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旗峰雅韵|莞邑学人初心坚守 弦歌不辍丰碑永存——华南教育丰碑里的莞籍“坪石先生”
东莞+ 2022-06-19 20:55:01

千年莞邑,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代不乏人。纵观各个历史时期,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常见莞人闪光身影。近代以来,更是英才济济,流光溢彩,有“东莞学林”之誉,史学大师陈垣曾称赞“粤中后起之秀,以东莞为盛”。

展厅里的“坪石先生”人物群像艺术浮雕

这在“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华南教育丰碑‘坪石先生’专题展”中得到印证。展览的一大特色便是凸显莞邑文脉——坚持连接本土,集中展现参与华南教育抗战的18位莞籍“坪石先生”和18位莞籍“坪石学子”,讲述其坪石经历、生平事迹、学术成就以及与家乡东莞的联系,体现教育薪火的本土传承。

以邓植仪、邓盛仪、容肇祖、郑师许、陈安仁、何作霖、吴壮达、吴鹏抟等为代表的莞籍“坪石先生”,在艰难困顿中著书立说、传道授业、抗日救亡,于国难中坚毅不屈,于烽火中作育人材,深刻诠释了深植于莞邑文化中的学人气节和爱国情怀,这些莞邑学人为后人竖立起一座座令人敬仰的精神丰碑。

先生已逝,丰碑永存。先生精神,永励后人!

“坪石之夜”主题演出生动演绎展览中抗战时期的经典文艺作品

爱国

不惧烽火,弦歌不辍

“宋元以来,遍布莞邑大地的忠臣义士祠庙,若熊飞祠、何真祠、督师祠、忠愍祠、名宦祠等,无不彰显了莞人忠君爱国的精神。历朝历代,讴歌先贤,纪念先贤之举措涵养了东莞文化精神之底色,那就是一股源源不断的浩然之气,一种爱国爱乡的精神。”东莞文史专家李炳球曾在《东莞日报》“旗峰雅韵”栏目撰文指出,东莞文化精神最突出的表现是勇于担当。纵观历史,在关键时刻,都有东莞人挺身而出,去舍生取义,这彰显了一种“时穷节现”的高尚品格。“东官为忠义之乡”一直闻名南粤,爱国爱乡精神也成为东莞文化精神,也就是东莞的道德精神。

这种一以贯之、流淌于东莞人血脉之中的爱国爱乡精神,在莞籍“坪石先生”身上有着极为生动的彰显。

“烽火课堂”复原场景

中大坪石办学时期,农学院择址于湖南宜章县栗源堡,距坪石校本部有几十里路。因身兼数职(教务长、农学院院长等),年过半百的邓植仪常步行几十里山路在栗源堡和坪石之间来回奔波。其子邓锡鎏回忆父亲在坪石的这段日子时,感触极深:“(当时)他已年过半百,患有高血压,身体欠佳。平日,他住在校本部,主持全校的教务工作,一般到周末,他抱病从坪石跋涉三十余华里的崎岖山野小路回去栗源堡,处理农学院院务工作,并按时讲授他所担任的地质学、土壤学、土壤分类学、农田水利等课程,并为土壤学部的研究生授课和指导研究工作。”一个勤勤恳恳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先生形象跃然眼前。

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等华南高校为存续教育火种烽火逆行、回迁粤北,艰苦办学,是与西南联大并存且影响深远的高校群落之一。履历丰富的容肇祖曾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大、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拖家带口,颠沛流离。在坪石时期,更是连经生死考验。1944年冬,日寇自湖南进犯坪石,容肇祖两次被日寇拉作挑夫,皆冒死侥幸脱逃。对这段“死里逃生”的惊魂记忆,容肇祖记录在其自传中,“我两次被日寇拉作挑夫,挑他们所抢的衣物、被服、粮食等,我在他们贪婪、野蛮的抢掠中,两次冒死逃脱。同时被俘的李乾亨教授死于九峰路旁。”尽管条件极为艰苦,容肇祖依然继续坚持学术研究,发表了《清初的浙学三派》《三晋法家的思想》等论著。

1945年,日军侵占坪石,吴壮达辅助中大法学院院长胡体乾组织开展法学院的疏散工作,迁至蕉岭。得知美军发动琉球群岛登陆战役后,吴壮达以爱国学者的敏感,在艰难条件下开展资料搜集,着手研究琉球群岛与中国的渊源及战后归属问题,后完成《琉球与中国》一书,成为第一部研究中国与琉球关系的专著。

