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虎门第2届大湾区邮展中,展出了中国发行的第一枚邮票“大龙邮票”样票。这一枚邮票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第一套邮票的三种设计稿
8月28日,记者采访了东莞市集邮协会常务副会长王晓强,他为记者介绍了“大龙邮票”问世的来龙去脉。
据他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得知,1840年鸦片战争后,侵华列强疯狂在中国攫取权利,清政府海关更是被外国人所把持。当时担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是英国人赫德。赫德是个中国通,他对中国邮政大权觊觎已久。赫德与李鸿章关系密切,成功说服清政府由海关来试办邮政。中国海关试办邮政,是首先从天津海关办起的。
1878年,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天津海关的德璀琳来筹办中国海关的邮务,他以天津海关为中心,在北京营口、烟台和上海五个海关试办海关的邮政。
1878年3月,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筹备的天津海关书信馆正式对社会开放,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效仿西方模式的邮局书信馆。坐落在海河岸边的老海关大楼曾是海关的公事房,邮票也是从这里发行出去的,海关书信馆就设在该楼内。书信馆开办起来以后,为了便利邮件的收送,也为了规范海关对邮政的管理,德璀琳又筹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套海关邮票——“大龙邮票”。
在这套邮票的设计上,当时还有不少争议,因为1840年,英国发行了世界首枚邮票“黑便士”,这枚邮票采用英国女王侧面画像为主画面,所以中国第一枚邮票也想效仿“黑便士”,用当时清政府当权人物画像。可用谁的?是光绪皇帝还是慈禧太后,一时争论不休,最后只有放弃。
▲三种规格的“大龙邮票”印样
后来清海关设计了三款邮票图稿,即云龙、宝塔和万年有象图。最后选定主图采用了代表皇权的象征——龙,“云龙”方案被采用,这就有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
“大龙邮票”为铜质版模,由雕刻家手工刻制,由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制。全套共有3种面值,币制为关平银。一分银为绿色,三分银为红色,五分银为黄色,采用凸版印刷,有背胶,齿孔12.5度。
“大龙邮票”自1878年发行以后,先后共分三期印制、发行。第一次印制用薄纸,故称薄纸大龙;第二次印制因印版重新组合,子模之间的距离加大,使邮票图案的边框和齿孔之间的距离加宽,故称为阔边大龙;第三次印制因所用纸质较厚,故称为厚纸大龙。
在虎门展出的薄纸大龙一分银、三分银、五分银的版票(25枚),目前存世均不超过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