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旗峰雅韵丨莞邑端午③:朱旗画楫万龙竞 东莞龙舟千般景
i东莞 2022-05-29 23:53:46

无论是“五月初一龙抬头,万江河上赛龙舟”的民谚,还是清代诗人罗瑞球“朱旗画楫蔽江下,潮走万江飞水马”的诗句,讲的都是东莞的赛龙舟盛景。而这持续一个月的传统盛事,都从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在万江启动的“东莞龙舟第一景”拉开序幕,点燃最初最强烈的激情。

朱旗画楫万龙竞,东莞龙舟千般景。从农历五月初一到五月二十,从万江景到中堂景再到麻涌景,东莞龙舟趁景,持续时间长,活动内容丰富,参与人数多,影响范围广,热闹、喜庆、富有传统温度又催人上进,让人难忘。

如今,经过数百年来的传承,曾经用于庆祝节日,维系村民之间、村落之间情感的龙舟景,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元,气质越来越时尚现代,不仅成为一种国际体育赛事,更成为全体东莞市民狂欢的文化嘉年华。

5月30日,正是农历五月初一。本期“旗峰雅韵”专栏“莞邑端午”专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东莞龙舟景,体验富有本土特色的民俗文化,感受活力东莞的魅力——

游龙舟

生动联络亲朋世好

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河流纵横,水面阔广,赛龙夺锦,自宋以来,沿袭至今,喜庆热闹。在《广东新语》卷十八《舟语》中,明末清初屈大均还直言:“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从农历初一到三十),乡乡有之。《东莞县志》也有记载:“五月朔(初一),“自朔至望,竞渡最盛,龙舟长至十余丈。中为锦亭,画船云集,首尾相衔,乘潮下上。日暮管弦未歇,鼓镇内为巨观。”

旧时,岭南许多地区龙舟活动日均称为“龙舟景”,东莞水乡地区的龙舟景有趁景(游龙)和扒标(竞赛)之分。趁景即各地有龙舟的乡村,按当地自然地域、潮汐起落而约定俗成,在某固定日进行相互探访的龙舟活动场景,均需挑“好日”或良辰吉日。“景”即龙舟聚集的地方,聚集之日,各村镇龙舟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巡游(一般轮流在各乡镇举行,每天一景),旨在通过龙舟串门,联络亲朋世好的感情;寓意今年收成有个好兆头;为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热身。每当此时,各式龙舟江面巡游,如同过盛大节日一般的热闹,让两岸市民大饱眼福。各龙船都装饰得五颜六色,争奇斗艳,场面壮阔,热闹非凡。

其中,东莞水乡地区,巡游龙舟比较有代表性,各村都会将本村供奉的神像置于龙舟之首,以罗伞盖之,还把村中长者及有身份之人请上龙舟。各村龙舟在“八音鼓乐”的伴奏中,于河中缓缓漂游,以供游客欣赏。据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讲,游龙舟表演源自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人们都认为龙应该是美丽的、可爱的,而不能是丑陋的、凶恶的,所以纷纷给龙船扮美扮靓。

在东莞的万江、中堂、麻涌、洪梅等地都有游龙舟表演。参与表演的龙舟颇多,每条舟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为游江添彩。有些龙舟在游动时,龙船头的指挥会一边挥动红色的小鞭一边摇动身体,指挥桡手划水,龙尾的舵手也放下手中的桨,站立在船尾,随着水的流动上下跳动。这样,龙舟前行时,不是平稳的,而是一跃一跃地往前,如同龙的舞蹈,一艘艘龙船仿佛在水面上起舞,煞是好看。

现在,赛龙舟在东莞市主要分布于东江沿岸的中堂、道滘等15个镇区及沿海的长安、虎门等4个镇区,少数山区则盛行旱地舞木龙、游木龙的习俗。每年东莞趁景和设标村镇多达数十个,农历五月初一万江第一景起,按照各乡镇、村落趁景和设标的时间,互让互利而定。故而,本地有民谣传唱“初一初二,万江、西塘陂;初三初四,大汾、流涌尾……”。旧时各景多有数十条龙船参加,但真正参加竞渡的一般只十余条,其路线绕万江金鳌洲塔三圈,比赛时间长达4-6小时,现多改为短途比赛,耗时只有过去的一半。夺标的镇村必定隆重庆祝,多邀请省港名班唱大戏(粤剧),甚至记入家族族谱以作纪念。

 

万江开启

“东莞第一景”

屈大均表示,“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而东莞民俗学者张铁文则进一步表示:“广东龙船最盛在东莞,东莞龙船最盛在万江。”因为,每年的东莞龙舟景都始于万江,自然最重视,最隆重。

