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邑少年带你游东莞⑤|岭南建筑“活化石”:石排塘尾古村落
东莞+ 2022-09-15 18:16:00

编者按:

东莞历史悠久,物产丰富。近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目前,东莞正突出打造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潮流文化、体育文化、莞邑文化、生态文化等“七大文化”,着力打造“近代史开篇地”“国际制造名城”“潮流东莞”“篮球城市”等四大城市文化名片,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东莞日报》将结合文化强市建设,邀请优秀“小导游”,以学生视角带领大家走进东莞那些极具文化代表性的地方,让大家多角度了解东莞,更加珍爱我们所生活的这片热土。

本期,我们一起去到东莞始建于南宋的塘尾古村,探寻承载着东莞历史记忆的岭南建筑“活化石”,感受古村原始之美!

本期小导游:

姓名:陈艺娴

学校:石排镇福隆小学六年级

小导游说:我很喜欢画画,我希望用画笔画出塘尾古村的美!

隐藏在现代城市里的古村落

塘尾古村落位于石排镇西南部,始建于宋代,有着800多年历史,是东莞现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村。2007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旅游特色村”。

据《塘尾李氏族谱》记载,南宋末年著名理学家李用的曾孙李栎庵为了避难从东莞白马来到了塘尾,在此开馆教书,并娶黎氏女子为妻。经过元、明、清几百年的发展,李氏逐渐兴旺,塘尾村也发展成为以李姓为主的宗族村落。

塘尾古村名字的由来

由于当时属水乡,莲叶田田,古称“莲溪”。到清乾隆年间,村前有一狭长水塘,广种莲藕,人称“莲塘”。后因村围居莲塘之尾,故名塘尾。村落整体坐向为坐北朝南,背倚红石山,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

塘尾古村落由围墙、民居、祠堂、家祠、书院、巷道、古井、水塘、古榕等组成极具特色的岭南古村落,围前一大两小三口池塘,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黄泥井和南门头井代表两只蟹眼,寓意一只巨蟹守护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亩良田。

据介绍,塘尾古村现存民居268座,祠堂21座,书房19间,古井10眼,围门4个,炮楼28座。祠堂众多,李氏宗祠是村中规模最大的祠堂。

下面,我们就跟随着小导游一起打卡塘尾古村几个标志性地点↓↓↓

第一站: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是塘尾村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古建筑。其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其后经多次整修,民国时曾开办新式学堂追远小学,次年升级为县立第16小学,为石排第一所也是当时唯一的一所县立小学。

据说,这里曾走出42位秀才,2位举人以及李配经、李植忠、李荫枝等众多富商巨贾。

祠堂的红砂岩门窗框,夔纹镬耳、彩绘灰塑的屋檐,以及锈迹斑斑钟声悠悠的铁钟依然见证着祠堂曾经的辉煌。如今,李氏宗祠既是塘尾村的合族宗祠,也是塘尾村的村史馆。

第二站:宝卿家塾

塘尾自建村以来学风兴盛,明清两代共有举人2名,秀才42名,通过考试选拔的贡生2名,还有众多的国学生监生。自明至清,先后建有书房30间,家塾3间。而今保存得较为完好的是宝卿家塾,早期为家祠与民居结合的建筑,由民国年间李冀南扩建祖居而成。在宝卿家塾,还有东莞清末探花陈伯陶1919年题书的“宝卿家塾”红石门匾,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第三站:塘尾村牌坊广场公园

走出塘尾古村落,外围是新建成的塘尾村牌坊广场公园,一座高大的塘尾牌坊立于广场中央,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广场的凉亭,古香古色,幽雅典朴,是忙碌的人们避暑纳凉、谈心小憩的理想之所。我们看到鱼塘被改造成了小湖,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叠水景观,一旁古朴的文化长廊贯穿其中,相映成趣。

沿着文化长廊往上走,转入古村落东侧生态公园,又是一番景象:凉亭、假山、湖水环绕,一派岭南园林的景观。公园还打通了衔接塘尾古村落和云岗古寺前广场的滨水环湖空间,形成两大文物古迹的综合游览片区。

小链接

莞味民俗——康王宝诞

康王宝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石排镇塘尾村重要而盛大的民俗活动,有着近三百年的历史,每逢农历七月初一至初七,全村男女老幼在锣鼓喧天的阵势下,“抬大神”全体巡游,纪念北宋抗辽名将康王(名康保裔)的生辰,以祈求平安好运,具有浓郁的岭南传统民俗特色。

康王是北宋抗辽名将,叫康保裔,他的战功显赫,于南宋庆元年间(1195年—1200年)被封为“威济善利孚应英烈王”。

地名打卡:石排的由来

石排,古称石岗。位于东莞市东北部,处东江下游南岸。燕岭丘陵在石排镇范围内的面积约有889亩。由于历代在这里开展人工采石活动,形成了石壁林立、奇峰峻峭的奇特地貌,远远望去石脉成排,故名“石排”。

文字:肖郅朋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