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共建共享|既是追忆,更是致敬!这篇“我来写非遗”的金奖作品感动众人
东莞+ 2022-06-12 19:57:56

他细心地用软尺丈量着龙舟的尺寸,挥舞着铅笔与规尺,在杉木板上标下许多印记……

这是东莞一中中堂实验中学某学生文章中的一段话,寥寥数笔,一位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人的高大形象浮现脑海。

文中的他,所造龙舟工艺精湛,船型线条流畅,船身刚柔适中受力,船头破水、船尾消水都很好,极为畅销。

他曾制作传统龙(大头龙)、标准龙和小龙(龙艇)300多条,为传承龙舟制作技艺付出了毕生智慧和精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令人感动、敬佩。

他就是龙舟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霍灼兴,2016年4月因病去世。

写这篇文章的人,是霍灼兴的孙女霍梓华。

2021年,非遗进校园活动走进东莞一中中堂实验中学,老师见霍梓华出生于“龙舟世家”,便让她收集整理制作龙舟的流程。于是,昔日爷爷在龙船厂制作龙舟的画面不断涌现。

在张瑞华老师的指导下,霍梓华写了篇文章《追忆爷爷,感叹龙舟》,并参加了非遗进校园之“我是小小传承人”系列活动“我来写非遗”,荣获中学组金奖。

6月10日,2022年全市非遗工作会议在东莞市文化馆召开。霍梓华作为“我是小小传承人”系列活动获奖者出席,并在市非遗展厅首次看到了爷爷的遗作,睹物思人,情不能自已。

文中,霍梓华回忆了爷爷昔日在斗朗龙舟制作厂的音容笑貌,“爷爷每次提起这个龙舟制作速度力压群芳的故事(一夜成舟),都会自豪得呵呵大笑起来”,怀念之情跃然纸上。

追忆之余,文章也流露出几分忧伤,“近年清明,我的哀伤愁绪总要延续到端午节,因为缺了很多让我快乐的东西”不只是爷爷的去世,还有热闹的习俗、美好的记忆远去(因疫情导致水乡的龙舟比赛停办),以及龙舟制作技艺传承的艰难,“我作为龙舟家族传承的第六代,真的不希望看到这门技艺断绝。”霍梓华希望疫情能够快快散去,中堂的江面再现百舸争流的龙舟盛景,能有更多人去了解并学习龙舟制作技艺,能受到更多人关注。

如今,她的希望正变成现实——

2022年6月11日,“中堂镇龙舟景”如约而至。当天上午,中堂的游龙趁景龙舟队伍纷纷划入东江河道,龙舟争渡,浪花激扬,锣鼓喧天,场面热闹。

2022年东莞“江湖山海”非遗系列活动之“江”系列,主打龙舟文化,以“东江潮涌龙腾水乡”为主题,这张莞邑文化名片愈发响亮。

霍梓华的父亲霍加辉说,虽然艰难,但会坚持把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延伸阅读

追忆爷爷,感叹龙舟

霍梓华

以前,清明过后,我便开始对端午节翘首以盼。记忆里总是隐隐约约有着锣鼓声、吆喝声,仿佛热闹的龙舟竞渡场景已在眼前,水泄不通的人群,艾草、荔枝、粽子、龙舟饭……端午的一切美好,就像萌萌的小猫爪挠着你,让人心头痒痒,脸上带笑。

但近年清明,我的哀伤愁绪总要延续到端午节,因为缺了很多让我快乐的东西。疫情导致我们镇连续两年都停办龙舟比赛了,亲朋好友人员走动也少了。热闹的习俗、美好的记忆、更有我最亲爱的爷爷,都不复存在。五年多了,我还仿佛在梦中,不肯醒来。

我的爷爷霍灼兴,是龙舟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斗朗龙舟制作厂的掌舵人。但他在2016年4月因病去世。每次想起爷爷,就想起他做龙舟的场景:他细心地用软尺丈量着龙舟的尺寸,挥舞着铅笔与规尺,在杉木板上标下许多印记。村里的师傅们聚在厂里,你一句我一句,话题总离不开龙舟制作。有的手持雕刻工具,一刨一琢,仿佛做着艺术精品;有的师傅目不转睛地看着马上成型的龙头,手拿大毛笔,蘸上五彩缤纷的颜料,在龙头上勾勒出美妙的龙纹。如此十来天,做出来的龙舟没有一件不是精品。来过我们家龙舟厂定做龙舟的买家没有一个说我家龙舟做得不好。这也让我想起民国时期中堂镇斗朗村一夜装一条龙船的故事。爷爷每次提起这个龙舟制作速度力压群芳的故事,都会自豪得呵呵大笑起来。

如今这美好的画面早已不在了。

我走在爷爷的龙舟厂里,师傅们刨木花,涂颜料,但已没有往日的繁忙热闹,仅留下几只没有完成的龙舟和用剩的木料,风吹过,扬起一阵灰尘,惹得我咳嗽不止。

我的爷爷霍灼兴因病去世后,年逾六旬的伯公霍沃培就扛起了整个龙舟制作厂的重担。他看着我咳嗽的样子,总是慈爱地说,“叫你不要进龙舟厂,你偏不听。”然后总是一边做龙舟一边感叹到:“做龙舟这个行业,是个苦差事,漫天粉尘又不体面,赚不到什么大钱,没有几个年轻人熬得住”。斗朗村造龙舟历史已有200余年,是名誉岭南的造船名村。谈起龙舟制作这门手艺,伯公脸上总是带着骄傲,但又不禁有些落寞:“你看这船厂里的龙舟师傅都已是满头花白,加上这两年受疫情影响,龙舟活动停办,龙舟的订单更是寥寥无几。”听着伯公的感慨,看着他花白的头发,我心中不是滋味。

勿庸讳言,龙舟制作技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生存处境相当不好。我作为龙舟家族传承的第六代,真的不希望看到这门技艺断绝。我多么希望疫情能够快快散去,中堂的江面再现百舸争流的龙舟盛景,能有更多人去了解并学习这门非遗技艺,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文字:赵水平 图片:东莞市文化馆 视频:东莞市文化馆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