吴鹏抟则在坪石时期完成了“坪石学子”到“坪石先生”的蜕变。1935年9月吴鹏抟考入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蚕桑系,因参加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曾休学两年。1940年11月赴坪石复学,翌年毕业,1942年底被中山大学聘为教务员。

……

展览开幕后吸引大批莞邑学子前来打卡

行动

当担作为,硕果累累

基于与“坪石先生”之间的深厚渊源,自2019年6月那段鲜为人知的华南教育抗战史被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揭开后,东莞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等部署要求,切实加强莞籍“坪石先生”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利用,一系列“东莞行动”彰显“东莞担当”——

2020年1月,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制定《关于做好东莞籍“坪石先生”相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展示的工作方案》,将该项工作纳入“品质文化之都”建设的重点项目,组织相关单位、镇街深入挖掘“坪石先生”历史资源,活化利用名人故居。

展览展示“您好,莞籍‘坪石先生’”专题系列报道

2020年4月,东莞日报文体新闻部成立莞籍“坪石先生”报道组,深入乐昌坪石、广州等地采访,广泛收集资料,并于同年5月下旬开始陆续推出10期“您好,莞籍‘坪石先生’”专题系列报道,对邓植仪、邓盛仪、容肇祖、郑师许、陈安仁、吴壮达、何作霖等莞籍“坪石先生”的育人著述事迹进行生动呈现,大力弘扬他们“以教育兴邦、以学术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获得社会各界高度肯定,并于2021年获评东莞新闻奖一等奖。

郑师许陈列馆内景

2020年12月28日,郑师许陈列馆在虎门白沙逆水流龟村堡建成开馆。该陈列馆集中展示了郑师许的坪石事迹及学术成就,弘扬先生“求真致用”的治学精神及学术报国的爱国情怀。

邓植仪、邓盛仪陈列馆内景

2022年1月19日,邓植仪、邓盛仪陈列馆在有“院士村”之称的桥头邓屋村开馆。该陈列馆以邓植仪、邓盛仪祖居为核心,集中展示邓植仪、邓盛仪在农业、教育和工商业的非凡成就,生动展现他们以学术报国、实业兴国、献身教育的事迹。

2022年6月10日,东莞喜迎党的二十大系列活动之“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华南教育丰碑‘坪石先生’专题展”在东莞展览馆开幕。展览首次把华南抗日教育史放在全中国抗日的大背景中进行系统的梳理展示,完整展现了华南高校从内迁到烽火逆行回迁粤北的全过程,翔实呈现了“坪石先生”于烽火中办学、治学、教学的艰苦历程及卓越成就,全面整理了18名莞籍“坪石先生”和18名莞籍“坪石学子”。

……

“自2019年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开始建设,东莞就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无论是对乐昌的定点帮扶,还是在东莞对莞籍‘坪石先生’历史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对建筑遗址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以及研学点的建设,东莞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工作开展迅速到位。”在6月10日的展览开幕式上,谈及这些“东莞行动”,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施瑛如数家珍。他认为,“坪石先生”专题展,既是对这一阶段成果的重要总结与展示,也为未来东莞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点的继续深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施瑛

成就

著述宏富,建树卓著

历经艰辛,方显勇毅;历经苦难,铸就辉煌。这些经历苦难与烽火洗礼的莞籍“坪石先生”,以他们的学人风骨、宏富著述、丰硕成果,光照后人,堪称时代之楷模、学习之典范——

邓植仪,著名农业教育家、土壤学家,毕生从事农业教育和土壤研究事业,为广东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开创、巩固、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是我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开拓者和土壤科学奠基人之一。

邓盛仪,知名爱国企业家,致力于实业救国,积极兴建民族企业,大力推动内地对外贸易,促进国际对华投资,曾任五届香港中华工商总会副会长,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广东省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委员。

容肇祖,著名思想史家、民俗学家,为中国近代民俗学先驱之一,后专注明清思想史研究,其代表作《明代思想史》被学界誉为“里程碑式著作,断代哲学史的典范”。著述甚丰,于哲学、史学、文学、文字学、考古学、民俗学等领域都有力作问世。

郑师许,著名史学家,一生著述宏富,代表作有《中国文化史》《铜鼓考略》《漆器考》《中国域外交通史大纲》《马之输入史》等,对中国考古学、中西交通史研究具有独特贡献。

市民正在参观展览

陈安仁,著作等身的文化史名家,勤奋钻研史学,在史学理论、中国经济史、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文化史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国文化演进史观》《中国近世文化史》《中国上古中古文化史》被视为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何作霖,五四运动积极参与者、法学名家,著有《欧美各国宪政变迁史》《中华民国宪法草案释义》等法学论著,其与欧宗祐合译的《宪法学原理》至今影响着我国法学方面的研究。

