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十年·风华镇茂④|洪梅:公共服务效能足 十年蝶变新城起
东莞+ 2022-09-01 17:40:35

一条以当地地名命名的大道,其地位往往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道路,而是作为这个地区的门户。

现如今,从空中俯瞰洪梅大道,沿路不仅有洪梅市民中心、水乡公园,而且高楼林立,大大小小的绿色节点更是遍布四周,氹涌回迁房等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从一条路的沿线,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这片热土上激扬着汹涌澎湃的奋斗热潮。

盘活旧车站打造为多功能市民中心综合体,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依托市民中心,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实现从无到有……十年间,洪梅城市面貌万象更新,楼群鳞次栉比,道路桥梁环绕,公共服务效能提升,城市正不经意间长大、长高,百姓生活也变得更美、更好。

《图·变》

▲旧时洪梅大道入口

▲2022年8月26日的洪梅大道

“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从水乡大道驶入洪梅大道,行驶4公里,便到达洪梅镇市民中心。从建筑形态来看,该市民中心结合了岭南水乡文化元素,上方如一叶舟,下方像川流不息的水。而就在2019年,此处还是洪梅旧车站,自停办后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收益低下,也影响着洪梅大道沿路城市景观。

“洪梅原政务办事大厅场地小,周边停车位紧缺,市民、企业办事极其不方便。”洪梅镇政务服务中心主任吴健昌介绍,2020年,洪梅镇决定将旧车站改造为市民中心,建设为集政务服务、文化体验和展示、公共交流同互动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打造为洪梅新城形象地标、水乡功能区市民服务示范区。

截至8月底,共受理服务事项91314宗,工作质效和群众满意度均稳步提升——这是洪梅新政务服务办事大厅启用近两年来,交出的成绩单。

“‘小窗口’虽小,关乎的却是民生大事,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吴健昌说,新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打破以往条块分割、政府办公分散的局面,构建起“一门集中,综合受理”的政务服务模式。目前,政务服务办事大厅可办理对外服务事项全面覆盖全镇34个部门共1207个公共服务事项,89%事项可实现“最多跑一次”,78%事项可实现“零跑动”。

吴健昌还以建设项目办理开工手续为例。他解释道,以往建设项目办理开工手续过程涉及多个部门的审批事项,存在耗时较长、程序繁琐等缺点。“今年,我们采取为重大项目全程代办的形式,项目方只需提供相关材料,由政务服务中心、投资促进中心联合多部门组成的代办专班,提前服务、主动服务,手续办理能并联尽并联,能简化尽简化。”吴健昌说。

基本公共服务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载体,也是衡量一座城市温情、温度的具体表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只是洪梅提升全镇公共服务能力,答好民生答卷的缩影。

十年间,洪梅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全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年增加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一组数据显示,近年来,洪梅持续将财政支出近7成投向民生领域,切实把改革发展红利转化为民生幸福指数。

文化阵地实现延伸拓展

在洪梅市民中心两侧,坐落着文化馆和美术馆。走进洪梅文化馆,花灯、龙舟、舞狮、粤剧等洪梅文化元素随处可见,水乡文化气息浓郁,多彩文化、多彩洪梅等理念充分彰显。场馆面积虽不算大,但具有精致品质,功能室配备齐全,共设有合唱舞蹈室、大众美育室、美术培训室、书法培训室、曲艺室、多功能室、录音室、非遗工坊等10多个功能室,融培训、交流、表演、教育、展览等功能于一体。

青春Young艺·暑假嘉年华、优享文化年、时令洪梅、读书月、火柴盒……这个暑假,洪梅文化馆热闹非凡。参与者中有学龄儿童,也有白发老者,大家热情投入,其乐融融。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文化发展状态直接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城市居民的美好生活离不开优质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持续充分供给。2020年以来,洪梅加快水乡新城建设,推动文化与经济同频共振,洪梅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继在市民中心启用。

看着眼前喜人的变化,洪梅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月娥感触颇多。张月娥在洪梅宣传口和文化口工作多年。某种程度上,她见证了洪梅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她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市镇两级的重视下,洪梅镇文化基础设施按下“快进键”,相继启用各文化阵地,实现了延伸拓展。

目前,这里已成为阅读、借书、培训、展览等“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洪梅正依托洪梅文化馆、美术馆这些文化阵地,全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增强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洪梅文化馆共开展活动260多场,服务线上线下群众3.7万多人次。

接下来,洪梅将积极推动合理布局全镇公共文化设施,利用洪梅图书馆、洪梅文化馆、洪梅美术馆(百年国漫陈列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重大文化设施,盘活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织密镇、村两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形成各级设施网络联动互通、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设施格局。

此外,洪梅还将进一步提高花灯文化标识度,深入挖掘洪梅花灯文化的起源、内涵,精心打造一批花灯文创产品,将其作为洪梅镇与外界、与企业建立友好和谐关系的载体和纽带。

《变·话》

洪梅摄影家协会梁勇新:

用镜头记录家乡喜人变化

我是土生土长的洪梅梅沙村人。

十年前,我爱上摄影。从此,我便经常拿着相机,穿梭在洪梅每一个街道,每一条小路。

这十年,我跟拍过东莞西站、轻轨铁路的建设过程,拍过洪梅的传统花灯节、龙舟节,也拍过在东江支流沿岸早起出船劳作的渔民。

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是洪梅迈向现代化的十年。

记得十年前,洪梅高楼很少,厂房也比较凌乱,道路窄小,交通不便利。每次去其他镇的时候,提到洪梅,他们总是一脸茫然,不知道洪梅有什么特色。

现在洪梅变化可大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道路宽了,公园变多了,厂房也不再凌乱。

▲2017年12月17日,建设中的东莞西站

回顾洪梅这十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东莞西站。自从西站落户在望洪枢纽后,洪梅速度就开始可以用“腾飞”来形容。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质的蜕变与飞跃。

这两年,我也时刻留意着洪梅的各个项目进展,用镜头记录着。从氹涌回迁房,到洪梅市民中心,再到洪屋涡的成片千亩稻田,以及河西连片工改工示范项目。

我相信,洪梅镇党委政府的一连串的利民便民举措福泽着每一个在这片热土上生活和工作的人,我们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十年,洪梅一路向前,从一个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镇街到现在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水乡新城。我相信,再过十年,家乡会越来越好,与国家同发展、同繁荣。

文字:刘维佳 图片:见习记者 梁浚锋;记者 陈栋;洪梅宣;受访者供图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