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深度丨名家把脉新时代东莞文学,新工业诗歌大有可为!
东莞+ 2022-09-03 17:04:54

近日,2022年度“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系列之“喜迎二十大·诗意东莞”交流分享会暨智美清溪创作采风活动在莞举行,30多位国内知名作家、诗人齐聚清溪镇,为新时代东莞文学把脉。

本次活动由《诗刊》社、东莞市文联、清溪镇人民政府主办,旨在加强与国内文学名家的联系与交流,通过创作采风、名家讲座、展览展演、分享交流等形式,展现东莞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和东莞城市文化魅力,创建高质量的活动品牌,推动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快东莞文化强市建设,以丰硕成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在交流分享会上,作家、诗人们围绕诗歌与城市的关系,深入探讨如何展现“诗意东莞”和“新工业诗歌”的现状未来,认为作为“智造之都”的东莞,是中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有着深厚的工业智造基础和工业文学底蕴,应该加强新工业文明的书写,尤其在“新工业诗歌”的探索和创作上,前景开阔,大有可为。

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苏毅

 

新工业诗歌是未来文学新增长点

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发展关系密切,新工业时代更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也更新了文学创作者的文学经验。“东莞市塑造‘诗意东莞’形象,充分体现了文学与时代同步,诗歌与社会共振。”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苏毅表示,广东历来是工业题材创作重镇,工业文学具有深厚传统。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进入了提速增效的发展阶段,广东文学也迎来了攀登新时代文学新高峰,铸就新时代文学新辉煌的重大机遇。广东新工业文学必将成为大湾区文学新的增长点。希望东莞诗人、作家们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用慧眼从火热的实践中发掘主题,热诚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共同推动广东新工业文学和东莞文学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和东莞文化强市建设,以更多跟上时代的精品力喜迎党的二十大。

据悉,近年来,高速高铁、快递外卖、共享经济、智能机器、航天航空、深海作业等都成为新时代文学的主题,尤其是被称为“新工业诗歌”的一些作品,引发诗歌界关注。《诗刊》社副主编霍俊明认为,新工业诗歌无论是概念还是现象都是一个比较崭新词汇,新工业诗歌发展至今不过十年时间,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仍有极大的空间。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言宏

 

“新工业意味着中国社会新的转型,这种新的工业形态,不光是重新塑造了我们的一种经济方式,也塑造了我们的文化和生活,甚至塑造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结构性的关系影响了我们的一种精神。”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言宏认为,新工业诗歌里充满了大量的新思路、新语言、新名词,也是一种革命意义上的诗歌现象。“我们通过对新工业形态的抒写、挖掘和超越,有可能会引发一种像后来的新世纪文学革命,打开一种新的诗歌境界。”

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所长蒋登科

 

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所长蒋登科也表示,新工业诗歌是一个新概念,在当下的中国出现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新工业诗歌的出现和推广,受到很多观念上和技术上的制约,因此,目前受到的关注还不多,作品自身的支撑力度还不够。“怎么样在排异的过程中实现人在工业社会,在工业时代自我的张扬,自我的站立,我觉得这是新工业诗歌探索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诗刊》社副主编霍俊明

 

新工业诗歌创作,东莞优势明显

东莞是一座享有众多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它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国制造重镇,东莞曾位居“广东四小虎”之首,被誉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的缩影“打工者的天堂”,也是广东乃至全国文学强市。8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支持东莞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意见》,赋予东莞打造前沿科技创新高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城市、宜居宜业高品质现代化都市“四大战略定位”。这意味着东莞将在重大利好政策下迎来又一重大发展机遇。苏毅、霍俊明等人认为,这一新的背景下,在东莞举办的“新工业诗歌”课题的分享,于新时代的诗歌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意义。

“东莞处于新时代经济高速发展地带,其诗歌创作无论对于本地区文学生态的优化和文化传播的推进,还是对广东乃至全国的诗歌格局的确立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分享会上,霍俊明叙述了改革开放后东莞诗歌的发展历程,认为作为闻名世界的“制造名城”,东莞有着丰富的工业素材,在新工业诗歌创作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承担着工业诗歌传承发展的重任,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空间。

东莞市理工学院文传学院副院长许燕转

 

东莞市理工学院文传学院副院长许燕转也从物质的现代性、新工业精神性、情感的介入性分析,认为,因为东莞社会、经济、人口结构的独特性,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东莞诗人身上“展现了非常难能可贵的当下性和本土化,这是单一一种文化的人很难以建构出来的。”尤其随着东莞工业的转型升级,原来的“世界工厂”转变到现在的高新产业竞技场,东莞诗人的身份也从生产者已经转入到了使用者,从负重者变成追梦者,因此对新的科技的认同会有更大的开拓,创作上将也将被赋予很多多功能性,其工业诗歌新的文化意义将更加呈现。

