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上午,“双万新起点 非遗新精彩”2022年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会议在东莞市文化馆召开。会议总结了2021年东莞各级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方面的经验、做法与成效,并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品质文化之都”要求,对2022年非遗保护工作进行谋划部署。
会议指出,2022年,东莞非遗保护工作将继续本着“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工作原则,立足东莞“双万”新起点,围绕“文化强市”“品质文化之都”工作部署,创造性实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让顶层“统起来”,社会“动起来”,非遗“活起来”,用非遗续接城市文脉、丰富城市生活,传递城市精神,助力东莞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荣共生。推动东莞非遗立法,推动东莞打造水乡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非遗培训、普及和推广活动,打响“江湖山海”非遗系列活动品牌等是今年东莞非遗工作的主要任务。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二级调研员余建民表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颁发,引领我市非遗保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今年东莞非遗保护工作要抓住文旅融合、乡村振兴、莞邑文化建设机遇,乘势而上、大步向前。同时,树立新发展理念,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重视政治主导引领、重视社会力量支持,推动非遗保护高质量发展。
会议表彰了2021年非遗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东莞市新入选的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家级2个、省级10个、市级21个)、东莞非遗故事大赛优秀组织单位、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我是小小传承人”系列活动获奖者等。
2021年,东莞非遗交出亮眼成绩单
会议以视频形式回顾了2021年非遗保护工作成果。2021年,东莞非遗经受住疫情考验,在“品质文化之都”建设中实现新发展。

各级名录进一步扩容。国家级非遗项目增加2个——莫家拳、茶园游会,至此国家级非遗项目达10个,全省排第五;省级非遗项目增加10个,包括麒麟舞(竹塘麒麟舞)、木偶戏(大朗杖头木偶戏)、针灸(刘氏毫火针疗法)等,至此省级以上非遗项目达54个;市级非遗项目增加21个,包括袁崇焕故事、尺八吹奏技法、潮绣(寮步)等,至此市级以上非遗项目达167个。
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正式颁布施行,东莞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进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新阶段;莞香制作技艺工作站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年度总计落实各类非遗补助经费442万元,包括新增国家级非遗项目、市级非遗工作站、新增市级非遗传承人、濒危项目等。
培训内容进一步丰富。结合《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组织全市非遗专干、非遗传承人以培训班的形式进行系统学习;市非遗保护中心不定期到镇街文化部门、非遗传承基地等场所,以面对面宣讲的形式,向非遗专干、非遗传承人普及非遗法律法规;邀请省非遗专家陈忠烈等人来莞上课,针对非遗项目申报、文创开发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充电”;承办2021年全省非遗传承人培训班;以全市非遗志愿者讲解员为主体开展系列培训3期,提升志愿者的讲解服务水平。
活动品牌进一步擦亮。非遗进校园逐步发展为非遗在校园,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全年顺利开展89场非遗进校园活动,莞城、中堂、茶山、麻涌等镇街实现全覆盖;完成43场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活动,其中走出去3场,粤港澳城际联盟专场2场,此外还有肇庆、惠州、佛山、深圳、云浮等城市专场;举办25场“非遗在四区”品牌活动,推动非遗真正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推出东莞“非遗季”,策划开展“爱拼才会赢”国家非遗“千角灯”3D金属拼图拼装大赛等十大主题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和参与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开腊日发布东莞腊味地图,整合粤港澳腊味品牌资源,推动腊味行业高质量发展。非遗展示厅总参观人数65000人,全年开展非遗课堂、非遗展演活动超过40场次,开展非遗新青年非遗课堂10节。
