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东莞答卷|东莞:构建新发展格局 迈向科创制造强市
东莞+ 2022-10-11 08:52:3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经济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0年,东莞经济在转型升级中阔步前行,GDP从5000亿元迈入万亿大关,成为全国第24个破万亿的城市。转型升级的时代浪潮在东莞激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经济发展模式逐步从生产要素驱动迈向创新驱动,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迈向以科技、知识、人才、体制、文化等创新要素驱动的根本性变革。

10年,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之中,在科技创新的时代命题下,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重大历史机遇前,东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妥应对各种风险困难挑战,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经济建设展现出充沛活力、巨大潜力和强大动力,为大湾区建设贡献东莞力量。

十年来,东莞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经济建设展现出充沛活力、巨大潜力和强大动力。图为东莞市中心区 记者 陈栋 摄

10年,再造一个新东莞

如果把时针拨回到2012年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不会有人想到,2021年底东莞GDP从5000亿元迈过万亿大关。

10年,绝非一帆风顺。彼时,作为一座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城市,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度面临困境。危机,恰是转机,恰是东莞蝶变的起点。

顶硬上的东莞,经济综合实力连连攀升,地区生产总值连跨多个千亿元台阶,延续高增长节奏——2012年破5000亿元,2014年破6000亿元,2016年破7000亿元,2017年破8000亿元,2019年破9000亿元,2021年末,东莞成功加入“万亿GDP俱乐部”。

10年,东莞实现了再造一个新东莞。数字背后的意义,一方面是东莞城市经济发展的实力象征,另一方面,更应该看到整体的发展结构变化。

外贸、投资、消费“三驾马车”量质齐升,成为撑起东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外贸方面,回望十年来,东莞外贸优化了结构,构建了外贸“新通道”,打开了外贸“新市场”,培育了外贸“新动能”。

2015年,东莞全年出口额突破千亿美元(1037.1亿美元)。之后每年稳定增长,至2020年,达到1195.3亿美元……越来越多的东莞货物,源源不断地流向全球。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东莞外资企业内销额由3356.3亿元提升至4996.4亿元,增长45.2%。以2021年为例,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东莞全市进出口总额仍达15247亿元,同比增长14.6%。东莞2020年、2021年两年进出口总额平均增长5.0%。

紧抓机遇,争立潮头,东莞外贸从“搭便车”到“创新路”,实现“华丽转身”。

投资方面,“十三五”时期,东莞固定资产投资成绩斐然,支撑全市经济不断向更高质量发展。2015年东莞固定资产投资1446.52亿元,2020年达到2405.10亿元,比2015年增长66.4%,年均增长10.7%,累计完成投资额超过9000亿元,达9615.22亿元。

在2021年,投资更是翻开了新的一页:招商引资工作实现量质齐升,重大项目年度投资首次实现超千亿元,为彼时东莞冲刺“万亿GDP”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东莞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十三五”时期,东莞第一产业累计投资1.62亿元;第二产业累计投资3371.69亿元,年均增长10.1%,发挥了压舱石的重要作用,确保了投资平稳增长;第三产业累计投资6241.91亿元,年均增长11.0%,呈快速增长态势。

再看消费,“十三五”时期,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消费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为消费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跨越新台阶。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成功突破3000亿大关,是1978年的1300多倍,年均增长超过19%。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跃上4000亿台阶。

立足全省范围来看,东莞年均增速排名大幅提升。“十三五”时期,东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位居全省第2,比全省平均水平(5.8%)高1.6个百分点,比广州(5.7%)、深圳(6.2%)、佛山(4.9%)年均增速分别高出1.7、1.2、2.5个百分点。

再看市场主体——

2012年起,东莞在全国率先试点商事制度改革。通过“先照后证”和注册资本认缴等开创性改革,东莞积极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后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00多项。东莞商改达到了简政放权、明确责权的目的。

2012年底东莞市场主体仅有54.13万户,至2022年,这一数字超过150万户。其中,工业企业超过 20 万家,位居全国前列。规上工业企业1.27万家,全国地级市第一。在41个工业门类中,东莞涵盖了34个大类,6万多种产品,形成了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产业配套完善。

再看镇域经济——

镇街强,则东莞强!今年7月,壹城经济咨询中心(壹城智库)发布的《中国镇域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显示,在公布的高质量发展百强城市榜单和500强镇榜单,东莞以第16名入围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百强,28个镇入选500强镇,13个镇跻身百强镇!长安更是以第6名入围全国十强。

