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鸦片战争博物馆《广东名片——清代通草水彩画精品展》走进汕头市博物馆,该展览曾获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

自2008年征集第一幅通草水彩画至今,鸦片战争博物馆馆藏通草水彩画达600余幅。为强地方间文化交流,该馆精心挑选204幅藏品,特别推出此次巡展,旨在为当地观众送上精彩又神秘的文化盛宴,向公众展示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世界。本次展览展线90多米,由4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科学解读——奇

清代中晚期起,广州十三行画师在通脱木切成的薄片上创作水彩画,因这种画作题材丰富、表现力强、色彩艳丽,18-19世纪开始在广东盛行,通草水彩画大量外销到西方。穿越200年的时光隧道,通草水彩画仍然有着耀目光彩和丝般质感,它带给我们许多未解之谜:通脱木是如何从树变成纸?色彩艳丽的绘画颜料是天然取材还是人工合成?展览将从科学角度来揭开通草水彩画的神秘面纱。
第二部分:艺术解析——美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通草水彩画是草根阶层生产的外销商品,没有艺术性可言。但是鸦片战争博物馆透过画面绘画技法进行分析,发现它融入了西方焦点透视、光影明暗西洋绘画技法,又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线条勾勒、留白的绘画技法,色彩鲜艳,构图科学,艺术风格独特,为中国近代写实绘画艺术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第三部分:中西交流——售

通草水彩画能够在18-19世纪兴起并发展兴盛,离不开那些活跃在其中的“呱”们和他们打造出来的通草画文化,更离不开“呱”们在中西贸易中的营销手段和方式,让通草画像一张可以传递中国文化的明信片深受西方人的喜爱,并逐渐成为当时中西贸易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部分:画中印象——忆

清代通草纸水彩画内容题材丰富,以记实的手法描述了清代的社会风貌。同时,它也是西方人了解中国社会的窗口。主要涉及到清朝各式人物、清朝的民俗风情、港口与船舶、茶叶种植与制作、鸦片的吸食与祸患、审讯与刑法、清兵的操练等。

本次展览作为汕头市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的系列展览之一进行宣传并面向公众开放,还受到了当地媒体的广泛关注。

在布展过程中,鸦片战争博物馆巡展小组成员还与对方进行了展览展示等理念、技术交流,相互交换了两馆的文化理念及工作方法,为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质量注入了新的活力。