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下的“松鹤精神”④丨张松鹤:雕纪念碑浮雕 塑人民英雄精神
东莞+ 2022-09-19 11:55:25

高耸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中央,令人叹为观止的浮雕《抗日游击战》呈现在世人面前,那是一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图景。

矗立在清溪大窝山上的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碑上的浮雕描绘了清溪革命前辈们前赴后继、冲锋陷阵及军民鱼水情深。

革命艺术之路,绽放出时代的光芒。一笔一画皆神韵,一刀一刻皆匠心,每一件雕塑作品,都蕴含了张松鹤深厚的革命情感和厚重的精神内涵。

雕塑人生,为之奋斗;英雄不朽,精神永存。松鹤一生,为中国现代雕塑史的开篇写下重重的一笔。

▲张松鹤

执着使《抗日游击战》浮雕成为经典

1952年8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动工兴建。刘开渠、张松鹤、曾竹韶、王丙召、傅天仇等八位新中国老一辈雕塑家集中在北京,开始设计和制作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高37.94米,碑基由17000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组成。纪念碑浮雕的工程要求极高,十块浮雕要反映出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100多年来的各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场面,张松鹤与同行们用了5年的时间来精雕细刻。张松鹤负责的是纪念碑西南面的浮雕《抗日游击战》的创作。

张松鹤在创作《抗日游击战》的浮雕作品时并非一帆风顺。张松鹤在设计纪念碑浮雕方案时将高粱地、青纱帐、稻谷、山峦等作为整块浮雕的背景。当时,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的八名专家中,有六名雕塑艺术家曾留学法国、日本,而张松鹤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当时有些专家认为,浮雕是不可以有背景的,这违反了艺术创作的规则。

但从战争磨砺出来的张松鹤却坚持自己的观点:游击战就发生在高粱地、青纱帐和重峦叠嶂里,如果没有游击战典型环境的衬托,就无法体现游击战的特点。“中国的雕塑艺术是可以有环境的,不应该照搬照抄法国的雕塑艺术形式。”

▲张松鹤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抗日游击战》泥稿工作照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和交流,张松鹤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战斗生活和对雕塑事业的执着说服了大家,赢得了艺术家们的认可和支持。经过数年的精心雕琢,最终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图景: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谨慎地穿过茂密的树林和青纱帐,每个人都屏气凝神,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前方,为即将到来的一场血战准备着。

事实也证明,他的执着使他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块浮雕在1987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并受到嘉奖。

▲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

精益求精践行工匠精神

张松鹤晚年把许多宝贵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设计和塑造《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上。作为东纵老战士,他对革命烈士怀有深厚感情,尤其对清溪革命先烈的壮烈牺牲,如土桥革命烈士黄万顺的英雄形象,历历在目,刻骨铭记。

张松鹤多次谈起建造《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时的情景,他总是动情地说:“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清溪有65名先烈为国捐躯,自己是幸存者,一想起他们,心里就非常难过,我十分怀念他们,而对他们最好的纪念,就是设计和建造好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只有这样,活着的人才对得起清溪的革命先烈。”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有一年张老回北京过春节,他利用节日期间与夫人陈淑光草拟了纪念碑初稿,节后回清溪经过广州时,专程拜访老战友杨培、黄布、黄克、邓华(均为清溪人),征求他们对纪念碑设计草图的意见,后又专程到佛山征求老战友谢乃坚(清溪人)的意见。回到清溪后,再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补充。

作为当代我国著名雕塑艺术家,他这样虚心广泛征求意见,足见张松鹤对雕塑艺术的严谨务实的品格与作风。此外,面对庞大的纪念碑工程,八十多岁高龄的张松鹤依然激情似火,他不仅在工作室日夜打磨画本泥稿,到了工地,数层楼高的脚手架,他照样要上去调整要津节点。

▲张松鹤在清溪老家进行创作

张松鹤曾说:“我身体抱恙,工作起来就忘记了,痛时才知道。”足见张松鹤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全身投入、精益求精,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1998年11月4日,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在清溪大窝山上落成。纪念碑碑高9.9米,正面镌刻着“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九个金色大字。碑座长6.5米,宽4米,碑文正面记载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清溪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其余三面以浮雕的形式描绘了革命前辈们前赴后继、冲锋陷阵及军民鱼水情深。

▲《开拓者》清溪市民广场雕塑

如今,矗立在清溪西南方大窝山上的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已成为清溪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圣地。此外,在清溪市民广场上,张松鹤创作的《开拓者》雕塑更是激励清溪人民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继续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建设新清溪。(张松鹤之子张方指导 记者 张喜林 整理)

文字:张喜林 图片:清溪供图 视频:张可欣 郭升涛 杨智宏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