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下的“松鹤精神”③丨张松鹤:“美术生”历经战火淬炼终成一代宗师
东莞+ 2022-09-02 07:18:27

烽火连天,用艺术铸就辉煌人生。

张松鹤,东莞清溪人,我国著名雕塑家和画家,他的艺术成就令人惊叹,而其传奇般的红色人生和革命故事,也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雕塑艺术家的精神力量。

经历十二年战争生涯,做过党的地下工作者、教师、区乡政权和军队领导、文宣组织者,无论是哪种身份,张松鹤投身革命事业的热情总让人津津乐道。他虽历经磨难,但最终在艺术的道路上,成为一代雕塑宗师,“松鹤精神”代代相传。

■晚年的张松鹤 康钦华 摄

精忠报国从军抗战

1934年秋,张松鹤从广州美专毕业后,回到家乡清溪柏朗村,利用村中一棵百年古榕树旁边的三间简陋平房,办起了柏朗村小学。他自任校长,黄秉中任教学,两人艰苦办学。

1935年,日军策动华北事变,形势危急,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回到家乡的张松鹤,爱国热情被点燃,决心投笔从戎,加入当时的粤军,并在粤军担任政训处宣传科员,编绘抗日宣传漫画。第二年,他赴上海参加淞沪战役,在惨烈战斗后,张松鹤与少数官兵撤退回广东。在粤军期间,尽管有不少官兵像他一样想保卫国家,但当时的粤军高层存在多种问题,矛盾重重,使得他感觉抗日无望,最终离开了粤军。

张松鹤回到家乡后,随着家乡抗日热潮一天比一天高涨,他的抗日救亡热情再次被点燃。于是,他又投入救亡浪潮并组织抗日武装,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被推举为抗日自卫队队长,这支队伍之后发展成为抗日游击纵队第二大队,并成为东江纵队的组成部分。

当时,发展抗日同盟和情报工作是东江沦陷区敌后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松鹤的绘画技能和教师经历,成为他开展抗日救亡地下工作的最好掩护。他先后以教师身份在清溪鹿鸣小学、东莞石龙中学、龙岗平冈中学、淡水崇雅中学、龙岗中心小学、兰著学校等学校,发展组织并开展情报搜集工作,多次经历九死一生。

多次暴露后,他无法再继续进行地下情报工作,在组织安排下,来到大岭山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总部。在亲历著名的百花洞战斗胜利后,他成了“中山书院”的文化教员。该书院是参照陕北公学模式,为提高干部政治文化素质而设立的学校。但好景不长,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很快在广东蔓延。大岭山根据地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大举进攻,形势危急,中山书院停办。张松鹤随部队转移至粤东并参与民运队工作。

返回家乡建立民主政权

1942年元旦,张松鹤接到通知,成立短枪队参与带路,护送香港爱国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到惠州。经过艰苦的努力,他胜利完成了这一任务。1943年,东江纵队惠阳大队政训室主任叶锋派张松鹤到惠阳大队当政治科油印室主任,负责起草和油印抗日宣传材料。

1944年春,组织上派张松鹤回清溪建立民主乡政府,开展抗日斗争。为了把清溪乡的民主政权尽快建立起来,张松鹤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先后联系了数十个村庄的地下党员、商人、教师、青年学生等100多人,这些人代表了当时清溪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

1944年4月,100多名爱国人士集中在凤岗竹园头小学,召开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了清溪乡抗日民主政府领导成员,张松鹤当选为乡长。清溪抗日民主乡政府的成立,对推动清溪抗日斗争起了积极作用,成为领导清溪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指挥部。

当时的清溪仍属敌占区,日本鬼子和国民党伪军横行乡里,游击队员只好暂居凤岗官井头的山上。为了摸清敌人情况,张松鹤经常冒着生命危险,着便装进入清溪圩侦察敌情。他经常戴着凉帽,身着白色西服,手拄文明棍,以一副绅士的形象去传递情报。有一次,他手里刚好拿着文件,检查的人问他手里拿着什么,他说拿着银纸(广东当地把钱称为“银纸”),竟然得以蒙混过关。

1944年夏,日本侵略者为了打通广九铁路支援太平洋战争,急需采集铁路、桥梁的枕木和木材。日本鬼子从樟木头派出100多人入侵清溪,强迫群众为其砍伐木材。与此同时,东纵第三中队在何通和黄克带领下,从凤岗挺进清溪,配合清溪抗日民主政府抗击日本鬼子,破坏日本侵略军的砍树计划。

以张松鹤为首的清溪民主乡政府发动群众,利用晚上把堆放在公路边未运走的松木都锯成两截,使它们变成废品,还在清樟和清东(凤坳)公路中央,沿途挖长宽各二三米、深一米多的大坑,阻止敌军车辆行驶。由于游击队的不断袭击,日本鬼子无法完成砍树计划,被迫撤出清溪,敌人打通“广九交通线,支援太平洋战争”的计划破产了,而清溪的民主政权也得以更加巩固。

■张松鹤创作的雕塑作品《开拓者》,现位于清溪市民广场 家属供图

因病转业,重回艺术之路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开始清剿广东各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张松鹤组织区乡抗日政府重新打游击。

游击战生涯异常艰苦,张松鹤带领的游击队员,晚上一般不在村子里睡觉,怕有人告密,他们常睡在村外树林中的大石板上。那时行军没有手电筒,他们总结了顺口溜,“泥污、石白、水反光”,靠着野外行军的经验,游击队躲过一次次追捕,隐藏于岭南的崇山峻岭之间。在张松鹤担任区长期间,国民党曾到处张贴悬赏抓捕他的告示。

1946年,张松鹤随东江纵队乘美国军舰北撤至山东烟台,从此开始了在北方近半个世纪的工作和生活。两广纵队转战淮海战役期间,张松鹤身兼《行军画报》《行军快报》《进军周刊》三刊的主编。

长期的游击战争生活严重损害了张松鹤的健康。后来,他无法再随纵队主力南下。1948年,组织上安排他转业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教授。至此,他结束了军旅生涯,重新开启了专业美术之路。

这段时期,他与其他地方干部被安排到华东党校学习,和平的环境和充裕的时间使他又操起放弃多时的旧业——绘画,学习期间,他画了大量速写。

1949年4月,张松鹤随华北大学迁入北平,任北京人民美术工作室美术创作组副组长。他创作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枚毛主席浮雕像——《新中国缔造者》,还创作了第一座毛主席胸像《开国领袖》。从此,张松鹤创作的《毛主席像》浮雕及圆雕风靡全国各地,成为著名的红色艺术陈列品。上世纪70年代,仅以《新中国领袖》浮雕像制成的毛主席像章,就发行了超过10亿枚。

1949年末,张松鹤负责的新中国第一座纪念雕塑建筑群《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群雕》创作及塑造的成功,为他以后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筹划、创作及塑造工作奠定了基础。此后,张松鹤成为“新中国雕塑事业奠基人之一”。

文字:张喜林 视频:张可欣 郭升涛 杨智宏 编辑:唐嘉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