据《万江区志》记载,万江赛龙舟是从清乾隆二年(1737)开始的,迄今已有280多年历史。张铁文认为,万江原名疍家租、万江租,万江争流,历来为龙舟之乡。万江赛龙舟习俗早在明末清初就成为了一种稳定的民间习俗,万江人民以“东莞龙舟第一景”为荣。

大凡龙舟景选日,主要考虑的是景场潮汐活动,而万江的潮汐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一,所以万江的龙舟景是“第一景”。这也造就了万江赛龙舟与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即在时间选择上每年都是固定的,即如东莞民谣所唱的:“初一景,万家租;初二景,西塘尾;初三初四,大汾流涌尾。”景日之中龙舟活动主要时间是中午12时至下午3时左右,如此时刚好是潮峰及至江潮初退为最佳,此时景场河面宽,水速缓,利于龙舟争斗、巡游。

万江有28个社区,基本都有自己的龙船队,这个规模在西部水乡片区无疑是最大的。每年四月初八一过,万江各村就陆续召集扒龙船的壮汉,组织、筹款、安排龙舟月的一切活动。到农历五月,端午前后,各社区都安排有赛龙舟活动,因此,万江的龙舟景在水乡片区也是最多的,民间就有“景”在万江之说。

那么,万江的盛况又是怎样的呢?就趁景而言,习俗规定各村龙舟必须到世好、世交、婚盟的村庄趁景,以保持世代开创的友谊。每景日当天,一般都会安排犒船活动,犒船分两大类,一类是代表集体的,如景、节的东道主,对参赛、参景的来舟,以饮料、水果、龙船饼等送赠,以示尊重、友好及慰劳之意。另一类是私人犒船,大凡邻村、邻地的新龙船到某地,当地的亲属好友则以礼帖、布料,水果、香烟、排炮(炮竹)等物送上。

受犒的龙舟要行“三退三进”答谢之礼,以示对举办龙舟景的主人的感谢。设景的村寨门楼披红挂绿,舞龙舞狮,沿江两岸彩旗飘扬。现在还有彩船、造型表演,家家户户迎接客人。趁景的龙船汇集,来往穿梭,自由划行。互相致意,鸣炮相贺。

竞渡则更激动人心,尤其改革开放前,每景都有数十条龙船参加。真正有实力的才参加比赛,有十多条龙船。“东莞龙舟第一景”之后,东莞各镇村互让互利,定出自己的龙舟景日子。万江各村亦多举办龙舟竞渡,直至五月底。其他水乡各地的龙舟竞渡,原多绕道而经万江金鳌洲塔,以便莞城人们观看。每年龙舟竞渡,莞城万人空巷,到万江河岸观看竞渡。当时端午节龙舟比赛常达四五个小时,观赏人数多达十万人,是一年之中最具活力的传统节日。

清代东莞诗人罗瑞球有诗为证:“朱旗画楫蔽江下,潮走万江飞水马。”万江“龙舟第一景”不仅在于自然的馈赠,更在于万江人数百年来对“五月初一”这个“景日”的坚守,不为任何因素和力量所动。2011年,“万江赛龙舟”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由此声名远播。

 

中堂景

景景有特色

中堂龙舟景期间,该镇辖内20个村(社区)中,先后有“景日”的就有9个。即农历五月初二的斗朗、蕉利“景”,初四的槎滘“景”,初五的东向“景”,初六的潢涌、江南“景”,初八的马沥、下芦“景”,十三中堂“景”。这些村(社区)年年“招景”或“扒标”,数百年来一直绵延不绝。镇内最大的“中堂景”设在农历五月十三,无论出标与否,是日赴“景”的龙舟均过百。同时观看的民众可达数万之多。

同其他水乡镇街一样,龙舟景期间,都有许多民俗活动相伴随,其内容丰富且饶有趣味,大多寓意祈福、吉祥。如新船下水要举行祭祀(安装龙头),然后“采青”,龙舟出赛先“旺船”,对参景、参赛和到访的龙舟,东道主必先“犒船”,受犒龙舟必“朝(回)头”回礼,村“景”东道主慷慨好客招呼“龙船饭”,龙舟排号不沾“九”,馈赠“金猪”、各村群众自发到江边观景、村举办百围宴、包粽子、妇女和儿童佩戴香包、插避邪的艾草等等,礼仪双全,复杂有趣。同时,各村的民俗活动也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各有千秋,丰富多彩。

当然,作为一项省级非遗,中堂龙舟景具有“五多”:“景”点最多、龙舟数量最多、龙舟制作工场最多、龙舟队最多、代表中堂参加国内外、省市赛取得的硕果最多,以及民俗活动丰富的特点,让中堂龙舟景成了中堂一年最隆重的狂欢节。同时,中堂龙舟景,景景有特色,让人印象深刻。

