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莞高校思政要做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的坚强卫士
东莞+ 2022-06-30 09:19:4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完成“为国育才、为党育人”重大任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其本质就是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和引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多元思想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激烈,身处广东东莞的高校大学生面对“两个前沿”的风口浪尖,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干扰面前,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有效抵御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是驻莞高校思政教师的共同责任,也是落实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坚决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理性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省委书记李希在报告中要求,今后五年“要大力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为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与唯心主义哲学、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以及其他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划清界限,帮助大学生铺垫科学的哲学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成果,来印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在区别于一般的历史教学,而要用大量史实来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想道德与法律》重在告诉大学生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形势与政策》要紧贴国内外局势最新发展,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最新出台,周边热点地区的最新动态,向大学生介绍主流观点、权威看法,追根溯源,剖析原因,以正视听。使得大学生有了思想的“定盘星”和行动的“指南针”,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增强对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免疫力、抵抗力、战斗力,时刻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二、用好用足东莞地域的红色资源,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的意识形态,重在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具体来说,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因此,耳闻目睹,就成了高校思政课实证教学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参观见学,实地考察,实施“沉浸式”教育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主要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地处东莞的鸦片战争博物馆、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大岭山森林公园、东莞人民公园、榴花公园、洪梅莫萃华故居、蒋光鼐故居、国殇冢、东江纵队三龙大队指挥部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采取现地授课集体组织、布置作业个人游览的办法,让大学生接受实实在在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将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入侵的英雄事迹刻画在大学生的头脑中,清醒地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美好的明天需要接续努力奋斗,树立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的坚定志向。

三、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东莞故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实一体化效果。近几年的事实证明,我们离民族复兴的目标越近,离世界舞台中央越近,敌对势力越会想方设法攻击抹黑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加紧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作为高校思政教师要积极开展与敌对势力抹黑、造谣、诬蔑的斗争,那就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用权威和详细的正史去击败野史、歪史、黑史,筑牢大学生深入认识问题、辨析是非的历史根基。还要在此基础上去讲好广东改革开放的故事,广东经济发展奇迹的故事,广东抗击疫情的故事,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去对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去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通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还要进一步讲好东莞经济腾飞的故事、东莞企业家的故事、东莞打工者的故事,将建设美丽东莞的所有劳动者、贡献者生动地搬到思政课堂,让同学们去审视、比较、学习、思考,使得大学生在学习思政理论基础上,能够联系驻地东莞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卫生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牢固树立起劳动光荣、创造光荣、奋斗光荣的价值理念,接住新时代的接力棒,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跑出属于年轻一代的好成绩。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我们广大高校思政教师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精神,运用专业知识,立足教学岗位,把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建设好,把意识形态安全的“南大门”守卫好。

(作者系东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副教授)

文字:倪合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