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忧患意识 淬炼过硬的政治定力、斗争魄力和执行能力
东莞+ 2022-09-22 09:33:5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增强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全党同志提出“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的要求,体现了总书记一以贯之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当前,“中华复兴”号已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船到中流浪更急”,船下则可能潜流涌动、暗礁密布,迎面或有难测的大风暴,更需要增强忧患意识,沉着应对一切风险挑战。

一是增强忧患意识,贵在坚持策略、保持定力

增强忧患意识,是治国理政战略层面的原则,也是思维谋事策略层面的方法。辩证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等都是唯物辩证法在认识领域的运用,蕴含丰富忧患思维。辩证思维,要求既看到发展中的有利方面,也要清醒认知不利因素,认真分析各类问题和矛盾;战略思维,就是要树立大局意识,观大势,把重点,又要统筹兼顾;底线思维,就是从坏处着想,充分估计困难和挑战,争取好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进而长期执政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必然要增强忧患意识,这是对唯物辩证法的灵活运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坚守与发展。

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谆谆古训,“凡祸患,以安乐生、以忧勤免”的治世之说,“备豫不虞”的为国之道,都为增强忧患意识作为治国理政原则提供了文化养分。“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在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的情况下,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才能把准航向、行稳致远。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并不是杞人忧天、患得患失、进退失据,而是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面对百年一遇的世纪疫情,我们党以“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不备”的前瞻思维和忧患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耐心,扭转危局、冲出困境,“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彰显了增强忧患意识的现实效果。

二是增强忧患意识,难在遇危不惧、敢于斗争

百年党史就是我们党在忧患中诞生成长、于忧患中奋起壮大的历史。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面对血雨腥风、枪林弹雨毫不畏惧,领导人民浴血奋斗、百折不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外部封锁、国内一穷二白的发展基础,我们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粉碎“四人帮”以后,面对“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的危局,党中央做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秉持强烈的忧患意识,“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党中央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迎难而上,敢于斗争,沉着应对香港修例风波、中美经贸摩擦、国内特大洪涝灾害等。一百年来,我们不断斗争,不断胜利,在历史洪流中劈波斩浪,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当前,不同领域风险挑战更加严峻,各类矛盾问题愈发错综复杂,“四大考验”交织并行,“四种危险”长期存在,需要不断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增强忧患意识,要坚持问题导向,对于侵害国家权益的行径,对损害党的形象和人民群众合法利益的行为,对于影响社会稳定的黑恶势力,都要敢于亮剑、敢于斗争。

三是增强忧患意识,重在落实执行、担当尽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增强忧患意识的实践指向是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目的是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我们党的责任担当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当前,东莞发展已经站在“双万”新起点,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使命更加光荣,任务更加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仍在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愈发错综复杂,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对全球产业链产生巨大冲击,东莞支柱产业受影响态势依然严峻,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同时,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更趋紧约束,新动能培育不会一蹴而就,城市治理面临诸多挑战,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还待深入破解。党中央提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明确要求,既考验党员干部的政治智慧,也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检验。各级党员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胸怀“国之大者”,把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把省市工作部署抓实抓细,遇难不惧、顶风而上,讲原则、重策略、谋方法,不断增强未来制胜的定力、能力和魄力。

(作者系东莞市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研究生)

文字:张笑扬 编辑:唐嘉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