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莞艺花开②丨大岭山广播剧《只要祖国需要》:用声音为时代楷模立传,让其为国深潜的人生被听见
东莞+ 2022-06-14 11:02:09

爱你隐姓埋名的无言,爱你埋头苦干的模样,爱你为祖国甘愿一生深潜,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近日,东莞推荐报送的3部作品成功入围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名单。由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广东广播电视台音乐之声联合创作的广播剧《只要祖国需要》便是其中之一。该剧由吕卉编剧、王家锐执导,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艺术原则,以“时代楷模”彭士禄从烈士遗孤成长为一名科学家的经历为故事主线,截取彭士禄童年时期的颠沛流离、青年时期的孜孜求学、新中国成立后隐姓埋名殚精竭虑为国铸剑等精彩片段,反映了他深怀感恩之情、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情怀。

▲大岭山广播剧《只要祖国需要》第一集

 

▲大岭山广播剧《只要祖国需要》第二集

 

▲大岭山广播剧《只要祖国需要》第三集

 

化感动为行动,为时代楷模立传

“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所结下的缘分,也是一种从感动到冲动再到行动的艺术结晶。”谈起《只要祖国需要》的创作背景时,该剧的总策划、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杨继春如是说。

原来,大岭山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也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发展时期的重要活动区域。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杨继春及其团队坐拥丰富的红色资源,深谙革命历史,也常受到革命精神熏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呈现红色革命故事和先辈们的家国情怀不仅是他们的工作职责,更是内化于心灵的自觉。在对多种艺术形式探索中,杨继春发现,以语言、音乐和音响效果为手段的广播剧创作在当下,对基层文化发展意义非凡。“目前基层群众文化中,视觉类、舞台艺术类作品相对繁荣,听觉类作品相对匮乏,广播剧的创作不仅便捷、也便于传播,深受读者欢迎,同时也填补了这种文艺形式在基层的空白。”

于是从2015年开始,大岭山镇开始尝试创作了三集广播连续剧《火凤凰》,讲述东江纵队“英雄母亲”李淑桓先后将7个孩子送到抗日前线的感人故事。该剧先后在广东广播电视台等平台播出,并获得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奖金奖、广东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此后,大岭山镇开始探索以广播剧为抓手,以红色主题为核心,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新路径。先后创作了《女儿香》《柴房里传出的宣言》《护旗》等一批优秀的广播剧,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2020年9月,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将大岭山镇吸纳为全国首个乡镇级会员;2020年11月,由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授牌的东莞(大岭山)广播剧创作基地成立……大岭山广播剧成为中国广播剧界一支青春勃发的生力军和潜力股。

2021年5月,中宣部追授彭士禄为“时代楷模”,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他学习。“通过学习了解到,彭士禄的一生经历非常丰富,他为祖国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这一辈子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人生觉悟,只要祖国需要,他可以奉献一切的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非常感人。”杨继春说,彭士禄是中国农民运动先驱彭湃之子。1925年,彭士禄出生的那一年,彭湃曾来到东莞大岭山组织开展农民运动。“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和感动,让人一下子产生了创作的冲动和欲望,于是就有了这部广播剧。”

以情动人,社会反响热烈

2022年3月30日,《只要祖国需要》在广东广播电视台首播,后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以及在“学习强国”“南方网”等网络转播。该剧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艺术原则,着力渲染了这位大科学家在党和人民培养下,从烈士孤儿到时代楷模,为国为民、对祖国无比忠诚的赤子情怀。全剧史料翔实,故事感人,在社会上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尤其受到了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众多专家的高度认可,认为这是一部感人的广播剧——

李京盛就从题材独特,人物辨识度高;剪裁得体,叙事详略有度;叙事以情感灌注,情感与叙事交融三大鲜明特点分析,认为该剧是一部情感厚重、故事流程、故事感人的作品,尤其是感情书写上,主人公牢记人民群众的恩情与党和国家的养育之恩贯穿于作品始终,即写出了人物成长的内在情感推动力,也让作品能够以情动人,具有了较好的艺术感染力。

文艺作品动人的情感是由故事推动和细节堆积起来的,广播剧《只要祖国需要》也不例外。高坦对剧中几个最典型最精彩的片段印象深刻,备受感动。如对小孩坐牢的描写,对于他刻苦学习的描写,对他废寝忘食、带病为工作拼搏的描写都非常感人,给受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该剧通过广播剧的多种艺术形式,全面细致、生动典型、艺术再现了彭士禄的光辉感人的形象,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赵德也认为,该剧主题非常鲜明,故事讲述生动鲜活,故事结构,语言对话,细节描写等也有诸多亮点。

“这是一部很感人的广播剧,把‘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时代楷模’彭士禄同志的光辉一生,写得有声有色。”何善昭解读道,该剧从父老乡亲们豁出性命保护红色遗孤小士禄的惊险历程说起,不仅入戏快,情节引人入胜,也戏剧化地把党群之间的血肉深情、把彭士禄之所以成为“时代楷模”的家庭的、时代的、有着红色基因的深刻历史背景,生动地挖掘、呈现出来,使人物的思想、情怀、作为和贡献,浑然一体,有血有肉,读来“豪言”可信、壮举感人。

据悉,为了保证该剧质量,尤其是充分达到通过声音树立彭士禄的形象,用故事感动读者的效果,该剧编创团队在史料搜集研读、剧本创作修改、戏剧彩排录制等过程中总共花了半年多。“创作过程中碰到最大的困难就是素材的匮乏,尤其是在前期,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困扰,总有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杨继春介绍,授彭士禄“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一生为祖国“深潜”,只要祖国需要他在哪,他就会出现在哪。其所干的革命事业属于保密工作,领域又非常专业,因此生前鲜为人知。直到2021年5月,中宣部追授其为“时代楷模”后,央视等媒体才开始陆陆续续报道。“正是这些客观原因,素材一页难求,只能慢慢搜,剧本也跟着素材不断打磨和完善,数易其稿。”

延伸阅读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彭士禄(1925.11.18-2021.3.22),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之子,3岁丧母,4岁丧父,童年时两次被国民党抓进监狱,先后辗转被送到20多户百姓家里寄养。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1951年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苏联留学,1956年在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毕业后,因国家发展需要改行学习核动力专业。1958年学成归国后毕生从事核动力事业。曾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荣誉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等奖项。2021年5月26日,被追授为“时代楷模”。2022年3月3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中宣部追授彭士禄同志“时代楷模”称号时指出,他“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高风亮节、淡泊名利,永葆初心、不改本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不息、躬耕不止。《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他颁奖词:“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

文字:沈汉炎 图片: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 音频:东莞市委宣传部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