梳理东莞2021年32个镇街的经济“成绩单”,超过500亿元的镇街有5个,超过一半的镇街在200亿元以上,最低的望牛墩镇也有107.5亿元,全部突破百亿大关。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从筚路蓝缕中起步,经济发展节节攀升;2008年金融危机后,东莞涅槃重生,再度崛起,再造一个新东莞,经济发展韧性、活力、后劲彰显无疑。

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本报记者 陈栋 摄

10年,脱胎换骨,“世界工厂”被全新定义

产业结构转变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从5000亿元到破万亿GDP的背后,是东莞经济发展遇到空前挑战之时,东莞加速经济转型之路,开启了充满挑战的“二次创业”,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打响了“突围战”——“机器换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模式,破解加工贸易转型难题;拓空间,破解土地困境。

如同卷尺一样、盘成一大盘的铜质料带,经过冲压、电镀、注塑、组装等多个环节后,一个5G连接器产品就新鲜出炉——记者在位于沙田镇的富加宜连接器(东莞)有限公司的自动化工厂里看到这一幕。作为全球最大的连接器企业之一,富加宜在自动化的发展路径上已经奔跑10年。

在电子信息行业长长的产业链条上,东莞以华为、OPPO、vivo三大智能手机巨头闻名全球,在全球分工日趋细化的趋势下,智能终端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东莞企业在智能制造之路上自然不落人后。富加宜只是其中一个生动案例。

电子信息领域如此,传统制造业领域也已突破了原本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在糖果行业巨头徐福记的生产车间。6条全自动生产线从生产物料进入到成品出厂,基本由智能化设备操作,风味各异的沙琪玛“排队”流出,边工作边“唱歌”的AV搬运机器人快乐工作。

2014年东莞在全国率先启动“机器换人”计划。“腾笼换鸟”“机器换人”,让东莞的制造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再度踏上新征程。

2010年11月,在全力转型中的东莞,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之一。彼时,鼓励出口转内销、强化品牌建设、工业技改、推动来料加工企业转为三资或民营企业等,开创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法人企业的崭新模式……一次次探索中,东莞成功破解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难题。

在拓空间方面,2019年,东莞打响 “拓空间”攻坚战,破解成长的烦恼,拓展新增空间约3.8万亩,盘活存量空间约3.5万亩,为超200个重大项目的成功落地提供了高品质、低成本的空间。

2021年,东莞高位统筹60平方公里,大手笔建设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在此基础上,今年东莞整合推出六大标准化产业片区,将七大基地进一步扩容至80平方公里,极大地拓展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腹地。

全世界1/5羊毛衫东莞造,全世界1/10运动鞋东莞造,全世界1/5的电脑和手机东莞造……一个国际性加工制造基地由此诞生。

过去一年,东莞紧扣打造新兴产业“立新柱”的战略方向,围绕四大支柱产业、五大新兴产业,摸准摸清全市产业链薄弱环节和缺失环节,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基金招商。构建总规模5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体系,以及“1+N”配套扶持政策、产业发展规划,推出6块连片300亩以上“熟地”面向全球揭榜招商。

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积蓄新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落地开辟新路径,拓空间攻坚战为东莞再出发腾出新未来……10年,东莞早已脱胎换骨,“世界工厂”被全新定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迈入新阶段。

松山湖科学城 记者 陈栋 摄

10年,科创崛起,迈向科创制造强市

如果说产业的转型升级让东莞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那科技创新则成为东莞走向未来、把握未来的核心关键词。

一座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在全球争抢科创资源的情况下,如何乘势而起,把握机遇?

一切始于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设。 10多年前,我国“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二大科学装置之首,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在东莞破土动工。这也是大科学装置首次落户广东,系全球第四台散裂中子源。

2017年8月28日,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打靶并输出了第一束中子。2018年8月23日,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

时至今日,开放4年来,全球已注册用户3800多人,已完成了800多个科学课题,包括深海潜水器焊接模拟件等大型工程部件残余应力和服役性能检测等,为我国急需的高性能结构材料攻关提供了关键技术平台。近一个运行年度,用户申请课题翻番。

10多年前东莞的一次布局,成为2020年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原点,成为东莞科技创新从“地方队”跃升为“国家队”的起点。

