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石排之美|红石印记
东江石排 2022-07-19 17:00:23

行走于石排

祠堂、庙宇、石雕、古井……

红砂岩的使用随处可见

图片

可以说

石排是一座红石之城

深深烙印着红石记忆

 

 

 

 

图片
图片
图片

 

 

是红砂岩最直观的表现,也是最让人瞩目的属性;

写满漫长的演化史;

是现在,也是最为骄傲的本质。

 

 

 

 01  

 

# 不说不知道

原来在东莞石排

这块红色石头很有故事

图片

 

红砂岩的使用与石排这座城市的记忆紧密相关。

包括石排名字的由来也与红石息息相关。

这,你可知道?

 

图片
图片

相传在清朝初期形成了石排圩,因“地表石脉成排,故名石排”这里说的石脉成排,指的便是燕岭古采石场里的红砂岩(也称红石)。

图片

 

燕岭摩崖石刻 ——“咸钦燕岭”四个行书大字

位于燕窝村西古采石场崖壁上,笔势雄健奔放,书法刚劲俊逸,单字面积超过2平方米。这样大面积的石刻字体,在东莞古代摩崖石刻中实属罕见。

图片

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东莞富商孙奭(shì)在红石山结庐隐居,常聚文友,饮酒吟诗,作画下棋。于观鱼吃荔时,雅兴大发,磨墨题句,后由石匠刻凿于崖壁,留下了这一宝贵的文化古迹。

 

 

 02  

红色砂石

给生态文化古城

以丹霞之美

图片

 

燕岭古采石场遗址位于东江南岸丘陵中段,石排镇燕窝村至田边村段,面积达25000平方米,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东莞唯一的红砂岩采石场遗址

 

燕岭古采石场地质特征属于丹霞地貌,在延绵1.475公里的采石场遗址范围内,均有人工开采痕迹。

图片

“补天石”景观遗存

 

“摩崖石刻”、“十八房间”、“补天石”、“卧龙石”、“擎天柱”是主要景观遗存,展现了独具石排特色红石文化数百年以来采石残留下来的石壁、石柱形成了壮丽的地理景观。

 

 

 

 03  

 

# 岁月时光

凝固的不仅是红砂岩

还有文化和记忆
图片
△石排镇埔心村王氏大宗祠

图片
图片

△红砂岩石雕

 

红砂岩虽小,

却用自己的方式印证了文化与历史的凝聚。

图片

 △福隆古塔

 

据推测,燕岭古采石场自宋朝末年开始采掘,并依托东江水路运输,东莞明清古建筑墙基、柱础、石柱、门框、石雕、古井和巷道等构件采用的红石产于石排的燕岭一带

 

图片

 

红砂岩石质细腻,颜色喜庆吉祥,就地取材、水运便捷,在明清时期燕岭红石便成为东莞及周边建筑用材的首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红砂岩

 

如今从石排塘尾村古建筑群里,我们也可以发现红石被大量使用。

 

 

图片

作为莞城标志性古建筑,迎恩门基座的红砂岩,也产自石排燕岭采石场。

 

图片

 

这种大盛于明清两代的石材,已成为东莞乃至珠三角城市历史记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或点缀,如流水般注入其中。自然、温暖而理性,让人倍感亲切。

 

 

91岁的王晚灯自小生活在石排镇燕窝村,在红砂岩建成的房子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因为距离采石场很近,他对采石场记忆犹新。

 

图片
图片
图片

太阳照在红艳艳的石头山上,像是回忆一个时代的颜色。

 

 

“那个地方对于当年还是小孩子的我来说,除了是爷爷、爸爸、叔伯们工作的地方,还是一个游乐场。王晚灯仍然记得,童年时期的那个盛夏,他和伙伴们结伴去采石场的水塘里游泳解暑。

 

“鲜而不艳,亮而不张扬,且基本无杂质。”这是东莞文史学家、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炳球对红砂岩的评价,巧合地与低调务实的东莞人那么相似。

 

 

图片

如今在石排,古采石场与红砂岩良好保存的同时,还建设了文化与生态相融的红石山公园,生动展示了东莞作为“双万”城市、新一线城市背后,深具历史底蕴与人文质感的另一面。

 

人与石,相互滋养。

石与城,交相辉映。

城与人,共生共荣。

 

文字:莫肖珊 图片: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