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的可园是一幅动态的历史长卷,她通过“艺术+技术”的方式,重点演绎了百年前可园中秋文人雅集的斯文娴雅,呈现了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的诗书画意,重现了莞邑文化经典场景和名人轶事。她又以“文化+科技”的方式,将可园送到“云上”,人们看到莞邑文脉的厚重与绵长,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让莞籍乡亲在唯美浪漫的图景中感悟乡愁。

而这一切的缘起,最直接的便是节目中将静态的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新的舞台和戏剧式转化,成为跳动的视听艺术,让平面文化艺术真正跃然纸上。
先不说以可园主人张敬修与晚清岭南著名花鸟画家居巢、居廉的故事为原型,以实景为背景演绎的剧情,将历史黄卷中那些沉默的文字化作舞台剧式的表达。就单单居巢、居廉等文人墨客的诗书画作品,主创团队创意性地将平面上的笔墨线条、撞粉撞彩,以及将花鸟鱼虫、人物形态等元素诗意般提取,转化为舞美,转化为表演,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动起来,潮起来,并带给了观众新奇与赞叹。
比如古典舞《扇舞丹青·梨花月影图》,艺术演绎翰墨丹青传佳话,美不胜收。该节目便是以居廉的《梨花月影图》和《十二花神图》两幅画作为创意来源,编创而成。扇面所画为秋日的折枝梨花,节目则精彩写意,形象地表现了月上梢头时,梨花绽放后的花影绰约。

除了静态的书画作品可以用舞台表演让里面的元素跃然纸上外,音乐同样可以让那些久远的文字长出了双足,施施然向我们走来。琴心楼影绿绮台。雅乐诵歌《绿绮琴歌》便是提取清代屈大均所作诗歌《绿绮琴歌》的部分词句进行改编,将主人张敬修,建绿绮楼收藏名琴,感怀家国情怀的故事通过音乐与舞蹈的组合进行演绎,“士人”吟唱与古琴、萧、鼓等乐器况味悠远的音色相得益彰,近三十名男舞者在水中起舞,气势磅礴,扣人心弦。
主题曲《可园》同样如是。它以可园主人张敬修的《草草草堂序》为创意源泉,巧妙地引用了文章中的部分词句,如,“偶尔饥,草草具膳;偶尔倦,草草成寐”“人之不可草草者,曰持躬,曰制事”等,结合古雅优美与现代流行风格,将可园的人文精神与东莞“厚德务实、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相结合。

此外,还有那些传承不息、静静存在于莞邑大地的习俗文化、非遗文化,也同样在艺术节目中有着自己动人的姿态。比如岭南古典舞《莞香》,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莞香”而展开,以细腻精巧制香、独特巧妙焚香、潜入心扉闻香、心旷神怡醉香、禅意灵修悟香的全过程展现东莞女子勤劳淳朴、沉敛雅致、秀外惠中的气质。
再如原创粤曲《明月岁岁照故园》,以情景演绎岭南外婆“送中秋”的习俗,特别应景。外婆“送中秋”习俗背后,蕴含的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子孙后代的殷切希望和美好祝福。该节目以温婉唱腔和情深念白,将岭南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开阔洒脱不失含蓄蕴藉,于神韵飞动中昭示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
这个中秋,可园用一场岭南园林实景秀,让静态文化跃然纸上,让传统文化走向了新潮,走向现代,更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传承不断,富有生命力的未来,让我们更具文化自信,对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更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