2020年7月, 松山湖科学城正式获批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

一座制造业之城从此开始探入源头创新这一全新的领域,从机器轰鸣的工厂迈向科技创新的最前沿领域。

截至目前,松山湖科学城科技创新的集中度、显示度已经大为提升,加速构建起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创新生态,奏响大湾区科创时代最强音。

源头创新是推动重大科技进步的“源头活水”,其建设和发展对松山湖科学城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科研工作取得突出进展的同时,“国之重器”的其他各项建设也在加速推进中。

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正式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计划年内启动建设。未来谱仪数量也将扩建到20台左右,打靶功率将从100千瓦提升到500千瓦。

两年多来,松山湖科学城的科技成果已然开花结果,硕果累累。

在今年4月举行的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松山湖科学城揽获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以及两个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收获颇丰。

这是近期松山湖科学城科技创新井喷的一个缩影。国产替代、“硬科技”、国内唯一、首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步入松山湖科学城,或许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实验室里,就有一个技术在默默地酝酿、发酵,未来某一天发生“化学反应”,爆发“小宇宙”,迈向某一个领域的最高峰。

今年3月,《东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发布。东莞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从“以建为主”到“建用并举”,步入发展新阶段。

根据规划,东莞将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基础研究应用生态构建工程,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以建为主”向“建用并举”转变。

这也标志着,自2018年运行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散裂中子源未来运行让人充满无限期待。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直言,在全国100多个国家级高新区里,松山湖高新区因为松山湖科学城这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而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无限的可能性。

“若干年后,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级的科学家将不会是意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对于东莞科技创新的未来充满期许。

东莞科技创新的未来仍在“加码”!今年年初,东莞提出打造“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在“双万”新起点上开启新征程。今年8月29日,省委省政府为东莞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打造科创制造强市”这个总定位目标。这是省委、省政府对东莞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高度肯定,对东莞未来发展的殷切关心和深切厚爱。

从制造业名城到科创制造强市,从产业跟跑的进阶,到迈向科创引领的发展新阶段,从产品行销全球,到以科创制造强市的新名片迈向全球竞争……东莞巨变,自此华丽启幕,在“双万”新起点上,东莞拥有了再出发,再创辉煌的强大底气。

10年,科创崛起,东莞迈向科创制造强市。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超导薄膜生产设备 新华社资料图

10年,湾区风劲,构建新发展格局

今年7月6日,徐福记举行30周年庆典。自1992年至2022年,徐福记在东莞发展30年,在东莞这片热土上持续深耕,成长为糖果行业巨头。

经过30年的发展,徐福记已然成为国内糖果行业巨头。提起徐福记,就想起糖果,想起沙琪玛,就有了春节的“年味”。

作为第一批进入东莞的外资企业之一,徐福记的发展之路成为外资扎根东莞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从初入东莞时的代加工起步,到自创品牌,拓展渠道,成为和春节紧密联系的“甜蜜”品牌……“三十而立”的徐福记的成长、发展,正是外资企业在东莞扎根发展的生动写照。

如果回溯东莞经济发展历程,东莞的今天,离不开港商、台商,以及随后而来的全球企业的扎根发展。这是东莞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

展望未来,科创制造强市的定位成为东莞与大湾区城市实现错位发展的最佳策略。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横空出世,“9+2”的城市格局让它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之后的第三个全国经济新引擎。

随后数年来,深圳以“先行示范区”,再踏新征程;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振翅腾飞,“黄金内湾”再度加码……位居广深两个超大城市之间的东莞,再迎多重政策机遇。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东莞早有布局。2017年,东莞划出滨海湾新区,下好第一步“先手棋”。以今日之目光,回望4年多前的布局,滨海湾新区这一“先手”,已然在国家政策之下,熠熠闪光,已然成为走向未来的“妙手”,成为代表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平台,融入大湾区发展大局,迈上国家级战略平台,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重要一环。

湾区风劲,东莞一步抢先,滨海湾新区秉天时而生。

昔日的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成为未来谋篇布局、续写辉煌的信心。今时的重大历史机遇,让东莞面向未来的步履更稳健,前景更光明。

大担当、大使命,湾区风起,多个重大历史机遇为东莞发展指明前进道路;大机遇、大未来,强化使命担当,东莞正全力以赴答好新征程上的新答卷。

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10年,东莞在转型升级中蝶变新生;10年,东莞在科技创新中筹谋未来;10年,东莞在多个重大历史机遇前阔步前行,构建新发展格局,续写下一波“东莞奇迹”,以更加开放、求进的姿态融入大湾区,融入时代洪流之中。