此外,还有专家从城市与诗歌的角度分析,表达了新工业诗歌对东莞发展的意义。《诗刊》社事业发展部副主任蓝野表示,在西方“现代城市理论”中,城市活力的一个主要考核标准是:这个地方有没有自由艺术家,有没有诗人。“东莞很有城市活力,是因为有诗人,有对诗人的宽容和鼓励。打工诗歌向新工业诗歌的转变,也是时代发展非常好的一种历证。”山东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孙方杰也表示,新工业诗歌有利于激发城市活力,因为它直接切入城市发展的内核工业这个主题,相信未来东莞好的工业诗歌作品会大量涌现,会为城市带来活力和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东莞开放包容,诗人的籍贯、身份、生活体验、文学交流等非常多元化,其眼界开阔度,以及对社会的理解程度都会更加深刻。因此,东莞的新工业诗歌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内蕴不少别具一格的工业元素、新兴科技和产业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对工业文明提供了新的理解角度,在诗歌范畴内具有较为直观的先锋引领作用。”霍俊明期望,东莞诗人经过进一步地磨砺,创作出更多元化的、与时代相呼应、具有典范意义的诗歌精品,产生崭新的、特殊的东莞新工业诗歌美学模式。

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

 

东莞诗人如何创作新工业诗歌

“新工业诗歌的写作难度是挺大的,你面对这样一些工业的名词,想写出诗意来,这是相当困难的。”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德明坦言,新工业诗歌实际上是写出科技背后的人文内涵,表达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新工业时代,人的生活记忆和经验。“科技终究会过时,但艺术将长青。将我们独特的生活记忆用艺术的方式留存下来,这可能就是我们今天的新工业写作的价值之所在。”

城市工业的背景引入为诗歌的空间和文学空间来打开了一种新的世界,写作的边界和主题都扩大了。在对工业文明尤其新工业文明的书写上,东莞文学有明显的优势,并对当代中国文学贡献了前所未有的经验,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新见解。但对于如何解决新工业诗歌创作的难题,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认为,首先要“在城市和工业的坐标上重新来理解人”,要强化对城市和工业的积极、立体的理解,而非简单的批判。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所长蒋登科也强调,新工业诗歌必须用“诗”的方式来呈现,不仅要写出工业的味道,更要“以人为中心”为路径。“我看到有些作品里面写的工业产品,玻璃工厂,流水线,也是写工业,但是写的是人,而且里面有很多反思,这点我们要注意。”

霍俊明同样强调新工业诗歌创作中的“人”的问题,认为,诗歌永远是个体的精神世界,新工业诗歌要以个体为前提,落实到人的写作,要从人的视角,加深对“新工业”的深入了解和感受,加强在两个经验上进行开拓:现实的工业经验,新工业诗歌的语言、修辞、记忆、想象力内在化经验。“我们的诗人不能只做‘搬运工’,生硬地把新兴科技领域的词汇、概念搬套在诗歌里,而是要在思想上进行诗意的过滤、转化、再造和提升,有对人、对时代和美学的思考,才有生命力、共情力,才能打动感染更多的人。”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车延高

 

此外,不少专家特别强调新工业诗歌创作的审美转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车延高认为,在新工业时代,传统的劳动方式发生了改变,诗歌艺术面临着一种全新的开采链,诗歌艺术的表达必须找到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表达符号能够由硬变软,直抵人的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即要善于站在人民的角度,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去思考,从而与人民产生共鸣。

中国作协创研部助理研究员李壮则表示,东莞制造业实现了转型,东莞工业诗歌的写作也在转型,诗人创作时也要进行新的审美转化。这种“新”,从文学史的背后看,是一种对生命体验的强调和审美的发现;从文本的内部看,是思维方式的转变:面向工业对象的现象学,而非大抒情。“在抒写工业经验、工业对象的时候,要实现去功能化,更多捕捉诗歌的独立价值或者生命体验,实现了对现代性的叛逆或者是拯救。”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特别强调东莞诗人要注意自身“身份的转变”。“我经常跟东莞的青年诗人说,你来东莞二三十年了,不要写诗总是怀念家乡,既然来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你应该写出工业时代的变化。同时新工业诗歌也不仅仅是机器制造,生态、环保、贸易、医学、科技乃至科幻等都是新工业诗歌写作的一种拓展和补充,可接跟传统诗歌结合,跟故土结合,跟自身经历结合,才能写出独特的属于个人和这个时代的作品。”

此外,北京电影学院讲师李啸洋也表示,如何处理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也是考验工业诗写作的一道门槛。《湘江文艺》编辑部主任佘晔则希望东莞诗人在新工业诗歌的创作上,要有大时代观、大命运观、大格局观,积极投入,深入挖掘,创作出与这个时代更契合、更深刻的、更高境界的作品,在为自我遭遇的不平呐喊,也为城市新工业的城市助力。

文字:沈汉炎 图片:沈汉炎、东莞市文联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