日报推出“垃圾分类听Ta的”系列报道,讲述垃圾分类达人、示范社区等与垃圾分类之间的精彩故事,传递经验,形成参考,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深入人心。
说起莞城,不少人会自然而然联想到“老城区”“文化底蕴深厚”“美食多多”等标签。其实,它还是一个垃圾分类“能手”,在全市走在前列。这背后,当然也离不开众多垃圾分类引导员的努力,叶桐桐就是其中一位。
叶桐桐来自广东史客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位垃圾分类引导员,平常主要负责垃圾分类现场统筹、对居民做好基本情况调查和宣传讲解工作。现在,对于各种垃圾分类知识,她基本了然于心,能够随口说出垃圾对应的垃圾桶。
其实,在刚进入单位工作时,叶桐桐也基本是个垃圾分类“小白”。刚开始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时,还经常会遇到居民们的各种抱怨和不配合。
“扔垃圾都要开袋检查?”
“要分这么多类,太麻烦了吧!”
一系列不理解迎面而来,叶桐桐认为,最重要的是耐心。“大家一开始可能会不理解为什么要垃圾分类,还有些居民是想分类却分不清楚,这时候耐心就很关键,我和大家讲解,指导他们分类并养成习惯。”
2020年的一天早上,叶桐桐正在开展引导,遇到一位先生随意扔了一大袋垃圾在其他垃圾桶,负责任的她走过去翻了翻,发现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是完全混在一起的。
“我马上叫住了他,和他讲解,刚开始他的态度并不好,觉得我多管闲事。”
劝解无效,叶桐桐干脆和这位先生“杠上了”,只要在工作时碰上,就会监督他是否做好垃圾分类。
第二次,这位先生趁着她不注意时扔了垃圾就匆匆走了;
第三次,看到自己被盯上了,他选择把垃圾简单地分了一下再拿过来扔,叶桐桐朝他笑了笑,他也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第四次,他开始提着两袋垃圾走来,主动打开袋子让叶桐桐检查,还帮忙跟旁边扔垃圾的叔叔阿姨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第五次,他开始带着孩子一起走来,孩子捧着一小箱子可回收物,投放到了旁边的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里,开心地说:“谢谢姐姐,我们家现在垃圾分类之后,我的零花钱多了一份,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了!”
通过手把手的耐心教学,一次又一次的监督,叶桐桐看到了大家对垃圾分类工作由最初的不理解,转变为现在接受并主动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觉得内心的委屈都释然了。
叶桐桐说,她的愿望是每个市民都能做垃圾分类宣传员,争当环保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