如中堂景是该镇最大的龙舟景,全镇上百条龙舟齐集镇东南的东江支流宽阔的江面参加竞渡活动,中午12时,江面锣鼓齐鸣百舟竞发,劈波斩浪,奋勇向前,而江堤上来自全镇及附近的观众为自己喜欢的龙舟队摇旗呐喊,此刻江面的龙舟、江岸的观众形成了强烈互动,一幅热闹的民俗风情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中堂景最大的特点有三多:一是参赛龙舟最多(200多条);二是划龙舟的队员最多(达上万人);三是观众最多(每年都有十几万人),中堂景已成为中堂镇最大的民俗活动。

斗朗景最大特点是该村有几家远近闻名的龙舟制作工场,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该厂生产的龙舟大部分销往珠三角各地,因此,每年在趁景期间都来这里修补受损的龙舟,有的新客户订购新龙舟。

江南景的最大亮点是热闹,因该村地理位置正处在广州新塘与东莞交界,新塘又是一个大镇,很多江南村的亲朋好友都在新塘镇,于是景日这天,村里家家户户早早起床,打扫房间,换上新衣服,然后做龙舟饭,迎接亲朋好友的到来。上午9时多一点,江面上开始热闹起来,伴随着锣鼓声龙舟一条条划过来,有亲属相认,送上香烟、糕点、饮料等“犒标”,龙舟离去准备比赛。

马沥景有意思的是每年景日期间都要举办全村“百围宴”,邀请亲朋好友和家人共同在村小广场吃龙舟饭,上千人围拢上百桌吃饭,场面非常壮观。该村开展龙舟运动也出类拔萃,多次代表中堂镇参加国际、国内大赛,均取得不俗战绩。

 

小结

让传统融入日常生活

在东莞,尤其东江北干流和南支流流经的区域,河涌纵横交错,水网交错,生活在这里的劳动人民早在古代就与水与舟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龙舟文化,并以端午节节庆的形式世代传承下来。作为龙舟之乡的东莞,龙舟文化既传承了我国龙舟文化的优秀传统,也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特色。其中,“龙舟景”民俗活动的主要方式原是乡民约定俗成和带有自发性质,是历来沟通各镇各村的纽带,维系乡民情感的纽带。趁景日的安排,更是东莞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相处中,根据东莞水纹布局、潮汐规律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约定的习俗,颇具生活智慧与和谐之道。

改革开放以来,麻涌、万江、高埗等镇街不仅恢复了龙舟竞渡传统,龙舟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得到了长足发展。龙舟趁景还曾是东莞与港澳商人的直接招商有力“助攻手”,为东莞经济腾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扒龙舟”中所体现的“团结拼搏,奋勇争先”也是东莞精神特色之一。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文化追求的提升,以及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政府举办龙舟节中,招商引资搭台唱戏的味道越来越淡,纯粹为市民办节,“狂欢嘉年华”的味道越来越浓。尤其水乡各镇街都在打造自己的文化节庆,也把“龙舟景”当成节庆活动的重头戏。如中堂镇,从2006年开始,中堂镇把每年的龙舟景改为了“龙舟文化节”,当地政府部门、有影响的群团组织以及有实力的民间企业也参与了组织策划实施,使这项民俗活动更具规模,更有影响。

再如万江,该街道自2001年万江举办了第一届龙舟文化节,首次提出要打造“东莞龙舟第一景”文化品牌以来,一年比一年重视万江龙舟文化节,每年都精心策划。万江龙舟赛和龙舟趁景,一年比一年办得好,名气越来越大,“东莞龙舟第一景”已成为万江的一个亮丽的文化名片。

龙舟文化是莞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经过挖掘、研究、提炼、传承、创新、活化、利用等一系列系统工程,让其更好地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服务当下,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才能让我们的文脉更要绵长,长得更加茁壮,才能苟日新、日日新,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参考资料:1.《东莞市麻涌龙舟志》:《东莞市麻涌龙舟志》编纂委员会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11版;2.《东莞市龙舟志》:东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东莞市中堂镇人民政府编,广东经济出版社2016年10月版;3.《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下两册):何环珠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12月版;4.《东莞风情录》:张铁文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版;5.《耕读杂志精华卷(2014-2016)》:东莞市农业局编,内部资料2016年12月版;6.《广东新语》:屈大均著,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版;7.《中堂龙舟景》:张波编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6月版

 

专题监制:张树坚

专题顾问:李炳球

专题策划:雷石鹏 虞清萍

专题统筹:刘爱琳 龙小晖

本期撰文:沈汉炎

本期图片:郑琳东 陈栋 赵浛锐

专题出品:都市新闻部

文字:沈汉炎 图片:郑琳东 陈栋 赵浛锐 编辑:王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