特写

超预期因素下,东莞经济稳中有进

今年4月27日,东莞发布一季度经济数据。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东莞地区生产总值为2449.12亿元,同比增长2.2%。

疫情之下,多重超预期因素之下,东莞经济稳增长仍面临不确定性和挑战,但是东莞经济的韧性和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与此同时,东莞全市上下掀起一场稳增长的热潮。

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在东莞有两个投资项目,道滘项目在顺利建设当中,凤岗项目有望在10月份顺利动工。“本次会议上,政府部门给予了我们巨大的支持,希望接下来能够在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让企业增资扩产的步伐更快,项目在明年顺利投产。”在今年6月举行的一场稳增长政企座谈会上,刘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是东莞助企亲企的一个生动侧影。在这场政企座谈会前后,“金融纾困保稳定”“稳就业,保民生”“稳工业增长”“稳投资、促增长”“稳经济、促消费”等多场企业代表座谈会先后举行,全力推进“三个一切”。

自6月14日东莞召开非公经济领域稳增长“三个一百”动员会以来,东莞掀起开展“三个一百”行动热潮——举办百场稳经济增长政策宣讲会、邀请市领导与百名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座谈、建立百家非公企业重点项目及困难诉求清单。

6月14日,东莞市委组织部号召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为引领,凝聚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为东莞经济稳增长工作作贡献,让党旗在经济稳增长一线高高飘扬。

闻令而动,奋勇争先,东莞党员干部勇挑重担,奔赴一线,展现了强大的责任担当,推进经济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得到落实,助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承压之下,稳中见韧。创新成为东莞企业面向未来的“法宝”。

大朗镇,长园电子(东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园电子”)生产车间内,一排排机器全速运转,工人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在另一边,一箱箱货物正在装车,准备发往港口,通过邮轮运送到各地。

凭借着在热缩套管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长园电子取得了国内前三的行业地位,占据20%的国内市场份额。作为东莞瞪羚企业的代表,长园电子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走出了一条值得借鉴的成功之路。

哪里有“堵点”,哪里有“痛点”,哪里有“难点”,哪里就是工作的重点。全市范围,自上而下,每一个部门都在行动,一以贯之;横看全市,2460平方公里土地上,每一个镇街(园区)都在行动,全面覆盖。

唯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唯其笃行,才弥足珍贵。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面对疫情突发,国际局势动荡的超预期情况,东莞以全体总动员的强大执行力,以助企亲企的政府服务力,推动国家和省的政策走深走实、见行见效,营造经济发展的“小气候”,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022年7月6日,徐福记举行30周年庆典。作为第一批进入东莞的外资企业之一,徐福记的发展之路成为外资扎根东莞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记者 郑志波 摄

记者观察

科技创新开启下一个万亿新征程

从5000亿元到破万亿GDP,从生产要素驱动到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从制造业名城到科创制造强市……作为改革开放一个生动缩影,东莞10年之变,不是量变而是质变,是质量之变、效率之变、动力之变,更是东莞践行国家、省的政策指引的生动体现,落地实践。

夯基固本,着眼长远。作为全国第24个万亿GDP的城市,第15个“双万”城市,未来东莞的新动能在哪里?

看科创资源。在松山湖科学城,作为全国第四个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里集聚了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等重大创新平台以及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校,逐渐形成“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全链条创新体系,为东莞,为大湾区集聚科技创新的澎湃新动能。

看产业发展。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无论是东南临深片区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还是位于东莞“东大门”的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乃至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在东莞下一个10年中,它们将承担更大的重任,担当更大的使命。

看企业。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当前东莞培育出737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4家专精特新企业、110家“小巨人”企业……星罗棋布于24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蔚为大观。

……

今年初,在“双万”新起点上,东莞提出聚焦“科技创新 + 先进制造”,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新高地和先进制造新高地。今年9月,省委省政府把“科创制造强市”作为东莞未来发展的新定位,给予东莞高度肯定。

珠江潮涌,踔厉奋发。十八大以来,东莞华丽转身,蝶变新生。下一个10年,东莞将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城市定位,再创新的“东莞奇迹”,书写新时代的新未来,开启下一个万亿新征程。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文字: 张华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