吴壮达,《日月潭》作者、著名地理学家,毕生致力于我国地理教育事业和地理学研究工作,先后出版5本研究台湾地理的专著,填补了我国地理学研究领域的空缺。《人文地理学词典》将其名字列为词目,称赞其为“我国最受尊重的人文地理学家之一”。

吴鹏抟,蚕桑专家,积极投身革命,曾参加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后又以蚕桑技术人员身份为掩护从事地下情报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专注于蚕桑技术研究、教学和生产管理工作,为我国蚕桑业的发展及高级蚕业人才的培养作出重要贡献。

……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这些莞邑先贤在农学、民俗学、史学、法学、地理学等各学科领域建树卓著,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为日后各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影响至今。

莞籍“坪石先生”亲属正在参观展览

爱乡

发挥所学,造福桑梓

学有所成后,这些怀有浓厚乡土情怀的莞籍“坪石先生”,始终不忘发挥其所学造福桑梓,为家乡发展增光添彩。

桥头邓屋村邓氏族人以耕读传家、书香继世,邓植仪、邓盛仪两兄弟就是从邓屋走出来的杰出代表。和退伍后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父亲邓庆云一样,邓植仪对家乡亦有着深厚情感,为家乡农业发展及水利建设不遗余力。1931年11月底,邓植仪亲自主持东莞土壤调查,由邓植仪主笔,谢申、陆启先、吕润明等参与撰写完成《东莞县土壤调查报告书》,并由中山大学农学院土壤调查所绘制《广东省东莞县土壤图》。1945年下半年,邓植仪担任东莞明伦堂董事。同年底,东莞明伦堂拨款在桥头镇(丰乐乡)筹建东莞县立农业职业学校,邓植仪积极参与筹建工作。这也是东莞第一间农业职业学校,开创了东莞职业教育的先河。

莞邑学子参与“互动课堂”活动,展示学习体验成果

位于莞城旨亭街的容氏故居曾走出三位近代著名学者,容肇祖就是其中之一,另两位是其兄妹容庚、容媛。出生于东莞,成长于东莞的容肇祖,曾撰写大量关于东莞的民俗文章,包括《东莞年节的风俗》《东莞的中秋节》《番禺和东莞的清明》等。1936年3月,容肇祖作《补明儒东莞学案——林光与陈建》一文,叙述明代东莞两位大儒林光与陈建的思想,以补正黄宗羲《明儒学案》之缺,故称“东莞学案”。

祖籍虎门白沙村、出生于莞城的郑师许,虽在上海、广东等地高校执教多年,却始终心系家乡,以所学回报乡梓,积极倡议并推动在东莞兴办中学以及在广州创办莞旅中学,解决在乡青年及旅省莞人子弟入学难的问题,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1946年,郑师许被任命为虎门中学筹备委员会主任,在选择校址、物色校长人选、审核校舍建设图样等建校事宜上均亲力亲为。同年9月,虎门中学开学,郑师许推荐谭之良任首任校长。1946年秋,常平中学在常平镇青鹤湾畔开办,由蒋光鼐题写校名“县立常平中学”,郑师许推荐其学生黄吉瑞担任首任校长,并为常平中学撰写校歌,马思聪谱曲。郑师许还联合莞籍教授向东莞明伦堂提议在广州创办东莞旅省中学,既可尽量利用广州的师资,又可解决旅省莞人子弟入学难的问题。蒋光鼐对此极力支持,并将自己寓所捐出以作校舍。这些学校的兴办,不仅惠泽乡里,为本地青年提供学习机会,还招收邻近乡村的学生,使许多青年受益。郑师许在《莞旅中学创办一年来之经过》中如是说道:“人生而有天赋的教育权利,其事为生存权利的一部分……从前有国有家者应负此责任,在国家为驱除文盲,在家庭为教育子弟;其后人事进步,社会人士莫不引教育事业为社会一种共同事业……”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展览开幕后吸引大批莞邑学子前来打卡

结语

烽火逆行,生活困窘,却群贤毕至,汇聚坪石,“坪石先生”在民族危难之际,弦歌不辍,传承薪火,“以教育兴邦、以学术报国”,其文人风骨与气节,垂范后人。学史明智,学史增信。吾辈当传承、发扬先生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专题监制:张树坚

专题顾问:李炳球

专题策划:雷石鹏 虞清萍

专题统筹:刘爱琳 龙小晖

本期撰文:赵水平

专题出品:都市新闻部

文字:赵水平 图片:程永强、东莞展览馆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