线上宣传进一步发力。龙舟月启动仪式线上直播吸引超过650万人次观看;以“非遗小姐姐”为主线人物的“青春自带光芒”——东莞非遗新青年系列视频在各大平台播放量超过1000万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线上互动人数超过515万人次;东莞“非遗季”启动直播活动吸引超过1000万人次观看;举办线上“非遗购物节”,推动全省非遗项目产品上架“非遗墟市”小程序平台,走向全国;联合发布《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2022年,东莞非遗奋力绽放新光彩
让东莞非遗“活起来”,是东莞非遗工作一直以来的使命。东莞市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馆长、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黄晓丽表示,2022年要继续本着“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工作原则,立足东莞“双万”新起点,围绕“文化强市”“品质文化之都”工作部署,创造性实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让顶层“统起来”,社会“动起来”,非遗“活起来”,用非遗续接城市文脉、丰富城市生活、传递城市精神,助力东莞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荣共生。
顶层“统起来”
以保护为根基,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
以保护为根基,继续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为非遗保护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顶层保障。
推进东莞非遗立法,开展《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条例》前期调研工作。
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做好首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群体、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第五批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推荐工作,同时为明年第八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做好准备。
推动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大力推动东莞市打造水乡文化生态保护区,把区位优势与文化优势相结合,统一全市发展与水乡文化生态建设一盘棋的认识,推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利用,实现水乡生态全域保护。
做好传承人健康跟踪,为全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提供健康管理专业机构常规体检或中医特色体检,坚持做到健康管理有专人、健康服务有机构、健康情况有档案,跟踪关注非遗传承人健康情况。
社会“动起来”
以传承为目标,凝聚非遗现代传承力量
以传承为目标,开展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非遗培训、普及和推广活动,广泛发动社会各方力量认识非遗、参与非遗保护,凝聚非遗现代传承力量。
做好非遗人才骨干培训,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对市非遗专干、传承人、非遗志愿者等全体非遗人进行教学培训,全面提升非遗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发挥学校教育引导作用,联动镇街(园区)、学校、社会机构推动东莞非遗教育,联手教师进修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把非遗的种子撒进各科任老师心中,向老师传授非遗项目技艺,以学促教,以“教”带“教”,扩充非遗传承力量。
激发市民群众传承意识,除了非遗进校园,社会面将开展“非遗进四区”活动,组织25场次非遗活动,送至各镇街的小区、景区、社区、园区,增强市民群众非遗保护传承意识。
打造东莞非遗多媒体宣传矩阵,着力打响“非遗小姐姐”新媒体IP,并联手南方+、知东莞、东莞+等线上平台,策划非遗短视频、直播等线上活动服务,同时编辑出版《创想者——东莞非遗》专题书籍,多媒体宣传展示我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创新成果,提升东莞非遗影响力。
