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环境日③记者观察|生态环境“成绩单”释放“生态红利”
东莞+ 2022-06-01 12:57:53

水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空气质量保持良好。6月1日,东莞通报2021年度生态环境质量“成绩单”,在经济稳健增长、气象条件不利、降水同比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东莞的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果不断巩固,荣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治理首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一大批河涌重现水清岸美,“东莞蓝”刷屏“朋友圈”。这是东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这份“成绩单”,让大家看到了东莞铁腕治水、建设美丽东莞的决心。五年来,东莞真金白银投入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投入700多亿元用于水环境治理,补齐污染防治基础设施的“短板”,全市污染防治能力有效加强;东莞真情实意整改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和专项督察,以及广东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每个问题,实施“销号”管理,33批次293宗交办案件全部办结,环境信访案件连续三年下降;东莞真抓实干执行连续4年高规格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坚守生态环境保护底线不动摇,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份“成绩单”,让我们欣喜地看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变化,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好不好,动物植物最有“发言权”。天上飞的鸟儿,争相到东莞栖息。根据普查和民间观察,2021年东莞市鸟类种类达278种,比2020年增加10种。就连猫头鹰都频繁落户城市住宅小区;地上动物,无论是银瓶山森林公园的野生赤尾狐,还是樟木头林场的野生中华穿山甲,都有力印证了东莞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生物多样性也越来越丰富。水清岸美、鱼翔浅底、白鹭成群,比一串串数字、一项项荣誉更加直观地释放“生态红利"。

这份“成绩单”,让我们看到了东莞为满足市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东莞在生态文明建设有目标、有方向、有措施,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劲头不松”的原则,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协同发展。一方面,建设万里碧道,对城市治水提档升级,真正还岸于民、还水于民。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一条条碧道穿城而过,各具特色、匠心独运,见证着环境的变化,映衬着生活的美好。让市民群众切实享受“治水红利”。另一方面,着力创建“无废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的环境问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改坚战。

“成绩单”既是对过去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小结,也吹响了现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战的号角。站上“双万”新赛道,东莞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助力“双实现”,这比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重新出发,更艰巨的任务、更光荣的使命等着东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的深度融合、共生共荣,任重而道远,需竿头日上,精进不休。

文字:周桂清 图片:郑家雄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