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十年·污染防治|东莞治污成效显著,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东莞+ 2022-09-07 14:55:11

茅洲河碧道环绕、水草萋萋、鱼翔浅底,现在成了市民群众和游客休闲的好去处。茅洲河从“墨汁河”蝶变“景观河”,正是东莞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东莞市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坚定扛起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政治责任,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荣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努力为东莞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今日的茅洲河

啃下治污“硬骨头”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

40多年高速发展,茅洲河、石马河、东莞运河等河流,见证了东莞的辉煌发展,也因前期经济粗放发展留下“黑色伤疤”,成为东莞乃至珠三角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治水的“硬骨头”。东莞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全市资源瓶颈凸显,呈现人多、企业多、污染河涌多、车辆多、开发强度高“四多一高”的特点,环境污染问题严峻。其中,茅洲河一度成为珠三角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水质长期排在全省倒数第一,就是环保治理领域的一块“硬骨头”。

针对现状,对症下药。东莞因地制宜、干在实处,注重先行先试、总结反思、适时调整,投入资金约750亿元,形成“四动四新”东莞治污模式:高位推动,系统构建责任新格局;目标带动,精准实施治污新举措;技术驱动,科学赋能监管新手段;各方联动,依法开创治理新局面。

高位推动,系统构建责任新格局。东莞连续4年高规格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建立“1+N”治污政策体系,出台全市治污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及各年度、各专项工作方案,颁布生态环保政策文件近90份。建立上下联动指挥体系,建立市级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和三级治水指挥体系(市级—流域现场—镇级)。建立污染攻坚考核督导体系,设立市镇村三级河长,由市与镇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定出“时间表”;成立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执行力督导工作组,追责问责环境污染防治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员。

围绕“治水”,实施大兵团作战,成立茅洲河、石马河、东引运河、东江下游片区4大重点流域现场指挥部,采取EPC等模式引进有实力大型国企,实现全流域、全天候、全河段综合治理。茅洲河、石马河是东莞水污染治理的两块“硬骨头”。大兵团作战启动后,“科学、系统、精准”成为水污染治理的主基调,啃下治污的“硬骨头”,全市污染治理驶上“快车道”。

聚焦“大气”,深入推动能源、产业、交通三大结构调整以及工业源、移动源、生活源和工地扬尘四大专项整治,全面启动21家企业自备电厂煤改气,累计整治“散乱污”企业约5.6万家,整治VOCs企业超1.4万家,淘汰改造燃煤及生物质锅炉768台共3635.44蒸吨,淘汰国Ⅲ及以下柴油车1.6万余辆,率先实现全市公交100%纯电动化。

▲市民积极参加巡河护河

补齐防污“大短板”

源头减污、源头截污,关键在于补齐污染防治设施“短板”。

东莞坚持全市一盘棋,以大兵团作战持续推进全流域整治工程,将碎片化治污转化为系统化治污、精准化治污,用“绣花针”功夫开展流域精细管控。以“保好水、治差水、消隐患、补短板”为工作要求,全面补齐污水处理能力缺口,不断完善市政污水收集网络,推进源头雨污分流改造,着力提升源头污水收集率,全面开展污染内河涌“剿黑消劣”攻坚行动和美丽河湖建设工程,强化海洋污染综合治理。

五年来,东莞投入资金超过700亿元,新建污水管网1.3万公里,补齐污染防治设施短板。截至2022年6月底,全市累计建成污水管网达1.4万公里,实现全市范围有污水排放的地块就有污水管网。完成1.3万个排水单元地块污水接驳、3.5万个市政地下排水系统雨污错混接整改、2.99万个重点排水户和20多万栋私人住宅雨污分流改造,全市污水收集系统进一步完善。

治污能力缺口不断补足,“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污水处理厂运营项目至60项、新增农村分散式和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152座,污水处理总能力达422.5万吨/日,比2015年提高63.4%。截至2022年6月,全市累计投入运营污水处理项目61项,现状污水处理能力431万吨/日。

污染治理效能得到提升,其中,危废收集处理处置能力达109.4万吨/年,生活污泥处理能力达3290吨/日(含910吨/日应急能力),分别比2015年提高332%和229%。建有2个集中式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和46座厨余垃圾就地处理项目,厨余垃圾处理能力1200吨/日。全市生活焚烧总处理能力达14250吨/日,实现新增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技改扩容、市污泥集中处置、危险废物填埋场等项目有序推进。

▲“东莞蓝”时常刷屏朋友圈

环境质量“双提升”

蓝天,白云,净土,一个都不少。“东莞蓝”时常刷屏朋友圈。

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东莞“水质”“气质”明显提升。

经过全力攻坚,东莞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其中,2020年东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1.3%,同比提高13.2个百分点,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影响空气质量的六项污染指标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PM2.5浓度24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29.4%。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位居前20强。东莞环境治理工作还获得国务院2020年度督查激励,2021年还获评“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全市600多条河涌重现“水清岸美”,彰显东莞五年水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东莞在水环境改善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水生态保护修复,积极推进碧道建设,注重“人水和谐”,完成碧道建设140多公里,让群众拥有更多生态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

高标准建设东莞碧道,将碧道建设作为水环境治理的升级版高质量推进。东莞通过河湖大保护、生态大修复,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东莞碧道。制定了“一环一网、多廊串珠”的碧道建设总体布局,明确到2022年完成不少于350公里,到2025年完成不少于600公里,到2030年建设1000公里的碧道建设总体目标。

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东莞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城市综合环境达到国际一流湾区标准、城乡人居环境品质得到全面改善、营商环境达到湾区一流。到2025年,东莞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臭氧平均浓度低于160微克/立方米。全面消除地表水劣Ⅴ类水体、农村和城市黑臭水体;重要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88%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城市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东莞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文字:周桂清 图片:周桂清 陈栋 长安供图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