非遗“活起来”
以创新为驱动,加快非遗连接现代生活
以创新为驱动,立足“双万”新城发展大局,守正创新,品质发展,打响东莞非遗品牌,推动非遗融入城市发展、现代生活。
创新“非遗+生态”,打造“江湖山海”非遗系列活动品牌和IP,展现东莞生态之美、非遗之美。
创新“非遗+文创”,举办非遗文创展、东莞非遗原创服装展,整合资源开发“东莞非遗手信”,促进非遗衍生品不断发展。
创新“非遗+产业”,继续依托“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定期推出线上线下东莞非遗购物节等活动,助推成熟的非遗项目稳步向产业化发展;升级墟市线上展销平台,依托“粤港澳非遗墟市”小程序,为粤港澳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提供“一站式”展销服务。
创新“非遗+旅游”,与万江共建“正丫湾龙舟民俗文化村”项目,以探索传承、发展龙舟文化的新模式,推动正丫湾文旅融合发展,让群众共享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接下来还将深入各镇街挖掘地方非遗文旅资源,共推非遗旅游发展。

2021年,这些项目、单位及个人值得点赞
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茶园游会、莫家拳
第八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南社九大簋、古琴音乐(岭南派)、麒麟舞(竹塘麒麟舞)、木偶戏(大朗杖头木偶戏)、粤曲、龙形拳(东莞)、月饼传统制作技艺(广式月饼制作技艺)、糕点制作技艺(东莞茶点制作技艺)、中医正骨疗法(中医清宫正骨)、针灸(刘氏毫火针疗法)
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袁崇焕故事、欧仙公传说、尺八吹奏技法、白眉拳、杨氏太极拳(杨少候系顾派)、潮绣(寮步)、塘厦盒篮编织技艺、传统红木家具制作技艺、江边水丸制作技艺、洞箫制作技艺、广式腊味制作技艺(茶山腊肠制作技艺)、莞城脆皮烧鹅制作技艺、巢础制作技艺、中堂槎滘鱼包制作技艺、道滘广式喜饼制作技艺、石龙家酒煮咸姜水制作技艺、石龙豆皮鸡制作技艺、岭南固元艾灸法、子午流注脏腑服药法、石龙张氏骨伤疗法、新塘抢炮头
非遗保护工作“先进单位”
茶山镇文化服务中心(茶山文化分馆)、中堂镇文化服务中心(中堂文化分馆)、清溪镇文化服务中心(清溪文化分馆)、桥头镇文化服务中心(桥头文化分馆)、麻涌镇文化服务中心(麻涌文化分馆)、道滘镇文化服务中心(道滘文化分馆)、万江文化服务中心(万江文化分馆)、高埗镇文化服务中心(高埗文化分馆)、厚街镇文化服务中心(厚街文化分馆)、塘厦镇文化服务中心(塘厦文化分馆)、东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东青研学教育有限公司、东莞市腊味行业协会
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张德勇(非遗专家)
廖冬梅(石碣镇文化馆馆长)
黄陈发(万江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组副组长)
缪惠君(谢岗镇文化服务中心市场文物组组长)
刘贻发(望牛墩镇文化服务中心非遗专干)
王伟文(舞龙舞狮国家三级教练员)
胡梓君(非遗志愿者讲解员)
陈 颖(非遗志愿者讲解员)
林小瑜(东莞市文化馆非遗保护部工作人员)
罗晓君(东莞市文化馆非遗保护部工作人员)
王汉辉(厚街镇双手洪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梁锦泉(石龙镇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黄锦玉(沙田镇咸水歌代表性传承人)
黄耀林(横沥镇草龙舞传承人)
骆炳根(茶山镇茶园游会代表性传承人)
东莞市第三届非遗故事大赛优秀组织奖
茶山镇文化服务中心
麻涌镇文化服务中心
松山湖实验中学教育集团东坑中学
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
凤岗镇油甘埔小学(客家山歌进校园)
望牛墩镇中心小学(《巧织家乡梦》七夕手工艺课程)
高埗镇冼沙小学(衬贴彩色剪纸)
莞城阮涌小学(莞文化寻根之醒狮)
石碣实验小学(戏曲进校园)
石碣镇中心小学(《莞邑印痕——非遗少儿版画》)
石龙明德小学(石龙明德小学)
石排镇石岗小学(传承“岭南文化”——醒狮)
中堂镇实验中学(初中景泰蓝画特色教学)
大朗第一中学(咏春与健体)
麻涌镇大步实验小学(见人见物见生活 捏塑涂演做传承)
东莞市轻工业学校(粤剧曲艺)
非遗进校园之“我是小小传承人”系列活动金奖
“我来写非遗”金奖:
小学组:陈奕菡、黄淑媛、江子扬
中学组:霍梓华
“我来画非遗”金奖:
幼儿组:蔡欣妍,朱美诚,梁易谦、王柏霖、袁镓麒、钟宜蒽、钟宜蒨、翟浩谦(合作)
小学组:陈泳晴、曹樱娜、谢晓岚、古卓然、张恩瑜
中学组:陈柔美、何栩栩、李锦松、刘思敏
“我来演非遗”金奖:
幼儿组:连浩然等26人、刘湘
小学组:张慈等24人,王翔等9人,杨岱等18人
中学组:中德麒麟武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